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TIME \@ "yyyy'年'M'月'd'日'" 2021年3月11日
学海无涯
页码:第 PAGE 1页共 NUMPAGES 1页
PAGE
PAGE 1
浅析宗教文化研究
摘要:文章重点突出了四个问题:一、焦作紧邻十三朝古都洛阳,所以其宗教古迹源远流长,宗教文化博大精深;二、焦作佛教古迹地位突出,是焦作历史文化八大亮点之一,占二十七处国保单位近一半;三、焦作道教古迹数量庞大,道教文化真源祖庭意义重大;四、焦作伊斯兰古迹精品价值巨大。
关键词:焦作宗教古迹;内容;特征;意义
看待焦作的历史文化,必须考虑到它是九朝故都洛阳的北大门,惟此才能看到它超过其他城市的高度。焦作的历史文化可以用“城、煤、瓷、药、山、拳、(名)人、寺”八个字来概括。就寺庙而言,可以说是佛、道勃兴,双星齐耀。两汉之际,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道教于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从本土文化中孕育而生。这两种宗教在三国纷争、魏晋易代、五胡乱华、南北分立的动荡年代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佛、道兴起之后,与儒学、玄学思想相互碰撞、激扬,排斥攻伐少,携手并进多。多元思想的交汇,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唐以降,因两教都具有向心力,历代帝王都采用扶持宗教、特别是佛教势力的措施,以至皇帝礼佛、舍身寺院,来维系自身的统治。焦作因具有地缘优势,成为了佛、道并弘共荣的殊胜之地。仅有1300年历史的伊斯兰教,虽然年轻,但异常活跃,全世界教徒9亿人,150多个国家中有42个国家政权受它左右。它通过商业往来、外交活动、军事接触等形式,约在唐初(651年官方往来),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传入中国。16世纪,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回族。目前中国有十个民族2000多万人信奉伊斯兰,有清真寺25000多座,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焦作的清真古迹,因1990年沁阳水南关清真寺出土宋末“回回古碑”,凸显它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看待焦作的佛教文化,一定要考虑到它和佛都洛阳隔河相望,惟此才能认识到它真正的水平。地缘政治加隋文帝《佛教治国策》的颁发,直到清代皇帝奉佛教为国教的长期推崇,使焦作的佛教文化盛极,佛教建筑如雨后春笋。首先,焦作地区垂传至今的佛教建筑遗迹,多达200余处,有佛寺(院、堂、庵、阁、殿)、佛塔、石窟寺、造像、遗址、高僧墓、雕塑、碑石经幢刻铭、佛钟等,虽然年深日久,其数量仍然可观;焦作目前有2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代表作是武陟的妙乐寺塔,它是河南省仅存的两个五代砖塔之一,是古天竺阿育国王在中国奉安佛祖舍利灵骨的19座宝塔之一,河南有三,焦作得其一也。其历史和艺术价值等珍稀性登峰造极,全国少出其右。其次,以焦作为中心的古河济地区,还是中国佛教肇始之地。公元一世纪前段,白马西来,佛教由北路传入中原。首先在河洛、河济地区开震旦千秋之净土,然后才向四方流播。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文物考古三重合证,焦作地区的藏梅寺、千载寺、居德寺、圆融寺、妙乐寺都是继祖庭释源之后中国最早的佛寺(汉代、三国)。其三,焦作还是高僧大德荟萃之地。安世高、汉献帝、佛图澄(西晋)、菩提达摩、稠禅师、慧远、十力、祖渠祖烈、慧日、法海等经常在此升座临坛。一直到清代,仍是龙象驰骋、大师云集的胜行传授之地。据《古河内高僧传》[1]一书统计,历代名僧达40多人,译经弘法,立下百世之基。其四,焦作还是佛教各种流派交汇中心。大乘、小乘、南宗、北宗、禅宗、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仅禅宗在焦作就有: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最盛的隋唐八宗一个不缺。各含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焦作的佛教文化经过两千年的积淀,已经根深叶茂,说它是人间佛国也不为过。看待焦作的道教文化,除了地缘政治外,应考虑到它和道教的”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是一体,惟此才能看到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根据大量史迹和遗迹证明,河济地区的焦作市是我国历史上道教活动的中心区域,特征十分突出。首先,道教之根在焦作。《怀庆府志
三十二》:“尹寿子,相传虞舜时人,说道经于河阳。”他是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先师,时在夏代。清光绪二十二年焦作待王玄帝行宫九次朝顶碑:“古有假神道说教之说……自商迁殷即有……”[2],时在晚商。可见焦作道教比学术界公认的春秋战国要早许多。说明道德真源、道教祖庭在焦作。其次,焦作道教建筑遗迹多达千处以上,村村有寺,且不止一座。宫、观、殿、坛、楼、祠、洞、山、阁、遗址、雕塑、碑刻、道钟等一应俱全。重要的有,神农山建筑群、云台山祖师庙建筑群、沐涧山魏夫人祠,敕建嘉应观、药王庙、青龙宫、玉帝庙、遇仙观、海蟾宫,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另有温县东口老子石像和太清宫遗址,以及30余通众人朝南顶碑记。其三,焦作是仙人名道云集之地。尹寿子、老子、孙登、王烈、葛洪、魏华存、司马承祯、贺兰栖真、向秀、八仙(韩湘子、蓝采和还是焦作人)、烟萝子、刘海蟾、丘处机、张三丰都在焦作传经布道,及至明清,代不乏人。其四,焦作是道教的思想库。焦作不仅敕建宫观、广集道书,而且玄门名著汉代的《太平经》、晋代的《抱朴子》和《黄庭经》都在焦作神农山等地写出。声振屋瓦的道教名篇《海蟾宫入道歌》就创作在修武的海蟾宫。孟州的韩愈还被奉为道家的土地神。其五,因炼丹而发明火药,是道教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怀庆府志
舆地
山川》载焦作有“炼丹池,相传老子炼丹于此”。其六,焦作的河图八卦,乃太极精蕴,伏羲叹曰:“此文明之始也。”风靡全球的陈家沟太极拳是焦作道教对世界的德泽。焦作的道教文化,渊远流长。大师大作,厚德流光;文物古迹,遍地遗宝。追根溯源,说道教的“根、花、果”皆在焦作,并非勉强凑合、偏爱夸大。看待焦作的伊斯兰文化,应用鉴定文物精品的标准“早、少、好”三字来概括,惟此才能看到它的巨大价值。焦作穆斯林人口7.2万,清真寺92座,但只有文物建筑7座,古碑一通,竟然有2处国保单位。1993年出版的《焦作市志》:“明洪武25年(1392年),山西洪洞迁民到造店,为焦作最早的伊斯兰教徒。”沁阳水南关清真寺阿文碑,为宋末回族先民刻立,揭开这一地区回回民族的历史源头,极具价值。目前全国有定论的伊斯兰汉文碑(宋元时期)在泉州、定州、广州,而“沁碑”为阿文,为宋末定居沁阳的西域回回之作,原汁原味,和汉化的回回气息不同,也为沁阳北大寺充满阿拉伯风格的明清窑殿和坐西向东、色调尚绿、方正四合的崇拜安拉建筑找到了根。“沁碑”是纯正的阿文书法,笔法纯粹、结构严谨、苍劲有力、潇洒飘逸,碑四周刻花卉图案,融阿文书法和绘画于一体。泉州、定州、广州皆逊色于水南关。目前沁碑为全国阿文书法艺术第一已成定论。可谓“早、少、好”,不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沁阳北大寺、博爱西关清真寺等七座建筑中还有不少诵经文物、宗教刻石、雕刻绘画,多为汉化之作,这有助于探索伊斯兰教在焦作的演化规律和特点。焦作宗教古迹上的楹联匾额文化,是集文学、史学、书法、装饰、雕刻、印鉴、美学、古文字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大多辞藻华美,言简意赅,已有《联系山阳》[3]一书辑录。我这里把书中未收,但不好理解,一字千钧,内容极为深厚的恩村普恩寺“虫二”匾作一解读,以彰显焦作宗教古迹文化的博大精深。清乾隆皇帝朝月山寺曾夜住恩村普恩寺,并题“虫二”木匾。二十年前我曾见到过该匾,但不得其解。近几年普恩寺僧众不断约我探讨其中含义。经过几年查找和探索,我体会“虫二”就是“风月无边”。而“风月无边”就是“大”也。“大”在这里有四层意思:一、华夏为大。“虫二”就是两条虫,一条是蝉,蝉的古意就是“夏”字,居高鸣远为大,也即华夏为大;另一条是蛇,亦即龙。孙作云先生曾说大禹就是一条虫,我们是龙的传人,中国为大。二、指流行在中国的大乘佛教,觉悟生命和宇宙真相,断绝烦恼和超越生死,特指大日如来(释迦摩尼法身)。三、指佛教上化导群伦的大悲、大智、大愿、大行,即四座佛教名山上的四大菩萨。四、指儒教上的大仁、大义、大礼、大智、大信、大孝、大德、大爱、大谋、大勇,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虫二”不愧是乾隆的题词。
相关热词搜索: 宗教 浅析 宗教 研究 浅析宗教文化研究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