演说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演说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范文(通用5篇)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版本。人教版教材涵盖小学到高中的内容,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5篇

【篇1】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1.知道拜占庭帝国建立、繁荣及灭亡的史实,分析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2.了解掌握《罗马民法大全》及其作用。

3.知道拜占庭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东西方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4.在讨论、评价历史现象的过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

重点

《罗马民法大全》。

难点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特殊阶段,它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承前启后,继承了古罗马帝国,又开启了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在时间跨度上延续了一千多年,被人们称为“古老的千年帝国”。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去领略延续了千年的拜占庭帝国是怎样一种风貌。

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东罗马帝国

教师: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囊括了哪些地区?

学生: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有农业比较发达的埃及、叙利亚,有许多大都市和国际贸易港口。

2.《罗马民法大全》

史料1 如图。

       查士丁尼小简历

姓名:查士丁尼

在位时间:527-565年

出身:农民

社会关系:叔父查士丁(前任皇帝)

语言:通晓拉丁文和希腊文

特长:法律、宗教、军事

史料2 一个好皇帝……必须用法律来武装,以便在战时和平时都有法可依,得到正确的指导。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查士丁尼编纂《罗马民法大全》的目的是什么?它主要包括哪些法律?

学生: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史料3 根据朕的宪令,若非特殊情况,私人财产是不得侵犯的。私人财产包括:金钱、房产、土地、奴隶……

史料4 被释自由人是从合法奴隶地位中释放出来的人。释放就是“给予自由”,现在朕对于一切被自由人,一律都给予完全自由公民的资格。朕又增添了奴隶可以获得自由连同罗马公民资格的许多其他方式。

教师:史料3、4反映了《罗马民法大全》哪方面的内容?

学生:保护私有财产和规定了公民之间的各种法律关系。

教师:这部法律文献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继承罗马法,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和继承,有自己的创新。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加入很多新的东西。

教师:这部法律文献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学生: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拜占庭帝国灭亡

教师:阅读教材,分析拜占庭帝国灭亡的过程。

学生:(1)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帝国大片领土。

(2)9世纪,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

(3)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国家。

(4)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1)长期征战,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2)遭受外族入侵(日耳曼人、阿拉伯人等)。

(3)十字军东征,洗劫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一度灭亡。

2.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史料1 处于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的拜占庭既以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肥沃的生长土壤,又以基督教信仰为指导思想,同时还从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中汲取充分的营养,从而融合成兼容并蓄、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拜占庭传下了由查士丁尼编纂的罗马法,以及由认真的学者们加以汇集、注释和保存的古希腊时期的文学、学术名著。

——根据《全球通史》整理

史料2 拜占庭帝国与中国的交流。

史料3 丝绸之路上的拜占庭金币。

史料4 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的历史角色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

(1)将东方的文化传入西方(如中国的养蚕缫丝)。

(2)《罗马民法大全》将罗马法律系统化。它对后代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3)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君士坦丁堡等城市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拜占庭学者将其翻译成拉丁文介绍到西方,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拜占庭帝国又存在了近千年,成为跨越古代、与其他中世纪新兴国家并行发展的又一大文明。帝国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罗马民法大全》。在整个中世纪,拜占庭都是东方与西方、欧洲与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东罗马帝国

2.《罗马民法大全》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拜占庭帝国灭亡

2.拜占庭文化的影响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篇2】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主要航海家、时间、路线等基本史实。

2.依据教材内容动手绘制几位航海家的简要航海路线示意图,并能列表对几位航海家从时间、国别、路线、主要成就等方面做归纳比较。

3.学习航海家们的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比较几位航海家开辟的新航路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知道世界有七大洲四大洋,可在15世纪以前,人们并不清楚世界究竟有多大,有多少陆地,有多少海洋。一些人相信地球是圆的,认为无论向东还是向西,都可以绕地球一圈回到原地。第一批实践这个设想的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愿意去冒险呢?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__贸易市场__。

2.意大利人__马可·波罗__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既古老神秘,又富庶昌明,更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

3.15世纪中期,__奥斯曼土耳其帝国__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4.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__圆__的。

5.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经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

知识点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

6.1487年,__迪亚士__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由3艘轻便帆船组成的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__好望角__。

7.1497年,__达·伽马__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__印度洋__,1498年到达__印度西海岸__。

8.1492年8月,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从西班牙出发,横渡__大西洋__。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__古巴__和__海地__。他把当地人称为“__印第安人__”,即印度人。

知识点三 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9.1519年,__麦哲伦__奉西班牙国王之命,船队穿越大西洋、__太平洋__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10.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__资本主义__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欧洲和__亚洲__、非洲、__美洲__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阅读教材,说说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什么。

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掀起前往东方实现黄金梦的“寻金热”;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之间商路受阻。

探究二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及影响

1.阅读教材,找出新航路开辟中的几条主要航线,并尝试绘制航海路线图。

新航路: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辟的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或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①从欧洲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航线:迪亚士: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好望角。达·伽马:1497年,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②自欧洲向西环球航行:哥伦布: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后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麦哲伦:1519年,受西班牙国王之命,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扩张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比较

结果

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性质

友好交往义举

殖民扩张活动

时间

1405—

1433年

1492—

1504年

1497—

1498年

时间最早

次数

7次

3次

1次

次数最多

人数

27 800人

1 500人

60人

人员最多

到达

范围

到达亚非30多

个国家和地区

到达美洲

到达印度

范围最广

影响

促进国家友好

和经济文化交流

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

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能够积极钻研教材,通过情景导入、自我研学、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课堂检测等几个环节,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绘制航海路线图时,动手能力较差。

【篇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

第3课 古代印度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掌握印度种姓制度以及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3.辩证地看待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

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印度法院曾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姓”通婚而杀害4人的案件。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作“民族的诅咒”。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延续到今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追溯这种野蛮的制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自然环境

史料 古代印度。

教师:古代印度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得名于印度河,始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书中称印度河流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域为印度。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南亚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其为天竺。

2.文明历程

史料1 哈拉巴遗址。

史料2 摩亨佐·达罗遗址。

教师:在古代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史料3 雅利安人入侵。

雅利安人是说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取代了印度的原有文明。征服者称自己是“雅利安人”,意为“高贵的人”。

教师:阅读教材P11,分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学生:(1)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巴和莫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衰亡。

(2)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3)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阿拉伯数字

史料1 印度印章文字(尚未解读成功)。

史料2 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该种数字最终被国际通用的关键节点,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组成。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产生时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公元前1500年左右)

2.产生背景

(1)入侵印度之初,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2)氏族制度解体,阶级分化加剧,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

3.种姓制度的内容

史料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统治集团编了一个神话:诸神在分割原始巨人普鲁沙时,其手、嘴、双腿、双脚分别化成了一种种姓。

教师:阅读教材P12,找出种姓制度的具体等级。

学生:(1)主要等级

等级

名称

社会阶层

最高等级

婆罗门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

和手工业

(2)在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4.种姓制度的特征

史料1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物和饮料,而作为高级种姓婆罗门所享用的食物,其他种姓的人都可以吃;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一般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

史料2 《摩奴法典》规定:首陀罗辱骂前三种姓,就割去舌头。婆罗门侮辱首陀罗将被处以罚款;出身低贱者无论用哪个肢体击打出身高贵者,该肢体就将被切断。首陀罗对婆罗门提出意见,就把滚油灌入耳中和口中;首陀罗与高种姓者同坐一桌,要在臀部烙印。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种姓制度有什么特征?

学生:四大种姓等级森严、相互隔离。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

教师:思考如何认识种姓制度产生的影响?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

(1)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2)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3)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

(4)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世界大国,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教师: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思考:佛教为什么宣扬“众生平等”?国王们为什么大力扶持佛教?

教师:种姓制度使得当时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国王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史料1 传播路线。

史料2 如图。

教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佛教的两条传播路线。

学生:两条外传路线:

(1)北传:中亚→中国→朝鲜→日本→越南(传至东亚地区)(公元前后,由中亚传入中国)

(2)南传: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阿拉伯数字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篇4】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 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4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

【篇5】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客观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地图等进行动态情景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不同影响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模拟、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会历史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领会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平静时,大海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可当它时,强大海流便形成白色汹涌的漩涡,排空的巨浪将船只顷刻掀入海底,这个魔窟的世界会将人推入万劫难逃的地狱。长期的海上航行会陷入生活的困境,老鼠、牛皮、木屑、令人作呕的臭水成为生存的支柱,孤独无时不在,坏血病一次次将生命带入绝境。虽然航行如此艰难,探寻新航路的热潮还是出现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探寻新航路。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一)鸦片走私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结合图片提问,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手下的书是什么书?她的目光在看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图中男主人公正在数金币和银币。他身边的女主人在看着他或者帮着他数钱。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人会读《圣经》或祈祷用的书,总之是与宗教有关的书。女主人并没有专心致地读书,而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他们喜爱金钱,渴求金钱,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宗教信仰。这幅图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就是对金钱的崇拜。

3.问题思考:结合上述图片并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示:

(一)原因——必要性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出现(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直接原因)

(4)政治原因: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5)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二)条件——可能性 

客观条件: 

(1)造船技术的进步 

(2)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应用 

(3)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流行 

主观条件:驱使欧洲人远涉重洋、不畏艰险去探寻新航路的除了有黄金的魔力(物质利益的诱惑)外,还有无形的精神动力。 

(1)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3)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

目标导学二: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教师讲述: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而把发现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人

路线

影响

1487年

迪亚士

欧洲—非洲好望角

发现好望角

1497—1498年

达·迦马

欧洲—好望角—印度

开辟了到达印度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欧洲—美洲

“发现”美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3.教师提问:葡萄牙、西班牙为何能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①地理位置处于大西洋沿岸; 

②掌握了航海技术;

③是中央集权国家,侈奢享乐需要; 

④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动力; 

⑤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目标导学三:走向联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问题思考:新航路开辟有什么影响?

1.对世界: 

(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 

(1)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3.对亚、非、美洲: 

西欧的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课堂总结

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板书设计

1.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原因——必要性

(2)条件——可能性

2.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3. 走向联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的成功之处: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本课我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搜集丰富的历史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既具有吸引力,又有强大的说服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效果佳,使参与拓展性问题回答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由于还处于课程改革的探索阶段,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呈现方式应再改进,有效的指导争取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在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上,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 上册 人教版 九年级

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