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高三作文“弟子问于庄子”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以终其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弟子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新时代的你,会给出怎样的选择?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本题是一则庄子的寓言故事,出自《庄子》外物。首先考生应该根据自己所学的古文知识对这则材料进行准确的翻译,弄懂主要内容,另外还需了解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的思想;然后从中引出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也就是让考生来完成材料作文最重要的环节---审题立意。这则材料中有用之材被伐而无用之材得终其天年,能鸣的雁保住了性命而不能鸣的雁却杀而烹之,同样是“无用”,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命运结果。但是没有被伐的树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为绿化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被杀的雁虽然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在 “鸣”与“不鸣”之间看似“没才”,但成为了别人口中的美食,也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这则材料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不变,要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灵活变通。然后结合现实围绕观点加以论证。
立意:
学会变通; 掌握内在规律; 标准不同,境遇也会不同。
素材:
1 看待事情要灵活变通,它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人受益。
2 任何事情,要是都能用积极的心态,多换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肯定都会有通融的办法的。学会多角度灵活看待,处理问题,生活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3 换个角度去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想问题,用不同的角度想问题,或许问题很快就会迎刃而解。
【优秀范文】
学会变通 这段材料主要讲的是庄子和其弟子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有用之材被伐而无用之材得终其天年,能鸣的雁保住了性命而不能鸣的雁却杀而烹之,同样是“无用”,为什么会有一活一死的结果呢?同理,同样是“有用”,为什么也还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不变,要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灵活变通,也就是说,看待事物要从多角度去理解,再加以分析,取其利而去其弊。就拿成才与不成才来说,原文儿中被砍伐的树木用来盖房子,做家具,被人类所利用,没有被砍伐的树木,虽然能够终其天年,但她的一生却为人类的生存环境默默无闻的做出了巨大贡献。同理,如果庄子的朋友家圈养的两只鹅都会叫,那么为了招待客人,也必定杀死其中一只,杀死的和没有被杀死的鹅,同样服务于人类。因此,对待事物,要学会辩证的来看,凡事必须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知道看似矛盾,实际合理。
综上所述,成才与否不能以伐木和杀鹅的结果来草率界定,关键是看他对人类对社会乃至对国家有没有价值。
1959 年全国群英会上,刘少奇同志亲切地接见了全国劳模掏粪工人时传祥同志,当时刘少奇同志亲切地对传祥同志说:“你当清洁工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刘少奇是国家主席,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时传祥只是一名掏粪工人,可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你能说掏粪工人不成才吗?他们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却都做着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几年前,报刊曾登载过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新闻,一个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受当时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逐步走向堕落,他运用所学知识,利用电脑窃取银行巨款,后来发展到设计病毒软件攻击网络,最后被绳之以法。从某种角度看,这个大学生是一个计算机行业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他做的却是有损于人民的事情,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也就不能视为成才。
从以上实例不难看出,对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一定要多方面分析,学会变通,认真思考,认清事物的本质,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来激励我们不断进取,我们作为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相关热词搜索: 例文 题解 作文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