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权威性的话语,是特定阶级的社会意识总体,它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是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局部。在我国,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这是维护和稳固我国社会主义根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信念支柱。做好对青年一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社会转型带来了诸多矛盾以及全球化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涌入,对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冲击。
当今中国社会既处在一个黄金开展时期,同时也处在矛盾凸显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各种矛盾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爆发,出现了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少数党员干部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冲突的孵化器,在引发普通民众心理失衡,质疑司法公正,改革公平的问题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此外,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呈现明显的多元趋势,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时有出现,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封建迷信等消极现象有所抬头,这些思想渗入校园也局部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感召力。
另外,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实行的“西化〞和“分化〞战略,也在干扰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把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美化为所谓“普世价值〞、“普世文化〞,标榜西方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合理性〞与“优越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打压我国的意识形态愈加呈现反弹和激化走势,他们不断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国传输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终结论〞,试图用文化渗透的策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产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心理。
此外,某些学校以学生反感为由,通过各种途径缩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不科学。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来自非马克思主义专业,缺乏深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缺乏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产生疑心,从而不敢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一些意识形态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照本宣科,面对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难以做出有针对性的令人信服的答复,存在着教育实效性差的问题。而另一些教师只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作是一种纯业务性的工作,对课程肩负的使命没有深刻的认识,教学中一味迎合学生,追求所谓的生动有趣,而不懂得当代大学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认识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需要一个选择和鉴别信息的思想根底,而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思想根底。当代大学生总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但拒绝简单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方法亟待改良。
国际国内、高校内外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思想活泼但缺乏判断能力且意志不坚决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迷茫甚至误解,动摇大学生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与决心。如果任由态势开展,势必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动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问题并保持高度的重视和警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视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
.
二、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势在必行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首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在当前这样一个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中,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根底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强调核心价值就是要强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也是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点和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灵魂,培养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用历史来教育学生,帮助其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一方面,高校直接从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他们肩负着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荣耀使命,是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熟读研讨马克思主义根本著作,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奠定厚实的理论功底,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有坚决的立场和行动,才能为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高校里更多的教师主要从事专业教育,但他们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也会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不能无视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确保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认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底。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成为大学生们自愿认同的对象,而不是成为强制被动接受的负担。马克思主义是被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才转化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教师要能够有理有据地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未来国家的主宰,马克思主义是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以此来唤醒学生们主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激情。另一方面,在讲述的课题上是要关心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及时反映,使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挂钩,不再是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才能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总之,我们要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整合教学资源,与时俱进,探寻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
此外,高校必须切实强化阵地意识,拓宽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渠道,让从上到下的一切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宣扬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阵地。要加强校园根底文化设施的建设,把握好如: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校园网、社团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阵地,注重校园理念文化建设,强化舆论导向,提炼校园精神,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
用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这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小结
大学生是国家珍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开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视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保持高度的重视和警惕,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改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建设,是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有力地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泼的群体。
.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及对策-安全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人们主流意识形态观念发挥着建构或结构的作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成为
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主要群体,其意识形态观念结构特点与整个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环境存在着互构的关系特点。高校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对策手段以及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相对滞后等问题;要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一是要转变观念,提高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认识;二是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三是整合高校自身的资源,探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模式;四是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教育,提升学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错误价值观念的能力和自觉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的特殊场域。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中国网民数量约为9.0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
.5%。庞大在中国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主力军,成为网络空间环境中的最主要群体。数据显示,在9亿多网民中,按照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的人群占了21.5%;按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所占比例达到了26.9%。上述数据突显以下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
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一方面其价值观念的形成深受网络空间信息、观念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举止,又对网络空间环境进行着重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方面是加强
教育的必然举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一个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本文在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要厘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意识形态,从其本质来看,可以概括为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每一个社会群体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认识观念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就可以看作是这种观念的集合。在
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意识形态有其特定的功能。具体而言,意识形态主要为一个国家的社会
制度、秩序提供思想观念层面的合法性阐释和支持。正是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一重要作用和功能,使其成为
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禀赋、制度体系以及文化观念,是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三要素。文化观念从国家构成的角度来看,就是指意识形态。自然禀赋是国家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为国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规则和秩序,而意识形态则是将一个国家不同群体粘合起来,形成关于统一国家认同的“黏合剂”。因此,意识形态安全,从宏观上来讲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群体对于国家、民族能够形成稳定的文化价值认同;从中观角度来讲就是对政党制度、发展道路等等制度、文化、法律等等具体观念、制度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认同;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在面对具体境遇和观念冲击时,有相对稳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判断。意识形态因其往往涉及思想观念、价值的特性,其安全往往有着自身的脆弱性,极易受到外界舆论场域、观念和具体
的冲击和威胁。随
着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延伸,人们客观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叠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观点和价值观念往往能够借助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发酵,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一定的舆论场;同样的,网络空间当中形成的舆论场,因其所引起的巨大传播效应,又反过来对现实社会形成客观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上所述,特定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揭示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即网络空间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网络空间环境,不会对网络空间中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构成威胁;反之,则可以说网络意识形态处于不安全状态。
一方面,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二、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特点,在摆脱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导向下的填鸭式知识学习阶段后,进入到了一个知识的自由探索阶段。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网络世界的遨游,在此过程中,思想教育是否发
挥了实效,个体自身科学理性思维是否形成等因素,决定了大学生认知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认知结构和特点,也决定了大学生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去认知发生在自己身边和所处社会空间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属于拥有高级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骨干力量之一;从社会进步角度来看,拥有相对较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其所展现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在推动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进步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
事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大学生群体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结构特点,则关系着我们事业的成败。正是基于上述两点,高校思想
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
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课通过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力图强化学生对当前中国特色
事业的总体认同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被关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群体,而是与校园围墙之外的社会时刻发生联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甚至是治理的年轻群体。与已经发生巨大现实变化相比,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出现诸多局限性,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
育仍然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完成,即主要通过课堂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形成。然而,课堂教育有其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如课堂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即使一趟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离开课堂后,学生更多是被网络空间中的世界所包围。极有可能发生的是,刚刚在课堂上初步构建起的主流意识形态,转眼就会被网络空间中的热点
以及围绕这一
所形成的舆论场结构。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来看,只有极少数注意到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措施、手段。随着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群体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在网络空间达到相对良好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第三,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相对滞后。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成为网络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在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谣言、抱有特定目的的价值观宣传以及网络营销宣传等,涉世不深的人生阶段特征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身处网络包围中的大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真假,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但在实践当中,受限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高校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实效都难以尽如人意。
互联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以及深入教育领域已是不可逆的历史发展三、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趋势,高校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因此也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取得实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以思政课堂为主的教育观念,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环境对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要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社会调查方法,结合大数据分析等网络信息技术,了解和把握学生在网络空间所关心和深度参与的热点问题和,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此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纳入到思政课堂教育当中。二是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首先,形成对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以主题班会、团会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空间的双重性,即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它也有大量的潜在风险,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其次,建立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其一,能够保证学校和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其二,学生通过沟通机制,可以针对自身所关心的问题或
与老师和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从高效解决问题。避免因沟通不畅,使学生对所遇问题、所处环境的观点看法趋向负面和激化;最后,学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便捷性、时效性的特点,凸显自身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存在感,如组织教师定期就一些学生所关心的国内外重大热点
进行网络直播讲座,引导学生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三是整合资源,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模式、方法、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有着丰富的智力和人才资源,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等问题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对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探寻当前难题的具体解决对策。并进一步研究提升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特有的内在规律,努力构建一套高效的教育模式。四是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觉性。网络空间虽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但它并不是法外之地,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因此,应加强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使学生在网络世界畅享自由的同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环境因素的破坏性影响。总之,要解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升其教育效果,首先,要把握意识形态本身的特征,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其次,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抵制不良网络环境因素侵蚀的能力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构建良好网络空间秩序环境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脆弱性和威胁,动员一切资源和力量,采取相应的措施,争夺对网络空间环境的“控制权”,消除藏匿于网络世界中的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推荐文章
网络喷子键盘侠的搞笑说说
热度:
网络安全法6月新规有哪些
热度:
网络爆笑一句话语录集锦
热度:
励志网络流行语大全
热度:
网络幽默诙谐的段子语录
热度: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网络阵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提供重要资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存在着功能单一、信息量少、推广度低、互动性差等问题。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加强对网络阵地的管理,多形式多渠道扩大信息源,增强网络阵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以创新的精神拓展网络阵地功能。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阵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拓展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拥有135亿人口的超大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强大精神支柱,否则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2]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
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使之显示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就必须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性
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拥有618亿网民的巨大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这个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会去占领。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建设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中之重,它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提供更广阔、更便捷的重要平台,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1.网络阵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提供重要资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与时俱进的理论,能够根据时代、实践的变化不断地发展创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同程度上面临信息闭塞、资料缺乏的困境,许多研究者往往都是从有限的经典作家的本本和理论中作出推断,再由推断中得出理论,容易造成理论的空洞教条、内容重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活动迅速变化的时候依然止步不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原本闭塞的信息变得丰富而全面。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不但能够通过网络阵地快速找到需要的经典著作,而且能第一时间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网络阵地中接触到前沿研究和党的政策等,还能够在论坛、博客、贴吧等自由言论空间及时地发现实事热点、全面地掌握热点问题的多重影响,为理论研究的时效性提供了保障。
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群众可以通过微信等方式参与到热点问题的讨论中,使研究者们能够及时把握民心向背,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发展。此外,在互联网兴起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主要靠传统的通信方式或彼此阅读研究成果进行,可能造成彼此的沟通不畅;在互联网兴起之后,研究者可以在网络上及时
进行交流,为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各种思想在网络阵地的交锋与碰撞,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更直接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也为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必要的资源。
2网络阵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展示的重要平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是通过网络媒体,向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平台。在网络阵地中,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交流一对多、多对多的相互讨论与沟通特点,与被传播者进行互动式的交流,这就可以引导人们从传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的思想交流,使马克思主义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从来都没有放松过,而且宣传方式不断地进行着改进:在党成立初期,李大钊、陈独秀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主要靠革命传单、著作译介、创办报刊等方式来宣扬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则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学校教育、传唱红色歌曲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化的今天,随着网络媒体覆盖面积的逐步扩大,中国近半数的民众被纳入到互联网生活中,从而使网络传播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抓住网络发展的机遇,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让更多国内外的网络受众能够接触、了解、支持马克思主义。
3.网络阵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渠道。
网络阵地兴建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通过常规课堂进行,但课堂教育的硬件设施不一,且教授者在教学中往往添加个人见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具有很多不可预料的影响因素。建设网络阵地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线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缺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走进了受众的生活,并且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线咨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掌握正确的知识。比如,在全国高校中,已经有800多家高校利用互联网开展理论教育工作,其中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相继开设了红色网站、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
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是2001年创建的红色网站,也是网络阵地中重要的堡垒阵地。“红旗在线”利用北京大学在中国高校中的良好口碑,深入挖掘各种红色资源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起了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很大影响力。这样的网络阵地不仅能够使中国的骨干力量准确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还能在网民的交流和讨论中催生新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向。
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是时代的要求。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变化:网络信息的控制权直接影响到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网络阵地建设的好坏,能够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可以说网络阵地的建设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诸多的网络阵地,利用网络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了空前的作用。但是,在国内外综合环境中,我国的网络阵地建设还稍显薄弱。
一方面,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如果理论宣传和教育不能创新、不能“吸引眼球”,那么早已习惯网络生活的诸多群众就会选择主观忽略掉这些信息,使网络阵地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中,各种力量尤其是敌对势力早已将网络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攻击突破口,并且已经占据了技术领先地位,如果我们的网络阵地建设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没有保障的话,网络阵地的作用就不会得到良好的发挥。此外,由于我们“触网”时间较短,全国各地的网络阵地建设情况参差不齐,例如我国的“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主流核心网站,已处于世界级舆论网站行列,另外一些实力较弱的地方网站,却依然仅仅将纸质的理论照搬到网上,这对长期接受新式教育、接收新鲜信息的网络民众而言,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是一项紧迫的时代任务。
二、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是指具有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网站或者有关网站中的理论板块,如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舆论宣传部门举办的理论研究网站和教育网站;各高校、研究院所、学术团体网站的理论栏目;各社会团体网站和商业网站的理
论栏目等。目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网络阵地网站显示,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等40个网站为样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进行了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功能不全。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是我国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推广的重要平台,担负着对内教育对外宣传的重要作用。在样本网络阵地中,笔者发现,只有8家网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马克思主义研究网、求是理论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华网、光明网、首都之网、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具有外文版,其中,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具有英语、日语、韩语等多个外国语言版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和新华网还有哈萨克文、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语言版本。但是近80%的网站只有中文版,基本不具有进行对国外宣传的功能。另外,在样本网站中,有23家网站设立了电子图书馆,占到样本总数的575%,但是其中有些网站的电子图书馆是无法打开的。另外,很多已经建成的网络阵地都不能在线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大降低了网络阵地的对内教育功能。总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2.推广度低。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有925%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建立了相应的网站。例如,目前我国除港澳台外,31家省委党校都已经建立了网站,此外,建设兵团、铁道部党校、大部分市级党校也都建设了网站。但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网站在建成之后就很少宣传和推广,以至这些本来就不被人所熟知的网站更加缺乏关注度。这与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的外部链接少、推广度低有直接的关系。搜索引擎、网址大全、报刊杂志等,是广大网民获知新网站的重要途径,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却很少利用这些渠道进行自身宣传,比如在360安全浏览器上搜索“马克思主义”关键字,前10页就只能搜索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两个网络阵地,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链接中也只有人民网、求是理论网、新华网、光
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要深入群众,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网站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
3.信息量少。
正如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介绍的,欧美发达国家是现在绝大部分网络信息的提供者,而且控制着从硬件到软件的网络系统。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无形之中就要受制于人。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掌握的网络信息量偏少,而中国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的信息资源更显匮乏。部分网站只是把纸质媒体的内容搬到了网上,而且长时间不更新,使网民难以从网站上获取及时信息,从而影响了网站的点击率。另外,我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工作大多由地方性的电视台、报社、科研机构、高校等承担,各个网络阵地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且没有团结一致开展科研、宣传和教育工作,所以地方性的网络阵地多是上传下达式地推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央网络阵地的“运输器”,且信息面窄,千篇一律。这样的信息重复,既浪费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资源,也浪费了网民的时间,以至于部分网民选择直接登录中央网络阵地获取信息,使一些地方性网站沦为“空站”“死站”。
4.互动性差。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飞速发展。各级宣传单位纷纷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将传统方式传播的各类经典著作和文件政策搬到网络上,但这个简单的“搬运”过程,只是将传统的填鸭式学习办法改成了“网络灌输”,而受众却已经不再是原来只能熟知书本知识的书生了。现在的网民更期待交流式学习,期待能够在辩论、探讨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这使网络阵地原本具有的拉近教与学距离的作用几乎丧失。样本网络阵地中,甚至只有10家阵地能够通过微博、博客等与读者互动。
其中,大部分还都是集中在全国范围的网站,省级的只有首都之窗、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网站拥有此项功能。另外,虽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无私地将别的政府网站、媒体网站、高校网站,甚至是商业网站作为自己的友好链接,但是这些链接却很
少是相互的(网络阵地之间的链接除外)。例如,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网络阵地中共有436个友好链接,其中包括国内高校院校、全国性新闻媒体、上海新闻媒体、党和国家机关重要网站、博物馆和展览、法律咨询、便民服务等25个门类,但是其中的英国大英博物馆、当当网、上海虹桥机场等90%的网站都没有对上海市委党校进行友好链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应该增加阵地之间、阵地与其他网站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早在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就已经提出: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近年来网络发展势头强劲、规模大,网络阵地的竞争也是空前激烈。正如李长春在2005年1月17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的,我们应该“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促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6]所以,无论是从经济意义,还是从政治、文化等意义出发,我们都应当致力于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建设。
1.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管理。
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触网”时间较短,网络阵地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健全的管理方法,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备。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以来,我国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入口通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几部法规。因此,对于网络上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成果的版权界定、成果互转的合法性、异质文化传播的规范化等问题都无法给出准确答案。研究认为,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完善对网络阵地发展和建设的统一规划,让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切实有秩序地进入到各个村落、各个企业、各个学校、各个社会团体,扩大网络阵地在商业网站等非马克思主义网站的“占地面积”;另一方面,从法律法规层面,我国应该尽快制定健全关于网络阵
地建设、规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成立专门的网络“司法队伍”,对全国的网络阵地进行监督、维护,完善已经建成的网络阵地。
2.多形式多渠道扩大网络阵地的信息源。
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的信息源是网络阵地生存发展的根本。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信息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社会科学知识等。要扩大网络阵地的信息源,首先,应当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报纸、期刊等文献信息源网络化,扩大原有信息源的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成果走进网民、走进生活。其次,促进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源的网络化。
例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网站,借用中央电视台曾经热播的《旗帜》《辉煌六十年》《中国之路》等纪录片宣传党的历史和实践,获得了访问者的好评;红歌会网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关资料通过唱读讲传等形式展现出来,赢得了较高的点击率。再次,在丰富网络阵地信息源过程中,可以按照访问者不同年龄段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展现形式和渠道。对于青少年,应该在动漫、音乐中选择信息和展出信息;对于中青年,可以通过电视剧、电影、新闻等形式来进行展示;对于老年人,则可以通过广场文化、文艺作品和老年大学等形式。事实上,这不仅可以增强网络阵地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渗透性,还可以丰富意识形态的内容,在教学相容的环境下,促进更多人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3.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首先,应确保网站的专业性,以赢得访问者的信任。专业的网站才会得到网民的信任,使访问者放心浏览;不专业的网站会遭到排斥,甚至被误认为病毒网页而影响浏览率。要保证网络阵地的专业性,就需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专业人才参与马克思主义网站的建设,及时把搜集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关成果等传到网上,邀请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为网络阵地撰稿,增强网站的信任度。其次,要丰富网络阵地宣传形式,增强趣味性。马克思主义网站应根据当今社会特点和读者热点更新阵地栏目,增加歌曲或戏曲、电影、纪录片等视频音频宣传形式的比例;另外,对于理论文章本身,应该分成多样化、多层次的分类阅读栏目内容,以吸引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来进行“量贩式”阅读。再次,创新推广方法,增加知名度。网络阵地的宣传和推广,不能仅仅局限于同类网站之间的链接,应该扩大推广的范围,将网络阵地放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将更多的潜在对象变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者。例如,在淘宝网、猫扑网等访问量较高的网站上设链接,使各种层次、各个年龄段的网民都有机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网站,这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也会相应提升。
4.以创新的精神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功能。
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建设,要紧跟时代、贴近群众、敢于创新,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与时俱进。首先,应增加网站的知识性。多数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包含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板块、新闻热点板块、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发展资料板块,只有少数网络阵地含有传统文化、文艺作品等板块。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包容的科学,不会排除任何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甚至不断从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科学文化中汲取新的思想和文化来发展自己。网络阵地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精神出发,开设更多的符合民众爱好的、迎合民众兴趣的板块,这样既能完成网络阵地展示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还能开阔访问者的视野,使其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应重视交互性,增强服务意识。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不能满足于空洞的说教,而应该从现实出发,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为访问者提供互动平台,收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网民的思想动态,并及时作出反馈,使马克思主义网站不仅能够教育网民、引导网民,还能服务网民。例如,建立网上信访制度,推进网上问题的网下解决;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引导网民走出心理困惑。再次,要提高网站的渗透性。意识形态导向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网站最主要的功能,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过程中不应该喧宾夺主,为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而放任非马克思主义或不健康思想的传播,从而弱化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功能。
正确的做法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把其融入到网民喜闻乐见的动漫、微电影等多形式的作品中,利用声、光、电等手段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的思想,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
相关热词搜索: 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 意识形态 原因 分析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