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第十四中学校 2019- -0 2020 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 选择题 1.“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反映出当时 A. 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 C. 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质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人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B.欧洲经济发展速度快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该制度 A.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B.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C.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该制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4.历史学家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及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曰用商品 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成就辉煌。下列图片反映的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粉彩瓷器
②素纱禅衣
③司母戊鼎
④水排 A.①③②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④②①③
6.《战国策》记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体现了当时 A. 商业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
B. 关税收入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 C. 交通便利使韩魏间商业活动频繁
D. 长途贩运促使了商业获利丰厚 7.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制瓷业特点。两者的兴盛时代不一致,邢窑白瓷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这一现象说明 A. 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
B. 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 C. 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D. 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 8.《宋史食货志》将“城郭之赋”与“民田之赋”并列,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地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上述材料反映宋代 A. 房产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
B. 城市私有房屋产权逐步确立 C. 市民阶层的地位不断提高
D. 政府对市民的控制更加严格 9.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 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含“第一次商业 革命”的是 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B.商帮的形成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市
D.近代工业出现 10.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谕知;晓谕之意)海禁的记载。如,在洪武 14 年、17 年、20 年、23 年、27 年、30 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 A. 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
B. 闭关锁国已经形成 C. 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1.有学者曾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侧图片,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太湖地区的丝织业始终居全国之首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 C. 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港集聚地 D. 该地区已经成为新的经济贸易中心 12.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B.西方列强入侵缓和了南北经济差距 C.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格局的变迁
D.经济重心南移淡化了东西经济差距 13.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 予以免税 9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B.减少外国货物税收 C.—度开放对外贸易
D.废除了 “海禁”政策 14.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时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
明嘉靖四十年(1562 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 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匠籍制度的变化 A.根本原因是工匠的反抗斗争
B.反映了明清手工业走向衰落 C.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D.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15.1840 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桐油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并 大量出口。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 C.中国传统农业的倒退
D.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6.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此说法主要是 A.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B.指出了 “中体西用”的实质 C.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17.1945 年登记在案的民族工业 4382 家工厂中,机器、五金、冶炼、电气就达 1173 家,化学工业中也有一半为重工业。而战前中国的重工业只占整个工业的 14.68%,占主导地位的是轻工业。这说明抗战 A. 为民族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提供机遇
B. 缩小了东西部民族工业发展差距 C. 促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逐渐走向复苏
D. 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与抗战时期的史实不符合的是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民族工业在不断发展壮大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D.企业内迁影响近代中国工亚布局 19.早在1959年秋,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己在我国一些地方重新开放,增加了农民赚钱的机会。1961 年春,中央下文件規定公社社员可以经营自留地。这些政策在当时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大大减轻了市场压力 C.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D.从根本上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傾错误 20.1984 年邓小平讲道: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是•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D.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21.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 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
B.男尊女卑的陋习逐渐被打破 C.中国己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觉醒
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2.1875 年 10 月 1 日《申报》刊载:“夫新馆之开馆卖报也,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故其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 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是 A.谋求义利兼顾
B.追求商业利益
C.开辟谋利途径
D.关注时局政治 23.到 14 世纪,欧洲的富有阶层把印度的胡椒和中国的生姜看作是昂贵的生活必需品, 产于马鲁古群岛的丁香和肉豆蔻更是备受欢迎。商人和君主们都认识到,开发通往 亚洲的直接商路……将会大大增加香料和其他亚洲货物的供应,也将带来巨额利润。
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是由于 A.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亚洲的香料
B.原有商路受阻,出现商业危机 C.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24.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 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纺织品的 价格时间 1937.8—-1938.2
1038.7-一 1938.10
1038.12—1940.7 迁移方向 上海一> 武汉 武汉一> 宜昌 宜昌一>川渝等地 内迁企业数量 121 家 304 家 448 家
下降了 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迤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劳动人民购买力增强
C.殖民扩张掠夺大量原料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19 世纪 70 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 利”的动机,然而直到 90 年代,以 1890 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 年投产的 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蜒生• 18 卯〜 1910 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 27 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 这一点从上迷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 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材料二:从 1953 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 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 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宄述评》
材料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 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 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 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 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 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9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6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 500 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 长久的强盛(英、美);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法、德),有的国家的海 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英、美),有的則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的国家对海权的追求一方面故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如俄一苏)•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暫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根据材料,围绕“海权与大国兴衰”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至少选择两个史实进行论述。)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 分)
材料
《辛丑条约》的签订,无疑是将风雨飘摇中的清朝政府推向内外矛盾危机的边缘.“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是开明大臣和民间实业家暗藏于心的救国方略,清政府发谕商议从西方采购器物,确定经济改革制度。1902 年,清政府派遣庆亲王之子、贝子载振等人到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对国外商务管理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回国后,载振奏请朝廷筹划并建立了中国商部街门。商部在 1903 年 10 月获得在各省开设矿政调查局的资格,出台了《矿政调查局章程》。1904 年,清政府的《商会简明章程》公布于众,在遍及全国的商务贸易区和通商口库,都依据会章程建立商会。1904 年,私人投资铁路的行为日益增多,在《铁路
简明章程》颁布后,曾有 18 家民营资本出资兴办铁路,在民办铁路斥资中,共募集六千万元左右股款,是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中民间资本发展的一个巅峰。
——摘编自赵丽英《清末民初经济制度改革及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请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作用。(5 分)
—— ★
参
考
答
案
★ ——
一、选择题 1-10
CDBAB
BCBAC
11-20 BACDD
AABAD
21-24 CABA 二、非选择题 25.(25 分)(1)特点:以官僚地主和商人主导;以分洋商之利为动机;缺乏自主创新性;以官办企业为先导;具...
相关热词搜索: 自贡市 高一 学年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