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以地域专门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地域单元。 经济带是带状经济区的简称。经济带类似于城市带。经济带(或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连绵区(Megalopolis)),由多个相邻的都市圈组成,经济带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江经济带是指什么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长江经济带是指什么3篇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武汉经济新亮点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继“中部崛起”战略后,湖北、武汉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临空港开发区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两带”融合之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平台功能丰富多元,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必须牢牢把握此次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实现嵌入式发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引领临空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着重大机遇1.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并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中间位置,是《指导意见》确定的三大航运中心之一和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中心城市,东联沿海、西接内陆,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2.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长期实行的优先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内需型发展模式,这一战略性调整也包含着区域经济发展从过去偏重沿海转变为沿海内陆协调发展的调整,增大了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誉为“九州通衢”的武汉,具有明显的国内市场接近性优势,必然成为扩大内需主战场之一。
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带来的机遇。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武汉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核心区之一,中部唯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承担过一系列国家战略使命的武汉,再次成为引领中部直至全国的创新改革排头兵。创新改革试验区意味着重大改革措施可以先落地,部分法律法规可以暂时调整,支持和允许试错、容错和纠错,这些政策和发展环境上的利好,无疑将利于武汉进一步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性综合服务平台。
4.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建设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第一条就是“沿长江经济带”,湖北占据中部“沿长江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72.6%,而以武汉为首的武汉城市圈又是湖北战略的龙头,可以说是湖北建成支点的“支点之点”,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中之重。
5.“两带”融合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湖北省提出,要在“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下,推进“两圈两带”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配套衔接和资源整合利用,实现两带深度融合、两带共赢发展。根据《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大纲》,汉江生态经济带定位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增长极,武汉沿汉江流域包括开发区(东西湖区)在内的6个行政区将作为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主发动机”,带动湖北省汉江流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省内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会倒逼武汉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和问题1.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然要依托城市群的建设。但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上还是分割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各自省域范围内独立运作,一体化程度较低。各城市间、区域间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等形式的地方保护,严重阻碍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2.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过去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在互联网背景下正在消除;传统产业发达地区的领先地位正在被新兴产业崛起地区赶超替代;传统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正在面临以3D打印和电子商务的巨大冲击,产业形态正在从过去“1”到“N”的线性增长演变为从“0”到“1”的裂变增长。开发区发展速度与新城区比、与其他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比,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居中,有些差距还比较大。
3.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加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发区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能源资源承载力不断弱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凸显,主要依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难以持续。在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过程中,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的任务也越发艰巨。
4.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前,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统合,部分交通设施不对接、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受到很大制约;城际高等级公路纵通横不通,一体化的公路网络尚未形成;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滞后,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尚未完全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不够,缺乏平台支撑,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临空港开发区必须有所作为武汉临空港开发区作为武汉临空与沿江双向开发的国家级开发区,在推动区域东、中、西联动发展格局中有巨大潜力,必须要有大的作为,要紧紧围绕万亿倍增目标,确立工作新目标、新任务,谋划发展新产业、新项目,拓展城市建设新空间、新功能,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突破、新亮点,力争成为武汉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四新”建设的主战场之一。
1.融入战略大局,争做区域发展领跑者。开发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从地方区域来看,我区处于长江、汉江交汇的扇形区,是武汉市扩大城区空间的第一圈层,也是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必然是省市里重点发展的区域。从宏观大局看,我区处于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点,可兼取两大经济带的东风。
特别是,作为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开发区做大做强大临空经济区,建设产城融合临空港新城,打造武汉经济重要增长极,实现区域经济“千亿倍增”,要求开发区做万亿倍增主战场和创新驱动引领者。近期万市长调研我区,还特别指出,开发区不要满足于在省市层面走在前列,要放眼全国、比肩东南部的开发区。
为此,我区要积极争做引领区域发展的领跑者。在湖北省临空经济区建设中,要成为当之无愧的核心区;在申报武汉内陆自由贸易区方面,要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武汉新区规划建设中,要争取将东西湖都市发展区全域纳入,成为新区主体与核心;在汉江经济带建设中,要当之无愧地做“主发动机”,成为推动省内腹地与沿江区域联动开发的桥头堡。
2.加快开放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系。对于区域发展与竞争而言,谁抢占了开放高地,谁就占据了发展高地;谁率先建成完备的开放功能,谁就能实现率先发展。特别是这种开放优势具有独占性,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为此,一定要立志于抢抓长江经济带上的开放高地。
临空开放优势是我区特色优势之一。我区要积极对接全球速度经济时代和航空都市时代的来临,发挥武汉临空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功能和作用,在临空经济发展上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抓手,以保税物流、口岸服务、多式联运等各类服务功能为平台,辐射带动“两市三区”共同发展,通过统一规划、共同招商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使武汉临空经济区成为中部地区发展最好、功能最强的临空经济区,引领长江中游与中部地区发展,打造内陆地区面向国际的开放高地,打造“中国中部孟菲斯”。同时,依托“汉新欧”这条中部地区至欧洲陆上货运大通道,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及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3.科学谋划布局,做强做实产业基础。做好促进产业转型和承接产业转移两篇大文章,是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抓手。开发区要面向未来国家级新区,着重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和京津冀非首都功能项目转移,吸纳西部地区优质资源要素,在推动区域东、中、西联动发展格局中壮大自身的产业,加速推进百亿园区成长工程和千亿产业培育工程。同时注重做好“十三五”规划,规划一批大产业,策划一批大项目,利用沿江、临空双向开发机遇,争取国家和省市在我区布局更多产业项目。
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食品烟草医药产业以全国最大食品加工区为目标,率先建成首个千亿产业。机械电子信息产业以高端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实现集群式发展。航空制造业以引进航空制造企业为重点,建设中部最大的通用航空制造基地和无人机产业基地。高端化发展服务业。物流业向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方向发展,积极申报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和自贸区,打造中部地区国际物流集散中心。以泛金银湖总部经济集聚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商贸商务、创意设计、新兴金融以及总部经济,打造武汉临空经济区核心服务区。休闲旅游业突出近郊、生态田园湖泊风光特色,打造假日休闲新空间。创新性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对农业的驱动作用,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建设。推动“一产三产化”,促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4.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创新链。积极抢抓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利好,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核心,以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营造产业创新环境为主攻方向,培育部署创新链,积极建设创新型开发区。
适度超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围绕培育经开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培育新的战略增长点,力争在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和信息技术方面主动作为,为全市作出贡献,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以“互联网+”为重点加快产业升级。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推动产业升级,打造新的增长点。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平台。以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形成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尽快成立科技投资基金,提高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撑力。
5.加强规划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基础设施决定区域发展的承载力。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涉及交通、航运等诸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要借势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和项目。具体而言,要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铁水联运方面,加快建设舵落口港、青锋港两个港口,疏浚辖区内的36公里的汉江航道,争取将全国铁路集装箱武汉中心站通达阳逻港,真正实现铁水联运。
在城区对外通道方面,要打通开发区惠安大道、东吴大道与硚口区沿河大道、解放大道的连接,形成从汉口核心区到东西湖再到汉川的大通道,实现汉江湾与综保区连通,促进硚口、东西湖一体化发展,切实推动汉江经济带建设。同时加快跨府河大桥、机场二通道金银潭匝道和姑李路匝道建设,积极争取在硚孝高速建设中同步建设东西湖匝道,实现东西湖、黄陂、孝感等地互联互通。
在城区轨道交通方面,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径河延长线建设,将地铁6号线向东西湖腹地延伸,与轨道交通1号线连接换乘,解决金银湖、径河近30万人的出行问题,实现临空港经开区核心区域与主城区的无缝对接。
综上所述,虽然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力争成为两江融合发展的桥头堡、武汉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开发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诸多困难要克服,但我区要坚定信念,牢牢抓住国家、省、市的战略利好,力争将临空港开发区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载体,引领整个临空经济区“西延、北拓”,带动“两市三区”整体发展。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云南、四川、湖南、江西、安徽7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渝蓉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重庆、湖北武汉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
一、全面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势在必行
(一)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
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河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是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加快对长江沿岸的开放开发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构架已日趋明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是由“点”到“沿海”再到“沿边”的战略布局,至于长江经济带的正式提出是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部分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连接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经济区。
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与此相适应,长江沿江各省也纷纷将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临江城市或地区,并确定各自的战略开发区域,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遥相呼应。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体——长江经济带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也迫切需要加快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
一是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对我国尤其是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长江经济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尤显重要。长江的中游、上游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区域发展应该进入沿海沿江并重的时代。“强弓”还需配“利箭”。
二是三峡工程的建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给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取得了救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尤其长江两岸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峡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随着2009年最后一台机组的投入运行,整个工程全面竣工,水害变成了水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环境更加美好。
三是长江两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为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提供了较佳的硬环境。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成昆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沿岸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桥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不断完善,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优势
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二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三是产业优势。这里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1995年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将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且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经济带城市分布
沿线城市
上海:(1个)
江苏: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7个)
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6个)
安徽:合肥、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马鞍山(7个)
江西:九江(1个)
湖北:黄石、鄂州、武汉、荆州、宜昌、黄冈、咸宁、恩施(8个)
湖南:岳阳(1个)
重庆:重庆、万州、涪陵(3个)
四川:泸州、攀枝花、成都、宜宾(4个)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流域生态环境日渐恶化。有关资料表明,长江流域中上游森林植被已遭到严重破坏,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于滥砍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天然蓄调器湖泊被淤积了,河水只能汇集到已被泥沙淤积抬高的行洪道上,因此,即便是中等洪水也往往形成大灾。
2.水资源严重污染
目前长江干流及支流、湖泊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由于长江干流水量充沛,稀释能力强,干流水质处于较好水平,但是,必须指出,长江干流的大中城市区段水质变化均呈下降趋势。造成长江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3.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酸雨长江流域的大气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的污染区域集中于城市。就总体而言,流域内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尤其是
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程度高于中小城市,工业城市的大气污染程度高于一般城市。长江流域内酸雨污染也很突出,大气污染和酸雨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造成长江流域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工业废气及二氧化硫、工业烟尘污染、能源结构不合理、汽车尾气污染等。
(二)流域协调发展问题
1.东西向交通基础设施滞后长江流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已初步形成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但尚未形成综合大交通体系,运输设施相对落后。具体表现在:铁路、公路干线以纵向通过型为主,缺少横向铁路、公路干线的通道;没有形成东西横向出海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上游地区的重庆、成都直达上海的大通道除水运、航空外,铁路、公路均不能直达。由于沿江东西向交通
基础设施滞后,造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经济联系薄弱,经济发展整体性差,资源优势转化渠道不畅,缺乏快速有效的交通通信纽带和紧密的经济互动,工业与城市大多呈不连续的带状分布,沿江产业带明显断开。
2.地区封锁与诸侯经济突出长期以来,长江流域内地区封锁与诸侯经济一直比较突出,导致沿江各省市产业结构明显趋同,成为阻碍和制约沿江经济带形成和整体实力提高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条块分割现象尚未完全消除,政策法规不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分割,价格体系不合理,政企不分,各种生产要素被固化在不同的隶属关系中等造成的。
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若干对策
(一)建设长江防护林带,改善长江流城生态环境
(二)强化环境管理,提高环保意识。
(3)建立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4)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流域协调管理机构
参考案例
湖北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问题和措施
(一)自然资源丰富
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全长1062公里,约占长江流域经济带长度的38%,居沿江各省市首位。它居于长江流域与中部地区的复合部位,具有东西和南北经济耦合的地缘条件。国土面积5416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1%。其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岗地兼备。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
作为千湖之省,湖北自古就因水而兴。湖北长江经济带河流众多,地表水资源约为650多亿立方米,长江过境客水年均径流量达6000多亿立方米。水电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得到充分开发。同时,还拥有部分丰富的矿产及农产品资源。
(二)经济实力雄厚
1.经济发展概况。目前,湖北长江经济带已具备较好的产业体系。农业以优质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为主体,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工业形成了以汽车、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水电、建材和食品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商贸、金融、物流、旅游和信息服务业为主。
2.社会发展概况。湖北长江经济带总人口达2746.73万人,占全省的48.1%,其分布从整体上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特征。教育优势突出,共有高等院校75所,占全省高等院校数的78%。医疗卫生、文体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3.城市发展状况。湖北长江经济带城市密集度高,产业比较发达。其中武汉至黄石段分布着武汉、鄂州、黄冈、黄石等大中城市,是湖北的冶金工业走廊;武汉至荆州段分布着武汉、赤壁、洪湖、石首、荆州等城市,是富饶的江汉平原,以农业、轻纺工业为主,本段除两头外,中间缺乏大中城市;荆州至宜昌段,分布着荆州、宜都、宜昌,该段间距不大,以水电、旅游、轻纺工业为主,且宜都还是比较重要的枢纽城市。
(三)基础设施完备
1.交通基础设施。湖北长江经济带交通网络的骨架初步形成。
2.能源、信息及水利基础设施。能源基础方面,全国的水电中心位于湖北长江经济带,阳逻、鄂州、黄冈、咸安、赤壁、荆州和宜昌等地布置有火力和生物质能发电。同时,川气东输工程途径湖北长江经济带,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气能源。信息设施方面,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因特网普及率较高。水利设施方面,长江沿岸干堤建设已达到长江流域规划的标准,防洪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四)旅游资源众多
湖北长江经济带人文旅游景观时代跨度大,历史价值高。这里有古人类长阳人遗址,又有众多的古三国胜迹和楚都遗址纪南城,有辛亥革命遗址起义门、阅马场,又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及“八七会议”会址;有以荆州古城为代表的灿烂的荆楚文化,又有著名的现代工程三峡大坝;有气象万千的武汉大都市风光,又有浓郁独特的鄂西土苗民族风情。大自然的沧桑变化、鬼斧神工,加上数百万年来人类的嵌珠砌玉、涂红抹彩以及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湖北境内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比比皆是,颇具特色。
存在问题
湖北长江经济带还存在着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整合不充分、长江水运优势发挥不够、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等问题,制约了湖北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以长江干流为主轴的综合交通走廊尚未形成。目前,湖北长江沿线公路交通主通道尚未打通,大部分沿江县市没有通达的沿江公路,很多沿江乡镇道路曲折难行、破损严重,过江通道也明显不足。带内机场改扩建工程进展缓慢,国际全货机航空运输还是空白,进出口货物的航空运输主要靠客机腹舱运载,对于原材料采购和产品出口方面带来严重影响,已成为改善我省投资环境的“软肋”。港口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江湖北段全长1062公里,仅有5个主要港口,缺少适应区域内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发展需要的专用码头,港口设施落后,吞吐量小、通航条件差。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沿江城镇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二)长江水运优势发挥不够
湖北的优势在水,长江经济带的优势在江。在长江沿线6省2市中,湖北长江通航里程虽位居第1,但每公里航道运量居第6;港口数量和吞吐能力位居第3,但每百米港口岸线的吞吐能力居第6;港口吞吐量位居第4,但每亿元GDP产生的港口吞吐量居第7。特别是与上海、江苏、重庆等省市的差距更是呈拉大之势。加快建设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已成为事关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大开放大开发最紧迫的重大课题。
(三)产业竞争力不强
产业支撑和带动力不强是当前制约湖北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虽然省委省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了湖北长江经济带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建材、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的形成,但除武汉外,沿江其他各市的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真正对全省经济起明显支撑、带动作用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不多,产业链短、产业聚集度不高,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集中度较低,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不够,龙头企业偏少,特色不鲜明。开发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2007年江苏省5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国家级10个,业务总收入20646亿元,进出口总额1179亿美元,总收入过千亿元的开发区有5个。而我省沿江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47个,其中国家级2个,总收入过千亿元的只有2个。两相比较,差距较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特别是物流业发展缓慢,商贸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明显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强劲。
(四)资源整合不充分
资源整合不够,综合利用率低,是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岸线资源方面,对岸线的防洪、供水、航运、生态环境以及开发利用功能缺乏统筹规划协调,造成岸线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存在多占少用和重复建设现象。长江湖北段岸线资源长度列沿江各省市之首,但利用率不到20%,明显低于江苏、上海。在水能和港航资源方面,存在航运、港口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无序竞争,没有形成拳头,竞争力弱,利用效率低。在旅游资源方面,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整合,没有形成整体的旅游品牌,削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既要开发长江,更要保护长江。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沿江地区分布了不少高耗能、易污染的工业项目,一些开发项目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项目布局和环保措施不合理,不仅加剧了河岸的冲刷造成了险情,而且加快了下游河床淤积,对防洪造成了不利影响。一些城市的产业布局对相邻城市的环境造成影响,一些影响环境的产业在布局选址和废弃物治理及排放方式上,对下游下风向的城市会造成影响。一些油码头、危险品码头、企业排污口极易造成取水口水域污染,一些养殖区、旅游度假区的废污水排放,对水质安全造成威胁。高度重视对长江的保护,是合理开发长江经济带的前提条件。
五、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对策措施
湖北长江经济带应成为湖北经济发展主轴,引领全省和中部崛起的现代产业密集带,长江流域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聚集能力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一)坚持交通先行,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
交通不畅是制约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最大的“瓶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要以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建设长江中游交通运输枢纽和物流快速大通道,加速开发“黄金水道”水运资源。
1.大力加强长江航运建设。一是加强港口建设,提高水陆运枢纽能力。加大投入,推进武汉新港建设,打造长江中游水运枢纽;加快宜昌、荆州、黄石等主要港口和19个重要港口的配套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湖北港口群。二是加强航道建设,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按照“畅通长江中游、渠化整治汉江、打通江汉运河”思路,建设环绕江汉平原的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千吨级航道圈。三是加强保障工程建设,提高航运服务能力。建立具有湖北优势的集装箱、煤炭、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等专业化船舶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公水联运等运输方式;建立统一的长江航运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数字长江”。
2.完善综合运输网络。一是借鉴江苏经验,加快建设沿江快速大通道,与出省快速通道相连接,实现沿江县县通高速并互联成网,形成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畅通全国、快速高效的路网体系。二是打造四大交通枢纽(武汉、宜昌、荆州、黄石)。三是加强航空建设。开辟新的国际航线,筹划建设武汉国际货运机场。
3.建设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一是推进武汉新港及其四大配套物流园区(钢材、商贸、煤炭、粮食)建设;二是加快武汉空港、武汉保税区物流中心建设;三是将宜昌建设成为辐射鄂西、连接川渝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坚持产业聚集,发展沿江现代产业密集带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全面提高湖北沿江经济带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1.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汽车产业:以神龙、东风本田、东风日产等7家整车企业为龙头,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将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用轿车生产基地、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钢铁产业:以武钢、鄂钢、新冶钢为龙头,继续建设鄂东钢铁工业走廊。把武钢建成国际一流钢铁、全球最大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汽车板材生产基地,支持新冶钢建成全国重要齿轮钢、轴承钢等特种生产基地。石油化工产业:以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为契机、延长产业链,将武汉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宜化、兴化等企业为龙头,壮大磷化工产业集群,将宜昌建成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以宜化、沙隆达、葛化等企业为龙头,促进盐化工产业发展;以楚源化工为龙头,促进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装备制造业: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将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重型机床设备制造基地、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基地。船舶工业:重点扶持黄冈、鄂州、武汉、宜昌沿江聚集区的发展,积极推进组建船舶工业集团,把沿江走廊建设成为全国中小型特种船舶设计制造、船舶配件制造和船舶出口产品制造基地。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以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区为产业载体,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以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抓手,加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研发和利用,实现生物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3.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沿江商贸走廊:加快商贸、期货市场发展步伐,促进我省物流、人流、信息流与发达地区的对接。建设沿江旅游带:整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都市旅游圈的资源和品牌,打造旅游强省。突破性发展沿江物流业: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功能及沿江公路、铁路的运输功能,加快物流货运站点、码头、园区和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传统仓储运输、流通企业加快转型,大力发展沿江要素市场。
4.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业:引导纺织企业向荆州、咸宁等棉麻产区集聚,促进纺织业集群化发展。服装制造业:以美尔雅、爱帝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将鄂东服装产业走廊建成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烟草制造业:以湖北中烟集团为龙头,进一步提高烟草制造业规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坚持城市带动,建设沿江城市连绵带
1.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两型”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建设、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进程,大力增强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与此同时,建设以宜昌、荆州为支撑的城市群,充分发挥两个城市对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服务功能、辐射功能、带动功能。
2.大力提升沿江城市功能。以沿江中心城区县域为核心,拓展长江两岸城镇空间,形成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沿江城市连绵带。
3.加强中心城市与小城市协作互动。以长江水运为纽带,破除行政区划等体制障碍,加强沿江城市经济合作,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使沿江城市带形成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活跃、要素流动更加频繁的城市经济体。
(四)坚持保护优先,打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带
1.科学布局临水产业,有序利用水资源。推动临水产业集约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致性。有序布设耗水企业,根据沿江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实施差别政策,以控制产业不合理发展对沿江环境造成危害。加快淘汰小造纸、小印染、小水泥、小火电等落后产能,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2.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促进沿江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型工业。加快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3.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处理能力。抓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和沿江城市的废水危险物品的处理,加强流域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类污染物收集和处理率,杜绝有毒有害物向长江排放。
4.探索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施行排污权交易制度、邻域污染双向补偿制度。积极争取国家研究制定长江流域下游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调节、产业扶持等生态补偿标准和办法,通过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管理以及相关利益方广泛参与,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重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完善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网体系。加强湿地保护,切实贯彻落实长江禁渔期制度。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建立沿江绿色走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五)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扩大沿江对外开放
1.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建设一批事关全省开放大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相关物流配套设施,发展水陆空多种联运方式,把武汉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
2.坚持园区突破,加强发展外向型经济。按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开发集约、服务创新”的要求,加大沿江开发园区建设开发力度,使开发区成为沿江区域对外开放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3.加强对外联合与协作。发挥居中优势,变“东西夹击”为“东引西联”。一方面,要成为长三角的后方基地和纵深腹地,依托黄金水道主动承接上海、江浙的产业转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成为长江上游地区走出去的桥头堡,借助产品“西进东出”的机会发展自己。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建立沪、宁、汉、渝等中心城市多边或双边高层对话和议事机制、合作协调机制,定期举办经贸科技活动。
长江经济带战略升级历程作者:来源:《珠江水运》2013年第20期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七省二直辖市。事实上,从长江经济带开发的战略构想提出,到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历程走了近30年。
2013年10月9日
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任组长、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任副组长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开始奔赴在长江沿线的七省二市进行调研,听取各地各方意见。
2013年9月23日
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在京启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此举意在支撑转型升级的长江经济带。
2013年9月21日
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发改委呈报件上批示:“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请有关方面抓紧落实,深入调研形成指导意见,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2013年7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2009年以来
七省二市不断地共同请求中央,“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请求亦引起学界、众多专家的呼应。
2005年
长江沿线七省二市在交通运输部牵头下签订了《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但“流于形式,效果太差”。
上世纪90年代
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由于国家率先启动了沿海开放战略,形成了经济实力雄厚的沿海经济带,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并没有被很好地启动,长江流域经济基本上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相关热词搜索: 是指 长江 三篇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