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主学习』
一、东北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错误!粗放,错误!耕地破坏严重.
2.错误!林地和错误!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错误!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4.水土流失严重。
5.农产品错误!质量和错误!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自我探究]东北地区黑土的流失除了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之外,还会造成哪些问题?
提示
黑土流失还会造成泥沙下泄,使河床抬高、水库和湖泊淤积,严重影响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使洪涝灾害更容易发生;使平坦的地形变得沟壑纵横,不利于大型机械的耕作;地表植被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
二、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稳步发展错误!粮食生产,向错误!高产、错误!优质、错误!高效、错误!绿色发展,调整好各种作物之间的比重,合理利用土地;按照错误!市场需求,发展错误!经济作物。
(2)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错误!畜牧业以及错误!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发展错误!第二、错误!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错误!剩余劳动力开辟更大的就业市场。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加强以错误!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2)抓好错误!养畜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
(3)健全和完善农业的错误!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加强□,16治涝和错误!灌溉工程建设。
(2)加快错误!中低产田改造.
(3)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错误!产业链,提高效益,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加快错误!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错误!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2)搞好错误!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坚持错误!采伐量小于生产量的原则。
(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错误!农牧争地矛盾。
[自我探究]
“北大荒”走向“北大仓”和“北大仓”走向“北大商”分别靠的是什么?
提示
“北大荒”走向“北大仓”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北大仓”走向“北大商"靠的是加大科技投入,面向国内外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自我反馈』
1.随着“北大仓"的建成,东北地区的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
A.黑土大量流失
C.生物活动微弱
答案
A
解析
由于不合理的垦殖和耕作,黑土大量流失(表层黑土被雨水冲刷变薄),黑土肥力下降.
B.气候干旱
D.秸秆还田
2.东北地区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应是()
A.开垦宜农荒地
C.实现农业机械化
B.提高单产
D.多建商品粮基地
答案
B
解析
东北地区粮食增产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二是通过提高单产,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在东北地区由于过度毁林、毁草开荒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第一条途径是行不通的,因此只有通过提高单产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探究点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民勤绿洲是指石羊河下游红崖山水库以下狭长而平坦的冲积地带,该地红崖山水库兴建于1958年,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绿洲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作物以优质小麦、玉米为主.近10年来,该绿洲生态环境恶化,沙进人退,许多耕地被撂荒.下图是民勤绿洲地区略图及当地常见生态工程景观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简述民勤绿洲商品粮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2)分析造成民勤绿洲许多耕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
(3)有人认为,红崖山水库的修建对民勤绿洲的农业发展不利,请阐述理由。
[答案]
(1)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作物单产高;有石羊河流经,灌溉便利;地形平坦,便于耕作;土壤肥沃,多砂质土,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
(2)气候变暖、变干,蒸发量增大;上游来水减少,民勤绿洲水源日益匮乏;过度农耕、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居民大量外迁.
(3)会使下游地区生态用水不足,绿洲退化萎缩,生态环境恶化。
1.黑土利用中的问题及措施
2.林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3.湿地利用中的问题及治理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日益令人担忧。据此回答(1)~(3)题.
(1)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①湿地面积萎缩
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加剧
③土壤贫瘠,肥力下降
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2)20世纪后期,珍稀鸟类丹顶鹤在黑龙江呈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A.湿地破坏
C.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D.草场破坏
[解析]
第(1)题,黑龙江土壤以黑土为主,较为肥沃。第(2)题,三江平原等地沼泽地被开垦,破坏了丹顶鹤的生存环境。
[答案]
(1)D(2)A
[方法指导]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探究点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天然雪菊花是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一种稀有高寒植物,花期短促,采摘艰难,产量小,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既有独特的药用功效,又有茶的色泽和醇厚,适宜大多数人群饮用。新疆达坂城地区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品质高寒雪菊。2014年栽培面积达到3100多亩,着力打造我国高寒雪菊的重要产地.下图示意达坂城所在区域山脉走向。
(1)分析达坂城地区打造高寒雪菊重要产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2)为促进达坂城地区高寒雪菊种植和雪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优势:有雪菊生长所需要的最佳海拔(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品质好;深居内陆,环境污染小;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高海拔地区,病虫害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内陆高寒地区,地广人稀,可栽种面积广;靠近陇海—兰新铁路,交通便利;靠近乌鲁木齐,面向全国,市场需求大;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等.
(2)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加大雪菊花的药理研究,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创建雪菊规范种植基地,积极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强化管理,合理安排;积极促进雪菊花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等。
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产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农业发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展方向
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重点
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③只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累积
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2)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
①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②废弃物综合利用
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④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A.①②
C.①③
[解析]
B.③④
D.②④
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热带鱼养殖基地、热带高效经济作物基地以及农副产品保鲜加工基地可知,该地注重发展经济;根据图例水土保持林可知,该地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这说明该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①③错误,②正确.根据图例热带高效经济作物基地、热带鱼养殖基地、农副产品保鲜加工基地可知,该地农业发展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④正确.第(2)题,读图,根据图例小鸡孵化基地、热带高效经济作物基地可知,该地注重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①正确;根据图例热带高效经济作物基地、热带鱼养殖基地、水土保持林可知,该地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③正确;图中未体现废弃物综合利用,②错误;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易导致水土流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④错误。
[答案]
(1)D(2)C
[方法指导]东北地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1)黑土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①提高黑土肥力:合理耕作;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②防治黑土流失:植树造林;治理坡面、沟壑.
(2)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措施
①禁止乱砍滥伐,防止毁林开荒.
②营林为主,营造速生丰产林,退耕还林。
③合理采伐,以蓄积量定采伐量,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⑤促进珍贵树种更新。
⑥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
⑦防御森林火灾。
(3)保护湿地的措施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
②退田还湿地.
③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思考解答]
一、教材第54页思考
点拨:回答此题首先应知道商品农业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然后根据问题提出措施即可。
答案:
①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调整好各种作物之间的比重,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作物.②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教材第57页思考
1。答案:中国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彼此平行的概念,二者在指导思想、基本内涵和目标方面是一致的。中国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实践基础。
2.点拨:无论北方的生态农业还是南方的生态农业其指导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在满足自身需要,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其不同点应主要从其自然条件去考虑.
答案:北方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太阳能提供了牲畜冬季生长、沼气池冬季运行产气的适宜温度.而南方地区热量充足,在自然状态下牲畜能正常生长,沼气池也能正常运行,所以没有利用太阳能这个环节,当然,南方多阴雨天,太阳能资源相对贫乏也是原因之一。这两种模式中,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和沼气能,是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都得到了回收再利用,对环境的污染降到了最低程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目标。图示比较如下:
①北方地区“四位一体”温室生态模式
②南方地区的“猪沼果(菜、菌、药、花)”模式
[复习解答]
教材第57页复习题
答案:1。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①生产技术粗放,耕地破坏严重;②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③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④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结构不合理;⑤水土流失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最严重的问题,生态是最难恢复的。
2.略.
探究点错误!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下图中的乙图为甲图中M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M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A.洪涝灾害频率降低
C.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M地区位于三江平原,农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湿地面积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洪涝灾害频率增加,气候由冷湿变为冷干,农业发展导致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
2.农业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①化肥
②农药
③污水灌溉
④垃圾焚烧
A.①②④
C.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垃圾焚烧主要是污染大气。
3.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答案
C
解析
B.①②③
D.②③④
B.气候由暖干变为冷湿
D.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
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水土流失严重,C项正确。
探究点错误!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回答4~5题。
4.为了促进三江平原农业大规模经营,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
C.②④
答案
B
解析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耕地集中管理,有利于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①正确;过度开垦耕地,容易造成生态破坏,②错误;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设备的完善,利于规模化生产,③正确;调整农业结构与实行大规模经营关系不大,④错误。
5.东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包括()
A.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B.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持
C.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D.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答案
D
解析
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D项正确;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持,不属于农业结构调整,排除A、B两项;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排除C项.
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时B.①③
D.③④
[考点分布表]
考点
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题号
1,3,5,6,7,8,122,4,9,10,11,13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A、B、C分别代表()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农业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农业减产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通过A可以取用“木材”,说明A表示“破坏森林”;B和“草皮”相关,应该是“牧业下降”;根据与C相关的“秸秆”“广种薄收"可知,C为“农业减产”。
2.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答案
C
解析
图中显示该地区主要问题是因破坏森林、草皮和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广种薄收)导致的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因此解决办法有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积蓄肥料、发展沼气,开发新能源以解决燃料问题,从而减少植被破坏,以起到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的目的.根据该地的农业生产类型和产生的问题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不适宜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完成3~4题。
3.该地农业用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过度开垦
C.过度造林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及图可知,该地区山地丘陵所占比重大,平原比重小,因此,其农业用地结构中林业所占比重应该较大,种植业比重应该较小;但从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中可以看出,种植业所占比重最大,而林业所占比重较小,由此可以推知,该地区将大量的山地丘陵开垦为耕地,故A项正确。
4.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陡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D
解析
江南丘陵地区,山区面积广大,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必然会导致水土流失,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降低种植业比重,提高林业的比重,其出路必然是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立体农业,故D项正确。
下图为美国某次“黑风暴"分布图(虚线范围内为该次“黑风暴”影响范围).读图,回答5~6题。
B.过度放牧
D.过度养殖
5.此种灾害基本上是一种()
A.土壤侵蚀
C.土地污染
答案
A
解析
题目中所说的“黑风暴”的实质就是指的沙尘暴。沙尘暴发生时,土壤遭受风力侵蚀,故A项正确。
6.引起该灾害的根本原因是()
A.砍伐森林
C.温室效应
答案
B
解析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过度垦殖导致植被破坏,造成大量的疏松沙源的存在,这是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东北黑土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厘米,很多地方耕地黑土层已完全消失,露出下层黄土,成为“破皮黄".这些坡耕地多采用顺坡耕作,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据此完成7~9题.
7.“破皮黄”()
A.土壤贫瘠,无机盐分较少
B.土层薄,黏重,呈酸性
C.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D.空隙小,不透气,土质差
B.过度垦殖
D.灌溉不合理
B.土壤盐碱化
D.土壤酸化
答案
C
解析
黑土和“破皮黄"的最大差别是“破皮黄”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8.顺坡耕作加剧水土流失的原因为()
A.增加耕地坡度,加剧水土流失
B.破坏土壤固有结构,疏松土壤
C.将土壤带到低处,加剧水土流失
D.形成沟渠,加剧水土流失
答案
D
解析
顺坡耕作形成沟渠,加快水流速度,加剧水土流失.
9.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为()
A.增施土壤有机肥,平整梯田
B.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C.改变耕作方式,保持水土
D.发展蔗基鱼塘农业,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答案
C
解析
根据面临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成因,该地区应改变耕作方式,保持水土.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布局。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立体农业布局的优点是()
A.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山上种植森林,占用大量耕地
C.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稻田养鱼,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答案
D
解析
图中立体农业布局的优点是稻田养鱼,稻鱼共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D项正确;山上森林区的河谷养种鱼,水质好,A项错误;山上种植森林,没有占用耕地,B项错误;梯田种水稻,不适宜机械化耕种,C项错误。
11.将山区坡地改造为梯田,主要是为了()
A.增强太阳辐射,提供充足光照
B.调节热量收支,提高夜间气温
C.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D.增大空气湿度,增加日降水量
答案
C
解析
将山区坡地改造为梯田,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便于耕作,C项正确;梯田不能改变太阳辐射强度,A项错误;梯田对调节热量收支,提高夜间气温影响不大,B项错误;对增大空气湿度,增加日降水量影响不大,D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材料二
农业部要求:在我国75%以上的农村地区要逐步推广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的农业耕作研究成果“保护性耕作法”。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
材料三
下表中的数据是图中M地区已推行“保护性耕作法”,而N地区没实行时的土壤、大气在春、冬季时平均情况统计资料。
地区
M
N
土壤
水分
23.5%
6。3%
土壤
空气
16.7%
25。5%
土壤
有机质
3。2%
0.7%
大气
悬浮质
3。4%
14.6%
大气
水分
34。5%
18。6%
(1)M地区是________;N地区是________。这两个地区被誉为“________”。(6分)
(2)“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材料三显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了土壤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使大气中________减少,________增加。(8分)
(4)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8分)
(5)保护该地区的农业自然环境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4分)
答案
(1)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塞外江南
(2)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秸秆还田
(3)水分
有机质
悬浮质
水分
(4)环境问题:土地沙化(荒漠化);因大量引黄河水灌溉,使黄河流量减少;土壤盐碱化.
改善作用:提高了土壤的墒情;增加了土壤肥力;防止表层土壤被风吹走;增加大气降水机率。
(5)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合理灌溉,提倡喷灌、滴灌等。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及河流形状可判断,M为河套平原,N为宁夏平原。两者因农业发达均被誉为“塞外江南”。第(2)题,据材料二可知,“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第(3)题,据材料三数据对比可知,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后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大气水分都有了明显增加,而大气悬浮质明显减少。第(4)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为西北灌溉农业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问题。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据材料三分析可知,提高了土壤的墒情;增加了土壤肥力;防止表层土壤被风吹走;增加大气降水机率。第(5)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植被破坏严重,因此保护该地区的农业自然环境可增加地表植被,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合理灌溉,发展节水农业,提倡喷灌、滴灌等。
13.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2分)
(2)图中M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为什么?(8分)
(3)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2分)
(4)简述甲基地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8分)
(5)甲、乙两大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是________商品粮基地,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8分)
答案
(1)气候
(2)M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低温(或热量)
(4)问题:水土流失;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措施: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湖;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5)乙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而甲商品粮基地,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公共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较小.
解析
第(1)题,图中甲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乙为东北平原,两地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差异较大,致使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农作物种类差异较大。第(2)题,M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耕地不断减少;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比重不断下降,经济作物及乳畜产品比重上升.第(3)题,乙区域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第(4)题,A、B两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水土流失及洪涝灾害严重。解决措施从调整农业结构、退田还湖、植树造林等方面分析.第(5)题,乙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理由从机械化水平、粮食商品率、科技和农业投入、宜农荒地多等方面说明。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articleiscollectedandcompiledbymycolleaguesandIinourbusyschedule.Weproofreadthecontentcarefullybeforethereleaseofthisarticle,butitisinevitablethattherewillbesomeunsatisfactorypoints.Ifthereareomissions,pleasecorrectthem.Ihopethisarticlecansolveyourdoubtsandarouseyourthinking.Partofthetextbytheuser"scareandsupport,thankyouhere!Ihopetomakeprogressandgrowwithyouinthefuture.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东北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大豆种植区,但近年来,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大、农村人口外流严重等。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下,推动东北地区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目前,东北地区农业主导产业仍以粮食种植和畜牧业为主,农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发展。这不仅影响了地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使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化,难以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
2.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大。近年来,东北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农产品滥用化肥农药、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东北地区农产品的市场形象和消费者信心。
3.农村人口外流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北地区农村人口外流现象日益严重,农村劳动力不断外出务工,致使农业生产力严重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4.农业科技创新不足。东北地区农村科技创新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要推进东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多元化农业发展,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力度。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东北地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卫生安全水平。
3.加强农村人口留住力度。要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吸引农民留在家乡就业创业,减少农村人口外流现象。培育新型农民,鼓励创业致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留住农民,稳定农村劳动力队伍。
4.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向农业生产实践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农业科技信息化发展,提升东北地区农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也孕育着丰富的发展机遇。只有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才能推动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希望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农业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民朋友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2课时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资料说明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并能分析说明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危害、影响。2.联系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利用问题产生的因果联系,对症分析实现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4)水土流失严重,黑土肥力下降。(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2.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①种植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调整农作物之间的比重,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作物。②农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③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第二、第三产业。(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①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②抓好养畜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③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①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②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施农家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1-
③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①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②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③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特别提醒]农业区开发问题的分析思路(1)东北农业区耕作方式较粗放,但生产率较高。(2)东北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增加。((()))))(3)东北地区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4)东北地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5)关于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建设商品粮基地,以保持黑土较高的生产力B.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以提高土壤肥力C.避免黑土冲刷D.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方法提示:(1)×(2)×(3)√(4)√(5)D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率较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扩大,林地、草地面积减少。东北农业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农业产业化是东北的发展方向。[建设商品粮基地并不能保持黑土较高的生产力。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故D选项正确。]-2-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近些年来,由于上游地区大搞农业开发,大小水库有60多座,使本应进入扎龙湿地的水被大量截流或分流,湿地缺水,导致近年发生多起荒火,丹顶鹤等大型禽鸟的栖息与繁殖受到影响。新中国成立前佳木斯地区黑土层在50厘米左右,现在有些地方的黑土层下降50年后部到20厘米~27厘米,目前黑土地的土层正以每年0.5厘米的速度流失,分地区黑土地的土层厚度将为零;建国前肥厚的黑土,现已变成贫瘠的沙石地。材料三长期以来,东北林木超采现象十分严重,采育脱节,加上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多种原因,使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东北林业生产要从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上来,实行保护、恢复、发展并重的方针,既充分发挥本区森林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价值,持久地发挥全国林业基地的作用。问题1(人地协调)材料一中提到的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出现,与东北地区农业开发是否有关系?提示:有关系。农业开发导致湿地减少,湿地调蓄洪水功能丧失和退化,这是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问题2何解决?提示:问题: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黑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措施:禁止开垦沼泽湿地,将部分农耕地恢复为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并植树种草,保持水土;给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绿肥,并实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问题3(区域认知)材料三所说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综合思维)材料二反映的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如提示: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三种:采育失调、森林覆盖率下降、不分树龄地乱-3-
伐。[归纳总结]1.黑土利用中的问题及措施2.林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3.湿地利用中的问题及治理1.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目前,甲、乙、丙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是()-4-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B.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森林减少C.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D.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2)导致甲所在区域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放牧C.过度砍伐)B.过度开垦D.水资源不合理利用)(3)丙所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开辟水源,合理灌溉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合理采伐,及时抚育D.退耕还湿,建保护区(1)A(2)C(3)D[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大兴安岭,最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破坏,森林减少;丙地位于三江平原地区,最主要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可能为温带草原区,土地荒漠化现象较为严重。第(2)题,导致大兴安岭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砍伐。第(3)题,丙所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退耕还湿、建立湿地保护区等。]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材料由于社会生产条件的变化,东北地区作物结构、农业结构已经并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过去“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已被玉米代替,品质差和产量低的高粱和谷子播种面积缩小,稳产高产的作物水稻种植已推广到北纬50°以北,高产少害的小麦是机械化开荒地区的重点作物,稻、麦、玉米播种面积总和已由35%上升到65%左右。东北地区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很适宜栽种大豆,历史上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地。大豆商品率在75%~80%,出口率达50%以上,在国际上久负盛名。近年来,发达国家大豆新品种不断问世,质量不断提高。加拿大黄豆已培育出含油量很高的榨油用的品种,含蛋白质很高的做豆腐用和专为做酱油用的等一系列新品种,使我国的相关产品竞争力受到影响。目前,东北地区大豆播种面积有所-5-
压缩,出口率大为降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透露:年产90亿千克粮食生产能力的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问题1势是什么?(区域认知)东北作物品种播种面积的变化,说明粮食种植业发展的趋提示: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加大出口。问题2(综合思维)从东北大豆出口率看,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科技投入低,优良品种少。问题3(综合思维)“北大荒”走向“北大仓”和“北大仓”走向“北大商”分别靠的是什么?提示:“北大荒”走向“北大仓”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北大仓”走向“北大商”靠的是加大科技投入,面向国内外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归纳总结]1.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方法途径调整农业产稳步发展商品粮食生产;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抓好养畜基地建设;健全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加强农业基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抵御旱涝能力;加快中低产田和水础设施建设土流失耕地的治理;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文化教育普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业生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护;搞好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合理解决农态环境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2.东北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1)加强资金和科技投入,提高养殖人员的就业和管理水平。(2)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从根源上提高养殖业的质量。-6-
(3)政策引导,推广家庭农业经营,构建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一体化的养殖体系。(4)加强质量监管监控力度,建立完善监管监控体系。(5)树立品牌形象,增强高端消费市场竞争力。确定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一般步骤(1)判断农业类型及特点:通过地图、景观图、地理位置或景观文字描述等信息,判断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从而了解其生产方式、特点。(2)确定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若已知该区域农业位置及类型,可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确定发展方向;若依据材料无法准确判断其类型,则根据已知条件,如该区域自然条件及农业发展的历史情况,来综合判断问题所在。(3)根据问题确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了解该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是确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核心。例如,黄淮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导致中低产田分布广泛,因此其发展方向则是注重中低产田改造。2.林下经济是以林地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循环发展为目的的“立体复合种养”模式。预计2020年我国林下经济总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读“林下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1)~(3)题。(1)图示产业链中的生态旅游属于(A.森林景观利用C.林产品采集加工)B.林下养殖D.林下种植-7-
(2)我国发展林下经济突出的自然优势是(A.森林面积广,土壤肥沃B.气候复杂,森林多样C.动物数量多,水源充足D.疆域辽阔,以山地为主(3)我国倡导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意义是(①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加值④优化林区产业结构A.①②③C.①③④(1)A(2)B(3)C))③增加林业资源的附②解决林区的能源资源短缺B.②③④D.①②④[第(1)题,产业链中的生态旅游是利用森林特色景观发展旅游业,属于森林景观利用。第(2)题,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森林多样,发展林下经济有明显优势。第(3)题,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所以发展林下经济利于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多种经营模式利于增加林业资源的附加值、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不能解决林区的能源资源短缺问题。选C正确。]综合思维——中国大豆之殇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2018年7月6日中国政府被迫反击,对产自美国的大豆等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程度高达86%左右,从美国的进口大豆量占大豆总进口量的比例约为37%。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60%,大豆出油率大于17%。自1995年开始,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国,美国大豆产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70%左右,美国大豆出油率在22%,中国食品加工企业纷纷进口价格低廉的美国大豆,中国大豆种植业遭受重创。下面是中美大豆生产和需求对比图。-8-
2007~2017年中国大豆供需状况(单位:万吨,%)图2:2012~2017年中美大豆产量(单位:万吨)图3:2012~2017年中美大豆播种面积(单位:万公顷)图4:2012~2017年中美单位面积大豆产量对比(单位:公斤/公顷)-9-图1:
结合上面资料,思考下面的问题。1.结合资料,分析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6%的原因。提示: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低,生产成本高;中国大豆品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弱;农民种植积极性低。2.运用所学知识,请为保障中国大豆供应安全建言献策。提示:①立足自主,提高大豆自给率:通过发展科技,培育大豆新品种,提高大豆品质和单位面积产量;实施农业产业化,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政府采取适当补贴,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等,提高大豆总产量。②扩大进口来源,实现供应多元化。(教师独具)题组1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10-
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回答1~3题。1.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少2.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产业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3.关于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抓好种植业就行B.牧区发展生态牧业和舍饲畜牧业C.农业区搞农产品加工经济效益差D.应加强大豆榨油、甘蔗制糖等食品加工1.C2.D3.B[第1题,红壤土层变薄,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沼泽地过度开发,湿地破坏是东北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第2题,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粮、牧、企”中的“企”是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过程,主要是土地资源的开发;东北地区最大优势是地广人稀。第3题,东北农业基地的开发以种植业为基础,还要在此基础上搞好农产品加工业;东北无甘蔗,甘蔗制糖不符合实际;牧区要发展生态牧业和舍饲畜牧业。]题组2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4~5题。-11-
4.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工作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5.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4.B5.A[第4题,A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项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第5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教师用书独具)教材P54思考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耕作粗放、产品不适应市场等问题;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教材P57思考1.中国生态农业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中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种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者在指导思想、基本内涵和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2.北方地区有“四位一体”温室生态模式。其循环过程是在太阳能温室的一端建造地下沼气池,将人畜粪便送入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变成高效的有机肥料,沼渣作底肥,沼液可以直接浇菜,沼气除炊用外,还可以在温室内点灯,既能增加棚内温度和光照时间,又可增加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大棚温室的适宜温度又能为猪、禽的冬季育肥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能保证沼气冬季正常运行产-12-
气。“四位一体”是以太阳能为动力,以土地为基础,实现种植、养殖与沼气并举的一个较为完善的能源生态经济体系。南方地区有“猪沼果(菜、菌、药、花)”模式。其循环过程是畜禽粪便入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点灯、做饭,沼液浸稻种、喷洒果树以增强抗逆性,沼渣用来肥田种菜(菌、药、花),从而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猪沼果(菜、菌、药、花)”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畜禽饲养和林果、粮食、蔬菜、食用菌种植等联系起来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提高产出率,显著地增加农民收入。教材P57复习题1.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2)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3)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4)水土流失严重;(5)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耕地粗放,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生产率较低。2.在调查一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参考北方地区“四位一体”温室生态模式或南方地区的“猪沼果(菜、菌、药、花)”模式。-13-
课时2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学会运用资料说明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并能分析说明问题出学习目标
现的原因及其危害、影响。
2.联系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利用问题产生的因果联系,对症分析实现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4.水土流失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判断
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比较粗放,但耕地保护较好。(×)2.东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3.东北地区森林破坏严重,应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二、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调整好各种作物之间的比重,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作物。
(2)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2)抓好养畜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
(3)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
(2)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大开发投资力度;增施农家肥,科学使用化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
的治理。
(3)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2)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
思考
东北地区耕地广阔、肥沃,为什么还要加强耕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持?
答案
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的两倍左右,但是长期以来,耕作粗放、只用不养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污染,已导致土地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生态恶化等现象出现,因此必须加强耕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持。
探究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
材料二
近些年来,由于嫩江上游地区大搞农业开发,大小水库有60多座,使本应进入扎龙湿地的水被大量截流或分流,湿地缺水,导致近年发生多起荒火,丹顶鹤等大型禽鸟的栖息与繁殖受到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佳木斯地区黑土层在50厘米左右,现在有些地方的黑土层下降到20厘米~27厘米,目前黑土地的土层正以每年0.5厘米的速度流失,50年后部分地区黑土地的土层厚度将为零;建国前肥厚的黑土,现已变成贫瘠的沙石地。
材料三
长期以来,东北林木超采现象十分严重,采育脱节,加上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多种原因,使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东北林业生产要从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上来,实行保护、恢复、发展并重的方针,既充分发挥本区森林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价值,持久地发挥全国林业基地的作用。
1.材料一中提到的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出现,与东北地区农业开发是否有关系?
答案
有关系。农业开发导致湿地减少,湿地调蓄洪水功能丧失和退化,这是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2.材料二反映了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答案
问题: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黑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
措施:禁止开垦沼泽湿地,将部分农耕地恢复为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并植树种草,保持水土;给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绿肥,并实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3.材料三所说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案
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三种:采育失调、森林覆盖率下降、不分树龄地乱伐。
4.从环境的整体性来讲,森林破坏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答案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森林被砍伐会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径流量变化加大、物种减少、气候发生变化等。
黑土利用、林业开发、湿地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1)黑土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2)林业开发中的问题、产生原因与对策
(3)湿地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现在农业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不属于影响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是()A.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
B.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C.粮食品种和质量欠佳
D.常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2.目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水土流失外,还有()①湿地面积日益增多
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
③自然灾害频繁
④环境污染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人均耕地较多。第2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水土流失外,还有因过度垦荒、乱砍滥伐导致的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等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及工农业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探究点二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该基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受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降到现在的1.6元/kg,降幅近30%。
材料二
2018年是《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十五周年,为保护湿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全垦区十几年来退耕了2万多公顷耕地支持湿地保护,停止开垦后,耕地不再增加。下图为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
1.由于价格下跌,产品滞销,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受打击,纷纷减产或转产,我国东北大豆生产呈现萎缩之势。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使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重振雄风。
答案
改良品种,提高大豆品质;实行产业化集约经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快水利建设和提高机械化水平。
2.根据材料二思考东北湿地地区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答案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畜产品深加工工业,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道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2018·河南省新乡市期末)林下经济是以林地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循环发展为目的的“立体复合种养”模式。预计2020年我国林下经济总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读“林下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示产业链中的生态旅游属于()A.森林景观利用
C.林产品采集加工
B.林下养殖
D.林下种植
4.我国发展林下经济突出的自然优势是()A.森林面积广,土壤肥沃
B.气候复杂,森林多样
C.动物数量多,水源充足
D.疆域辽阔,以山地为主
5.我国倡导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意义是()①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
②解决林区的能源资源短缺
③增加林业资源的附加值
④优化林区产业结构
A.①②③
C.①③④
解析
第3题,产业链中的生态旅游是利用森林特色景观发展旅游业,属于森林景观利用。第4题,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森林多样,发展林下经济有明显优势。第5题,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所以发展林下经济利于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多种经营模式增加林业资源的附加值,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不能解决林区的能源资源短缺问题。选C正确。
B.②③④
D.①②④
图表特征:中国农业分布示意图主要展示我国主要农业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区,以此考查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读“我国不同区域特色农业分布图”,回答问题。
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主导区位因素。
地区
AB、CD、EF、G主导区位因素
看位置,进行区域定位,找出A、B、C、D、E、F、G所在位置。
主要是对各特色农业在图中的分布进行区域定位,结合图中箭头所指可以确定:A地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B地位于以太湖平原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C地位于三江平原地区;D地位于河套平原地区;E地位于吐鲁番盆地;F地位于珠江三
角洲地区;G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主要根据图中显示的区域特色农业的名称,判断分析影响此种农业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图中A地位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但该特色农业地处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因此热量为其主导因素;B、C两地耕作类型不同,气候为其主导因素;D、E两地农业因有灌溉水源而发展起来,水源为其主导因素;F、G两地农业因地形特点而形成,地形为其主导因素。
地区
AB、CD、EF、G主导区位因素
热量
气候
水源
地形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天然雪菊是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一种稀有高寒植物,花期短促,采摘艰难,产量小,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既有独特的药用功效,又有茶的色泽和醇厚,适宜大多数人群饮用。新疆达坂城地区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品质高寒雪菊。2014年栽培面积达到3100多亩,着力打造我国高寒雪菊的重要产地。下图示意“达坂城所在区域山脉走向”。
(1)分析达坂城地区打造高寒雪菊重要产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2)为促进达坂城地区高寒雪菊种植和雪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优势:有雪菊生长所需要的最佳海拔(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品质好;深居内陆,环境污染小;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高海拔地区,病虫害少;光照充足,温差大;内陆高寒
地区,地广人稀,可栽种面积广;靠近陇海—兰新铁路,交通便利;靠近乌鲁木齐,面向全国,市场需求大;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等。
(2)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加大对雪菊的药理研究,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创建雪菊规范种植基地,积极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强化管理,合理安排;积极促进雪菊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等。
解析
第(1)题,自然条件主要结合材料中雪菊的生长习性,从地形、气候、水源角度考虑。从材料可知,“天然雪菊是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一种稀有高寒植物”,达坂城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为雪菊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且该地区有高山冰雪融水,提供了水源。地处内陆,降水少,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为雪菊的品质提供了保障,同时,该地区人烟稀少,环境优良,适宜雪菊种植。从社会经济条件看,雪菊适宜大多数人群饮用,说明市场广阔,从交通条件看,靠近兰新铁路,交通便利等。第(2)题,促进达坂城地区高寒雪菊种植和雪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需要从延长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等角度考虑。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黑龙江垦区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B.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
C.沼泽地开垦,湿地破坏
D.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
2.关于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正确的是()A.只要抓好种植业就行
B.牧区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C.农业区搞农产品加工,经济效益差
D.加强以大豆榨油、甘蔗制糖等食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湿地破坏及黑土流失。第2题,东北农业基地的开发以种植业为基础,还要在此基础上搞好农产品加工,以获得更多效益;东北地区不盛产甘蔗,牧区要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迎接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冲击采取的重要措施。为此我国东北地区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同时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据此回答3~5题。
3.大兴安岭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A.充分利用林区资源优势,加大对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力度
B.改单一林业经济为多种经济发展,如旅游、养殖业等
C.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实现全面发展
D.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
4.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方向为()A.大力开发后备荒地,以增强商品农业的地位
B.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的生产
C.主导产业以农产品加工替代种植业
D.全面发展大豆种植业,以占领国际市场
5.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应当()A.在平原区继续增加耕地面积,确保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
B.在西部草原区增加围栏畜牧点数量,建成全国乳肉生产基地
C.在山区以森林开发为核心,重点做好优质木材的供应出口
D.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6.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的三七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生长环境年平均气温16.0~19.3℃为宜,喜温暖而阴湿,怕严寒和酷暑,生长期间若气温在30℃以上持续3~5天时植株就易发病;适宜微酸性土壤,尤喜疏松的红壤或棕红壤;畏多水,宜选东坡栽培,坡度5~15°为宜,在低洼地种植易发生根腐病。
材料二
云南文山州(如图阴影区)是三七的主产地,享有“三七之乡”美誉的文山州种植三七的历史不少于400年,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光、热、水、土、气等条件,全国95%以上的三七产在文山州。文山州政府确定“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种植为基础,加工为重点,企业为龙头,效益为目标,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技化发展之路。”下表为部分年份文山州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表。
时间
19491974197919891992(1)读材料,分析文山州种植三七优越的自然条件。
(2)读材料二,概括1979年后文山州三七单产变化的特点并推断影响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试分析三七单价从1989年底发生急剧下滑的原因。
(3)试对文山州三七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夏长冬暖,气温年较差小(或夏季暖热,冬季温和,年较差小);年降水量适中,大气湿度较大,光照适宜;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排水条件较好;土壤为微酸性的红壤。
(2)单产提高。
种植技术或技术。
种植面积盲目扩大造成产量大幅度提高,产量大于市场需求。
(3)政府加强对三七种植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加强技术投入,提高三七品质,形成品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使三七种植走产业化、专业化道路;发展与三七有关的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种植面积(公顷)52293380047331867产量(万公斤)
我国农田垄作历史悠久,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图1为“华北某乡镇驻地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农田垄作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1.农田垄作主要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哪一自然条件的改造()A.气候B.地形C.土壤D.水源
2.与平地耕作相比,该地进行农田垄作的好处有()A.利于农田的灌溉、施肥
B.缩小受光面积,减少水分蒸发
C.夜间散热慢,减轻冻害威胁
D.利于防涝但不利于抗旱
3.该地进行垄作多年后,出现土壤流失、肥力下降等现象,其原因很可能是()A.常年降水丰富,暴雨冲刷
B.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侵蚀力强
C.沿垄沟走向土壤易被流水侵蚀
D.低山丘陵地形,土层薄,土质疏松
解析
第1、2题,垄作比平作增加表面积20~30%,使土壤受光面积增大,吸热散热快;昼间土温可比平地增高约2~3℃,夜间散热快,土温低于平地。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垄台与垄沟的位差大,大雨后有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溉以免受旱,有利于集中施肥,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第3题,由景观图知,该地地形平坦,B、D错误;垄沟集水导水,易出现水肥流失。
近年来,通化市大力发展的林下种植、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已经成为进一步拓宽全市林业经济领域和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黄金”产业。下图为“通化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通化发展林下产业的优势条件有()A.位于我国最大林区长白山区,森林资源丰富
B.地处中朝边界,对外贸易便利,市场条件优越
C.参、药、蜂、菌、菜、禽、畜等林下特产丰富
D.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林下产业科研水平高,基础好
5.通化林下种植业与图中M区域种植业具有的相同特点是()A.商品率较高
C.农场经营规模小
B.机械化水平高
D.水利工程量大
6.通化林下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A.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增加
B.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C.环境污染程度下降
D.环境承载力有所上升
解析
第4题,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区;通化虽位于中朝边境,但林下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国内;虽然林下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但其科研水平并不高。第5题,由图可知,M区域为松嫩平原,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水利工程量较小;林下产业特产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小。第6题,发展林下产业能综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挖掘生产潜力,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产业收入,提高环境承载力。林下产业对野生动植物数量和地质灾害没有影响,不会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2018·福建福州一中月考)多年来,黑龙江省立足资源保护和林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林区森林蓄积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至2017年粮食实现“十四连增”。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7~8题。
7.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东北西部草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A.以增强抗衡国外大宗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工作
C.大力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
8.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竞争关系
D.该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解析
第7题,A项和C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D项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方向。第8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B选项错误;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密切协作关系,C选项错误;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D选项错误。
(2018·全国联考)“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近年来在政府的引领下,浙江农村出现了“互联网+”新的运营模式,浙江多地农村涌现出众多特色农产品基地,简称农特基地,形成上游农产品生产——中游农产品加工——下游农产品销售和旅游的全产业链集聚。读图完成9~10题。
9.近年来农村出现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得益于()A.气候变化
C.交通便利
B.河流整治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10.全产业链集聚有利于农村()①提高人口迁出率②加快城镇化进程
③加快交通运输建设④提高老龄人口比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析
第9题,根据材料提示,“互联网+”在浙江农村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也就是说互联网和农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出现一些特色农产品基地。第10题,上游农产品生产——中游农产品加工——下游农产品销售和旅游的全产业链集聚在农村,有利于加快农村的交通运输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迁出;农村人口迁出以青壮年为主,减少人口迁出则有利于降低老年人口比重。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回答第11题。
11.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答案
D解析
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粮、牧、企”中的“企”是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过程,主要是土地资源的开发;由“北大仓”走向“北大商”要靠增加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
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宁夏境内的中宁县是我国著名的枸杞之乡,已经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地区枸杞质地优良的自然原因有()A.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水源充足,黑土肥沃
D.市场需求量大
13.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有()A.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
B.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
C.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酸化、板结
D.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2018·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月考)读“云南省某年的农业结构图”,回答14~15题。
14.该农业结构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A.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扩大
B.用水紧张,水资源短缺
C.能耗量大,资源耗竭加剧
D.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质量下降
15.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A.发展商品谷物农业,提高商品率
B.进行多种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
C.积极开垦梯田,提高粮食产量
D.扩大林业比重,建设全国性木材生产基地
解析
第14题,该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过大,而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浅薄,高原、坡地过度垦荒会引发水土流失,使石漠化面积扩大。第15题,云南省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所以,要减小种植业规模,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6.玉米生长周期较短,是喜温、喜光、怕冻、耗水性作物。其苗期需水量不大,但拔节与幼穗长大时,需水量剧增。下图为“我国部分玉米制种基地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我国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其生产特点是什么?
(2)与甲育种基地相比,乙基地玉米育种在气候和水源上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简述乙基地玉米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答案
(1)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玉米营养物质的积累。水源:冰雪融水较多且稳定,(比降水变率大的季风区有明显优势)。
(3)增加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交通条件,拓宽市场;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
第(1)题,读图,甲位于东北平原,地广人稀,是我国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其生产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第(2)题,乙地是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光照充足、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玉米营养物质
的积累。水源上,冰雪融水较多,且流量稳定,比降水变率大的季风区有明显优势。第(3)题,要实现乙基地玉米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增加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交通条件,拓宽市场;改善生态环境,注意保护环境。
考点题点细目表
考点
题点
题目序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16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近几年来,东北地区农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因此,东北地区是最符合课标要求的一个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分层次呈现教学内容。
第一层次内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教材主要涉及的是自然条件。教学实际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等。
第二层次内容:农业生产资源。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教材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需要,适当补充介绍其他农业资源。
第三层次内容:农业生产现状,包括农业布局、农业成绩与问题等。
第四层次内容:发展建议。根据该地区目前农业资源特点、存在问题的限制以及市场需要和国家需要,该区域应该调整发展方向,确定并采取新的措施与方法,以确保该区域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课标分析
本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课标有二个层面的要求:
1.能够对某一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布局以及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了解该区域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2.通过对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和问题,以及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分析与认识,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发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实现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并能独立分析其他别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问题,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三、知识构建
一、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农业生产条件
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1)自然资源优势?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农业机械工业发展较快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2.农业布局的变化
二、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问题
耕地破坏严重
林、草地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湿地环境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三、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2)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
原因
耕作粗放,低产田占多数,开垦了不宜耕作的土地
毁林、毁草开荒及林区过度砍伐、草地过度放牧
开垦沼泽地
长时间大规模开发,黑土流失
作物品种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生产程度较低
四、重点归纳
1、阅读教材P48探索材料:阅读后思考回答:
回忆录中描述的是中国的哪个地区?该地工的景观20年来有那些变化?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东北地区
山冈已辟为耕地,树林已不复存在。黑土地变为砂石地。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减少。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加强对沟壑的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工作。用养结合,合理利用及保护现有耕地;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
2、从农业区位因素角度来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东北地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同时由于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对热量要求不高作物也只能一年一熟,地形: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耕作。高原及山地草场资源及森林资源较丰富。
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水源:东北地区河流较多,水源较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1、具有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3、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
4、我国人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5、由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3、对农业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又会带来哪些问题?
如:生态破坏,物种减少,土地退化、森林及草地锐减,湿地减少。灾害增多等。
4、、为什么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北地区农作虽然只能一年一熟,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粮食总产量高、人均粮食多,商品率高,而南华北及南方地区人多地少,商品率低。因此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对东北地区的耕地为什么要加强保护。
长期以来,存在着耕地粗放经营、只用不养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致使耕地破坏相当严重,土地严重退化。因此必须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
6、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进行评价?
有利:1、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
3、冬季有积雪,春季融化,强缓解春旱。
4、冬季长而寒冷,病虫害少。
不利:1、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也只能一年一熟。
2、农作物生长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7、东北商品农业中出现的问题,应如何有针对性的解决?
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调整农业作物比重。合理利用土地;按市场的要求,发展经济作物。全面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副产品的加工工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8、试分析东北大米品质优于其它地区的自然原因?
1、东北地区夏季白昼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的积累。2、东北地区大米的生长期长。3、该地区土壤肥沃、有机质多。该地区冬季寒冷,作物病虫害少,使用的农药及化肥少。在此土地上生长的大米品质优于其它地区。
9、分析东北辽阔的土地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的有利条件。
1、耕面积大,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地生产力高。
3、宜农荒地多,开发潜力大。4、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10、东北地区对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措施?
调整一、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
调整二、调整农业作物比重。按市场的要求发展经济作物。
调整三、全面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副产品的加工工业。
调整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
五、疑难点剖析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
地理条件
特征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影响
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地形条件
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
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面积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气候条件
土壤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
(2)社会经济条件
深化拓展
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一个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阔;水、陆、空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
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量大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珠江三角洲
南疆
海南岛
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昆明
花卉种植业
1.东北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类型
环
境
耕地
问题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原因
人口剧增,土地利用不合理
对策
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保
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
林地、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草地
沼泽
地
其他
退化,资源利用失调
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质量低、成本高,市场
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
作物品种较单一,林产品和畜牧产品商品率低
2.我国主要农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东北平
原、华北
平原
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牧
区
内蒙古
高原、青
海牧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
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
持水土,黑土培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建设自然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区,恢复退化的湿地。②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等
可持续发展方向
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农耕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林
区
六、思维建模
措施对策类设问在高考中最常见的呈现形式有“应该如何防治某种污染”“请为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列举某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对该问题的治理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请指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常见的设问词有“措施”“对策”“建议”“治理方法”“发展方向”“出谋划策”“吸取经验”等。常见的设问有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办法,区域农业、工业、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
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措施对策类试题的答题模板如下:
(1)瞄准设问,分析原因。对于该类试题,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该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根据原因,对症下药。①侧重于人类活动: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②治理措施的全面性、综合性:解答治理措施时,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防治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利用政策充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的耕种面积。
相关热词搜索: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东北地区 农业 开发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