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9- -0 2010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地方政府学
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 0 10 分,共 0 20 分)
1 1 .地方自治:
2 2 .地方政府单位: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2 分,共 0 20 分)
1 1 .以下各项中,不是按照设置目的对地方政府进行分类的是 (
) 。
A A .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
B B .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
C C .自治型地方政府
D D .城镇型地方政府
2 2 .“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必须包括全部财政性收支,必须反映其全部财政活动,不允。
许将一部分收支安排在预算之外,不允许在预算之外进行财政活动。
”体现了地方财政预算的什么原则? (
)
A. 完整性原则
B B .公开性原则 C C .可靠性原则
D D .统一性原则
3 3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中国地方政府单位的是 (
) 。
A A .省、自治区、直辖市
B B .特别行政区
C C .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
D D .乡、民族乡、镇
4 4 .“地方政府发展既涉及地方政府行政系统的改革,也关系到地方立法、司法关系的变革;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调整,涉及地方政府与地方民众关系的完善,涉及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也涉及官员观念的转变问题。”说明了地方政府发展的 什么规律? (
)A .地方政府发展是一个自下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
B B .地方政府发展是一个涉及内容广泛的系统性改革工程 C C .地方政府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
D D .地方政府发展是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共同推动的过程
5 5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特性的是 (
) 。
A A .公共性
B B .社会性
C C .无偿性
D D .有偿性
6 6 .“地方政府单位由地方议会(或者委员会)统一执掌,只存在一个地方自治机关。”体现了自治体地方政府单位的哪种构成方式? (
)
A A .绝对议政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单位构成 B B .相对议政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单位构成C C .绝对议政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单位构成 D D .相对议政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单位构成
7 7 .以下各项中,对行政体地方政府特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
A A .行政体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主要部属,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
B B .行政体地方政府权限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意愿和授予
C C .行政体地方政府是中央集权体制的产物,是集政治统治与行政管理于一体的地方国家机关
D D .行政体地方政府不是由中央政府任命或批准任命,它履 行职责所运用的公共权力,通过选举直接来自于当地居民授予
8 8 .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对而言,传统国家的特点,以下各项中表述不正确是 (
) 。
A A .土地为地主阶级所占有
B B .政治权力支配财富,政治权力和土地财富的占有之间成正比
C C .国家统治的地域范围和人口缩减
D D .地方的封闭性比较强,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组织实体
9 9 .以下不属于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一项是 (
) 。
A A .建设职能 B B .国防职能 C C .保障社会的职能
D D .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
10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近现代国家的特点的是哪一项? (
)
A A .国家统治边界明晰化
B B .国家和政府的统一
C C .国家主权归之于民
D D .有了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
三、多项选择题(前 3 3 题,每题 2 2 分,共 6 6 分;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第 4 4 题,多项选择填空,每空 1 1 分,共 4 4 分)
1 1 .以下各项中,对中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内容表述正确的有 (
) 。
A A .中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选举产生,产生的方式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B B .中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方式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C C .中国现行法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每 届任期 4 4 年
D D .中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包括常务委员会、主席团、代表团、专门委员会和调查委员会
2 2 .以下对地方政府单位内涵理解正确的有 (
) 。
A A .地方政府单位的基础是地方行政建制
B B .地方政府单位是由地方决议机关设置的
C C .地方政府单位必须实施对所管辖地域的治理
D D .地方政府单位是由相应国家机关组成的整体 1546
3 3 .我国地方选举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几项? (
)
A A .普遍选举原则
B B .平等选举原则
C C .间接选举原则
D D .等额选举原则
4 4 .选举是公民实现自身政治与( (
) ) ,积极参与 (
) 的重要手段,也是 (
) 的基石。地方选举对于实现 (
) 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中国的地方选举,基于中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的地方选举存在一定的差异。
A A .国家民主 B B .民主政治 C C .国家管理 D D .经济权利
四、简述题(每题 0 10 分,共 0 20 分)
1 1 .简述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内涵。
2 2 .简述地方政府内部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五、论述题(每题 5 15 分,共 0 30 分)
1 1 .试论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及内容。
2 2 .试论述当前影响地方政府改革与发展的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因素。
试卷代号:
19 93 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9- -0 2010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地方政府学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X 20XX 年 年 1 1 月
一、名词解释【每题 0 10 分,共 0 20 分)
1 1 .地方自治:国家内部一定地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自行处理自身事务的政治制度。
2 2 .地方政府单位:是国家按地方行政建制设置的治理所管辖地域的政府单位,它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组成的整体。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2 分,共 0 20 分)
1 1 .C C
2 2 . A
3 . C
4 . B
5 . D6 . A
7 . D
8 . C
9 . B10.B
三、多项选择题(前 3 3 题,每题 2 2 分,共 6 6 分,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第 第 4 4 题,多项选择填空,每空 1 1 分,共 4 4 分)
1. ABCD
2.ACD
3.AB
4.DCBA
四、简述题(每题 0 10 分,共 0 20 分)
1 1 .筒述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内涵。
答:地方政府关系是指地方政府纵向的上下关系、横向的左右关系以及与无隶属关系的不同地区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2 2 分 )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关系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在形式上,可以区分为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纵向关系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的关系,上级政府行政部门和下级政府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2 2分)横向关系包括没有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地方政府内部行政机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2 2 分)
在内容上,地方政府关系实际上是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关系,主要包括权力关系、利益关系、财政关系和公共行政关系。(4 4 分)2 2 .简述地方政府内部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答: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是地方政府为实现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责和相应的权限,而对地方政府自身的系统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实行的管理。(4 4 分)它具有如下特点:
(1) 系统性;2 (2 分 )(2) 法制性;2 (2 分 )(3) 适应性。(2 2 分)五、论述题(每题 5 15 分.共0 30 分)
1 1 .试论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及内容。
答: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以此来为辖区民众和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维护和促进辖区的正常生产、工作和生活秩序,实现本地 区的社会稳定,保障地方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1 1 分)
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方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地方政府。(2 2 分)
(2) 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辖区公民和各类团体的公共事务。(2 2 分)
(3)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是国家行政权力在地方上的实施。(2 2 分)
(4) 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遵循宪法和法治原则,地方政府的各种机构和公务人员均必须严格依法行政。(2 2 分)
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事务管理。包括:
A A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 整。(1 1 分)B B .维持辖区的社会治安。(1 1 分)
C C .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保障辖区的民主活动。(1 1 分)
(2) 社会事务管理。包括:
A A .经济事务管理。(1 1 分)B B .公用性事务管理。(1 1 分)C C .公益性事务管理。(1 1 分)
2 2 .试论述当前影响地方政府改革与发展的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因素。
答:当前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环境是指世界各国行政改革所面临的普遍性的问题和共同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政府职能不断膨胀。(2 2 分)
(2) 经济全球化。(2 2 分)
(3) 民主化与信息化的提升。(2 2 分)
当前地方政府发展的特殊环境是指各国地方政府面临的特殊环境,包括:
(1) 政治环境。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与社会民众的关系,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标准体系的价值导向。(3 3 分)
(2) 经济环境。包括本地市场化程度,财政状况。(3 3 分)
(3) 区域环境。包括区域的历史与现状,区域的地理位置,区域的政治区位。(3 3 分)
相关热词搜索: 电大 地方政府 行政管理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