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1614 班
一、班会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
活得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
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二、班会准备:
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三、班会过程:
主持人上场:
男 1、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女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男 1、 “了解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主题班会(合)现在开始!
女 1、请班长宣布班会目的:
班会目的: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
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 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
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得精彩画面, 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 人们忙着工作, 几乎慢慢地忽略了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
就算知道今天是这个节日, 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干什么或纪念什么的。 例如重阳节, 腊八节
等传统节日已无人问津,而同学们早早地准备圣诞礼物时,我们,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
黄子孙,是否该重新拾起那些 “压箱底”的传统了呢?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
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题是了解传统节日 , 弘扬传统文化。相信在召开这次班会之后,班里一定会掀起经久不衰的“回归传统”的热潮!
男 1: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团圆美满的传统节日,那就是——
女 1:合(中秋节)。
女 1:是的,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
男 1:按照时间的先后, 每年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 也就是最隆重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一个同学走上台挂上春节的灯笼)
女 1:接着是热热闹闹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挂灯笼)男 1:春风春雨迎来——清明节。
女 1:纪念屈原便有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男 1:牛郎织女银河鹊桥会, 古老的乞巧节如今已与时尚接轨, 演变成了浪漫的七夕情人节。
女 1:团团圆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男 1: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尊老敬老,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女 1:俗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月初八——腊八节。
男 1:一年的最后一天, 腊月三十儿——除夕, 辞去旧岁, 第二天就是春意盎然的正月初一——新春佳节。
女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百年来,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田。
男 1:请第一小组来介绍春节的习俗。
①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请听关于“年”的古老传说。
②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
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③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④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
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 于是, 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当春
姑娘来到门口时, 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 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
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⑤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我为大家准备了饺子,请大家品尝,祝福大家万事如意!
⑥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你们会拜年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一起来做手势,口中说祝福的话)
⑦春节,人们喜气洋洋,到处欢声笑语,请欣赏民乐合奏《喜洋洋》。
⑧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男 1:说到春节,就一定提到元宵节了。
女 1:下面请第二组同学介绍元宵节。
第二小组:
1、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
都要上班了。元宵北方有盛大的灯会和烟火活动。南方有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
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我们富拉尔基的元宵节非常隆重,夜幕降临,人们漫步到江边,放
许愿灯、观灯猜灯谜、观看露天电影、燃放烟火、滚冰、拾柴等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如意、身
体健康、财源滚滚。富拉尔基的元宵节即滚冰节, 已被收入吉尼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们家长的骄傲,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一位同学端着一盘汤圆上场,唱《卖汤圆》。
3、圆溜溜、爽滑香甜的汤圆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它象征团团圆圆,请品尝我们小组为大家准备的炸元宵,愿老师、同学们永远幸福,与亲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第三小组:
1、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农历
24 节气中的第
5 个节气,每年公历
4月5日前后
就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后逐渐与之前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1~2 日的“寒食节”融为
2、宋代诗人王安石便有著名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寄托对先
人无尽的哀思, 对逝者的怀念直至今日, 清明节乃是人们为已逝亲友扫墓的日子, 展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第四小组:
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它是汉族民
间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
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 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 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
在我们家乡还有佩香囊、 系五彩线、 挂彩葫芦等习俗,以祝愿亲人朋友身体健康。
2、端午节除了这些习俗我们小孩子还自创了一种“蛋碰蛋”游戏,那便是以煮熟的鸡
蛋相互碰撞, 最后保存完整的鸡蛋的主人获胜, 哪位同学有兴趣来参赛, 获胜的同学将赢得香囊一个。凡参与同学即可得我们小组同学亲手编的五彩线一条。
3、游戏蛋碰蛋。六组(需 16 个鸡蛋)
第五小组:
1、端午节的习俗真是很有趣,到了盛夏时节,我们迎来了“乞巧节”。
2、“乞巧节”又称“少女节”、“女节”,或“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源于
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 -- “牛郎织女天河相会” 的故事。
据说那天是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
的日子。且每年只有一次。人们在晴朗的夜晚,牛郎织女两颗星星才看得真切。因为织女心
灵手巧,人间女子都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节日里,民间有晒物、乞巧等习俗。
在这个节日里,古时候的人们还在庭院里搭起彩楼,谓之“乞巧楼”。妇女们摆设香案,陈
列瓜果,穿 引 ,乞求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登上彩楼, 着月亮,用五彩 穿九
孔 。先穿好的叫 “得巧” ,后穿好的叫 “ 巧” 。有的地方在那天中午的太阳下放一碗水,把 花 放在水面上,根据 在碗底的影子来确定是 巧 是得巧。
3、 有的地方以此日 “少女 ”。年 的姑娘 行“慕仙盛会”。江南一 ,在
天解开孩子 脖子上的五色彩 ,甩于屋 , 之送健 。广州一 甚重七夕 。 家家
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 用品,少女盛装,于月下祭拜七姐(毛 七姊妹)。广西等地
的人民在 天 水, 叫做“双七水” 。据 用此水洗浴, 可以避邪祛病, 达到 身美容效果。古 台湾、福建等地的人民把 七月七日作 “情人 ”。如今,中国人 普遍地将七月
七日定 中国的 “情人 ” 。据 牛郎 女在七仙湖 成 , 生儿育女, 因此,“牛郎 女”的故事人人 得 声 色。
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 多人就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 看喜 搭 、 牛郎 女相会人 一 凉一 着古老而神奇的 情故事。
的晚 走了白天的 , 神奇的故事表达了人 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唐代 人林杰的 《乞
巧》 最 有名,七夕今宵看碧霄, 牛 女渡河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 几万条。
第六小 :
1、 八月十五中秋 又叫“仲秋 ”、“ ”。是 民族古老而 的 日。此日恰 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有祭月、拜月、 月、吃月 的 俗。如今与春 、端午 一起并称中国三大 佳 。中秋 ,正 秋高气爽、丹桂 香、百果成熟之 ,又因此 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
2、中秋 拜月、 月必不可少, 从古至今 美明月的 句 不 , 同学吟 几句:
1)唐代李白的“ 望明月,低 思故 ”,
2)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 明”,
3)王安石的“春 又 江南岸,明月何 照我 ”
4)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 家!
5) 《中秋月》此生此夜不 好,明月明年何 看。
6)李商 《嫦娥》云母屏 影深, 河 落 星沈。嫦娥 悔 灵 ,碧海青天夜夜心。
7)《水 歌 》 明月几 有,把酒 青天。不知天上 ,今夕是何年。人有悲 离合,月有阴晴 缺,此事古 全。但愿人 久,千里共 娟。
8)《月下独酌》 ( 李白 ) 花 一 酒,独酌无相 。
杯邀明月, 影成三人。月既不解 ,影徒随我身。
9)《望月 》 ( 九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3、品 月 :
同学 ,中秋 你 吃月 了 ?(吃了)
中秋 吃月 的 俗始于宋代,流行于元朝。相 ,元朝末年,各地灾荒 重,民不
聊生, 各地人民 起来反抗官府。 了秘密 起 平民, 泰州 士 把写有八月十五日
起 的秘密 制在月 里面, 送 平民。
起 平民吃到月 后, 就知道了起 的
、地点,从而一呼百 , 行了民族大起 并取得了 利。后来,在八月十五 天就流行
互 月 , 吃月 的 俗, 以示 前人的 念和 朋好友的 日祝福。 品 我 小
大家准 的月 。
4、中秋 天,民 盛行走 友,互 礼品,特 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 日拜会岳
父母大人。礼物不拘 重,但月 是不能少的。另外 有糖果、酒 、水果、糕点等。最好
是成双成 ,表示吉利。
前几天中秋 , 我的爸爸 就 了米旗月 去看望我的 、奶奶、姥姥、老 。
5、每年中秋佳 , 代人 会聚集在城市的广 ,或公共 地, 行大型的集会。内
容有文 表演、武 、篝火晚会、情 化 舞会、集体婚礼等。
有的地方在山地湖
宿 , 行自助式 烤集会等, 内容丰富,形式多 。今年我 全家就跟我爸爸的徒步 去野外宿 ,天空 被,大地 , 明月、吃月 , 中秋 我 得特 有趣。
重阳 :
1、 九月九日, 的重阳 。它源于古老的《易 》,在中国人的眼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 是个 得 的吉利日子,便开始 个 日。
甲:同学 ,你 重阳 的 史渊源 知道哪些?
生:主持人我 小 的同学从网上收集了有关的 料,就 我 来 吧!
2、早在春秋 国 《楚 》中已提到了九九重阳。
大的 国 人屈原在《 游》里
写到:“集重阳入帝 兮,造旬始而 清都”。由此可以知道早在春秋 国 就有了重阳。
3、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这首诗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这首诗里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那
天就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4、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
糕以示庆贺,连皇帝也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啊!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5、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 1989 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
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再有二十
天就是重阳节了, 希望同学们在重阳节给自己的长辈送去祝福, 陪伴他们, 做个孝心的好孩
子。
6、千百年来,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重阳节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著名的有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伟人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第七小组:
1、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在
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
2、腊八粥的做法:红小豆、胡桃、松子、柿、粟、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
枣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今北方绝大部分地区和江南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虽然原料上有些变化,但营养健身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第八小组:
传统节日中的除夕,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就是大年三十儿。
一天,人 都要与家人 聚在一起,吃年夜 ,放爆竹,守 ,一直到深夜都不睡
,而是要与家人一起听新年 声, 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新年 声响 ,迎来的就是第一个 日——春 ,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主持人:班会准 中,得到班主任 老 的大力支持,下面 老 :
男 1:了解了 日,我 真正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渊源流 、丰富多彩。女 1: 了弘 宝 的民族文化,我 就 重 日
男: 我 的祖国,就从重 日开始女: 我 的祖国,就从 好 日开始男:正月初一( )——春
女:正月十五( )——元宵
男:四月五日( )——清明
女:五月初五( )——端午
男:七月初七( )——乞巧
女:八月十五( )——中秋
男:九月初九( )——重阳
相关热词搜索: 主题 传统节日 班会 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8页)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