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考点
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开展的现代农业过程。
石油农业:农用能源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建立在依赖石油根底上的农业,包括以石油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化、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农业化学化等。
可持续农业:采用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根底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目标在环境方面、伦理方面以及审美方面不产生大的长远的和不可接受的变化的新型农业系统。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其他的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一定程度之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农业土地资源:指在农业生产中,为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场所和主要营养来源的地面表层。
集约经营: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级差地租:等量资本投入到条件较优的土地上,或者生产率不同的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人力资本: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待未来有所收益而所作的投资,是表达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果农业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成比例,以致一局部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负值,那么这局部农业劳动力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分为常年性的剩余和季节性的剩余。前者是常年都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力,后者是指在农闲季节多余的劳动力。
农产品差价:同一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地区、季节、质量和流通环节等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的差额,包括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购销差价和批零差价。
剪刀差: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二者的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
农业生产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农业各部门、各生产工程及其产品品种的构成情况,包括它们的比例关系、结构形式、地位作用和规律运动等。
农村产业结构:在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门类、各生产工程的比例关系、结构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
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根底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与其相关产业在专业化生产的根底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合起来,在有关技术、经济参数上相互协调,实行一体化运行的经营方式。
工农产品比价:指同一市场、同一时间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价格比例关系,即用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可以换的多少工业品。
规模经营:农业企业改变规模狭小的分散经营,根据生产开展的客观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以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供学习参考
1、如何理解农业份额下降但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根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根底;没有农业的开展便没有社会分工,也便没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独立。2农业的开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开展的根底;农业生产力开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上下,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开展规模和速度,只有农业开展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进一步开展。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无论是农业比重大的国家还是比重小的国家甚至是没有农业的国家这一规律都要起作用,一些国家如果本国农业的开展规模和水平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开展的需要,必然依靠其他国家,其经济的开展必将受到其他国家和世界农业开展的影响。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农业在利用自然力,转化太阳能发面的不可替代性,农业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特殊重要性说明,不仅过去和现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兴旺以后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根底。
2、论述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有良好的精耕细作经验,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耕地和自然资源数量较少;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技术装备比拟落后,农业资金投入缺乏;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待合理安排;地区间自然经济条件差异大,经济开展不平衡。所以应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一、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技术现代化的要求,为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二、实行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结合。必须使两者结合,取长补短。三、注重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坚持两者的结合,在大力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成就,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根底上,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四、强调劳动集约和资金集约结合。坚持两者结合,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率。五、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六、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七、走可持续开展之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根底上,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开展。
3、农业生产要素的类别及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功能与特点?
类别: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
特点:自然资源作用下降,农业增长主要来源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
劳动力资源中智力因素上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技术成为主导力量。
功能: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分布;自然资源影响着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开展。
二、劳动力: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能动要素和主导力量;劳动力不仅是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者,还是其创新者和开展者。
三、资本:
四:科学技术:改善其他生产要素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4、根据我国国情,试分析农业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
前者:1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农田根本建设,实现精耕细作,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并重视农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向农民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2广泛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品质,改进生产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业,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增加农用供学习参考
工业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
5加强农业社会化效劳,为农业集约经营提供各种必需的条件
6改进耕作制度,改进土壤,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将用地与养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并在此根底上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
后者:1大力开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2逐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3重视扩大生产工程的经营规模。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5稳步推进弄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5、根据我国国情,试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转移途径及措施?
转移途径:1农业内部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的充分开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可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2大力开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积极开展农村非农产业有利于吸纳更多,缓解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压力。3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依托现有乡镇和县城合理分布,积极稳妥的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4引导和帮助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行城乡平等的择业和就业制度,引导和帮助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为其拓展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措施:1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政府对城乡统筹就业进行宏观管理具体包括:对劳动力的就业管理和对企业的用工管理。2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首先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其次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3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6、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是怎样形成的?它对农业的开展有何影响?如何逐步缩小和消灭我国的剪刀差?
怎样形成:价格是价值的根底。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只有当二者都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才是等价交换。劳动生产率越高,消耗在一定量商品上的劳动就越少,其价值量就越小;反之价值量越大。如果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快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那么工业品价值量的降低速度快于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农产品的价格不因其价值量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工业品的价格就会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低于其价值,二者的交换就不是等价的。这种不等价交换的趋势扩大,就形成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
影响:1剪刀差过大,会削弱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阻碍农业正常开展。2剪刀差过大,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3过大的剪刀差,直接制约着轻工业的开展,并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开展带来极大的困难。4过大的剪刀差不利于城乡差异的缩小,是造成城乡之间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之一。5由于剪刀差的存在,农产品商业化、社会化的进程缓慢,阻碍市场经济的发育。
措施:首先要从农业自身着手,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的本钱消耗,进而降低单位农产品的价值量。其次,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逐步提高的根底上,要不断增加农业投资,特别是增加对农业根本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农业的开展。此外,要积极推进工农城乡协作,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协调和密切工农关系,逐步实现工农业之间的等价交换。
7、根据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的原那么,试分析如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应坚持“四个统一〞的原那么:
1专业生产与综合经营相统一;农业生产专业化是现代农业开展的根本趋势,实行专业生产与综合经营相统一,是农业生产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得以合理配置。2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相统一;对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不仅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去考虑其利用率,还要从价值的角度对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力求使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3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相统一;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要求建立一个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只有将农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起来,才能保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良性循环。4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统一。供学习参考
在强调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某些矛盾,对此,应本着统筹兼顾的原那么妥善解决,尽量实现二者利益的统一。
8、现代农业中家庭经营为何大量存在?应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
现代农业中家庭经营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
1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农业的集中化程度不可能到达工业那样的高度。以农户为根底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因地制宜的配置农业资源和选择生产经营工程,充分发挥农业的地域优势,取得更加理想的生产经营效果。2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而自然条件变化不止,因此要求其他要素必须重新组合。农户经营,可以随时关注和把握自然条件的变化,根据其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灵活的安排生产工程,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然因素的影响。3农户的经营形式把农户的利益和最终产品的结果直接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提高其生产经营的责任心。4农户家庭是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家庭成员之间有利益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本钱最小,劳动鼓励多样,成员之间能长时间的自愿协作,充分根据其在性别、年龄、技能上的差异实行有效分工和劳动力充分利用。
第二问:1认真贯彻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使之纳入法制轨道。2建立相应土地流转机制3加强农民社会化效劳体系,克服家庭经营的弱点4培养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
9、常见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及特点?分析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做好的主要工作。
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专业化为根底;实行一体化运作
组织形式:按其联合方式,分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指农业同其前部门和后局部的联合。横向一体化是指专业方向相同的农业企业合作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和其他效劳业而进行的经济联合。
主要工作:1培养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它与市场和农户两头对接,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核心和支撑作用。2加强基地建设。农产品基地是龙头企业联系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它一方面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专业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令一方面使龙头企业所需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保证,使其生产经营的理念和决策方案得以有效的实施。3完善运行机制。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4营造开展环境。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农村经济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而且涉及工农城乡之间和各地区之间纵横交错的利益格局的调整与重构,有懒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
10、WTO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参加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农业开展思路如何?
内容:〔一〕削减农产品市场准入壁垒
1关税化
2关税减让
3保证最低市场准入
〔二〕标准农业国内支持
1“绿箱〞措施2“黄箱〞措施3“蓝箱〞措施
〔三〕逐渐削减农产品出口补贴
〔四〕卫生及动植物检疫
影响:〔一〕参加WTO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
1减少农产品出口障碍
2有利于我国农产品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
3促使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
4有利于我国在发挥本国农业比拟优势的同时,以较低的价格进口国内消费者所需的农产品
5参加WTO有利于我国加强对外农业技术合作与科学交流
〔二〕参加WTO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不利因素
1关税配额制度的影响
2“绿色壁垒〞的阻碍
3特殊保护措施的限制
4反倾销措施的制约
根本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挑战,要突出“一个中心,三大战略〞,即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农、发挥比拟优势、加强扶持与鼓励竞争并重的战略。
供学习参考
11、论述中国“三农〞问题产生、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思路?
产生形成原因:1三农问题是指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开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穷、农民困苦的状况长时间难以转移的问题。2三农问题的成因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制度性因素。归结到一点就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从制度设计上过多的强调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快过的提取了农业和农村开展的资源,从而加剧了三代过程中农民的痛苦。3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大制度因素。一个是方案经济使其所形成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另一个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背景下形成的土地福利性配给制度。①由于长期沿用方案经济时期实行的城乡隔离,城乡分沽政策,在经济崛起时,人口流动与集中遭遇制度束缚,大量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分散分布在农村,既降低了经济活力的整体效益,又致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②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村就业极不充分的根本国情背景下,农村土地按人口承包实行土地福利配给制度,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加之农民被排除在国际啊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导致土地的经济要素功能、产业功能弱化,生活保障功能增强,农民别束缚于土地,变成土地的奴隶。③三农问题的本质是一个政策问题、制度问题。
解决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开展观、实行城乡统筹方略,在继续推进三代的同时,消除制度和结构的双重扭曲,更多的成认,保护和资助农民权利,逐步解决过多过快提取农业和农村开展资源的问题,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用三代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加强三农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架构,进而建立和谐开展的城乡关系。1推荐农业的现代化改造2推荐村庄的现代化改造3推荐农民的现代化改造。总之,要树立科学的开展观,坚持城乡统筹,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不和谐景象。只有完成三农改造,实现“三农〞现代化,才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才有整个民族的现代化。
供学习参考
谈发展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下岗人数增加,失业率增加,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老化,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突出。资源型城市必须寻求发展新思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科技创新,用科学技术推动城市转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不断的引进并掌握世界先进技术、自主研发新技术,用技术的力量推动城市的发展,集中力量摆脱技术“瓶颈”,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坚持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城市。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要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各级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城市布局设计方案,改变居民的居住环境,加强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安全指数,让每一个居民都享受城市转型带来的成果。
要坚持全民创业,为全民创业提供支持。全民创业有利于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转型。全民创业能够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共同致富的氛围,民众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员工创业,成立众多小微企业,及解决的就业难题,又能增加民众收入。全民创业,要增强民众的创业意识,为民众创业培训,激发员工创业热情,积极引导民众寻求创业新路子;政府要为民众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支持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等人群创办企业。通过全民创业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建言献策,推动资源型城市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2申论(乡镇)
1工作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
积极意义: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强劲动力,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相关举措: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得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主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2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指,农技推广的最后一个环节没有做好,缺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与农民科技需求有效衔接的桥梁,农业科技难以到达农民手中。
这一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农民从业素质低,自身认识水平低,对农技缺乏正确的认识,接受能力差,是农技推广工作受阻;农技人员素质低和数量不足,农技员普遍知识陈旧,也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影响了服务质量,另外,农技员严重缺乏,队伍更新慢,高素质人才配备不足,还要做政府指派的其他任务,限制了农技推广服务;政府的支持力度小,在农技推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支持,农技推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降低了现有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相关的人员配置,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农技站硬件设施落后。
2012年申论
一、政府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缺乏专门的法律对移民工作进行统一规范;2、补贴少,个人出资重;3、补助款低于国家补偿标准且被克扣;4、虚报和私下转让等不法行为,,甚至有人“冒名顶替”;5、迁移用地问题;6、移民的生活、生产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异地恢复重建难;7、迁移不当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二、这句话的意思是移民搬迁是一次彻底的搬迁,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移民的生活、生产、就业、社会关系都将发生变化,原有的社会经济体系完全解体。移民搬迁就是要让生活在危险边缘的群众彻底摆脱自然灾害的困扰,改变居民的居住地。迁入地的生活配套设施不足或者从农村迁到城市,生活方式会发生巨大变化;有的农民会脱离旱作农业耕作方式;有的农民将脱离农业生产,转化为工业生产,就业方式发生变化;由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缺乏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此,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多渠道解决移民就业、实现移民增收,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有序进行。
2011年申论
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国人口的基本信息有:居民住房建筑面积和居民住房间数,住房空置情况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住房待售率;人口数量和地方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变化和性别比例;户口整顿;超生人口数量;城市发展和管理水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重要意义:能够摸清我国的人口信息,全面把握基本国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解决交通拥挤和城市环境等问题;有利于实现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户口整顿,能够摸清别拐卖儿童妇女,保护弱势群体;为超生人口落户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养老制度改革
遇到的问题:普查人员不受信任,害怕自己的私密信息泄露;“人户分离”现象多,入户难,不能及时出示资料
具体措施:加强宣传,通过在小区门口摆设展台,悬挂条幅等方式积极宣传,就入户登记问题作介绍,增强群众配合工作的积极性;与群众填写《保密承诺书》,对个人信息作出依法保密承诺并留下监督电话,确保普查对象信息不被泄露
科教兴农战略与“三农”发展
科教兴农,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农村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上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改变我国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根本战略。三者互动发展有利于优化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条件,同时,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也有利于提高三者互动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一、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传统农业主要由劳动者凭习惯和经验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随着我国工农业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再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发展已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靠增加“大路货”农产品和提价来增收的空间有限。再加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劳务收入的增长减慢,农民收入的增加更显困难。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收入,要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必须将农业生产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则必须实行科教兴农,推进科技进步,并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科教兴农战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把科教兴农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来对待,其基本思路是:以农业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及加强农业教育为手段,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影响和优化农业生产中的其它诸要素,从而形成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我国的科教兴农战略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科教兴农战略由科技兴农战略演变而来。1989年12月27日《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开始把科技兴农作为振兴农业的重大战略措施,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农业问题,科技兴农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该文件还指出:“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广泛开展技术培训”,这已经包含了依靠教育振兴农业的思想。1991年11月29日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开始把科教兴农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1992年2月12日《国务院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则进一步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具体实现形式,指出:“在科技、教育兴农工作中,积极实行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农科教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依靠科技、教育兴农,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1995年9月28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加大科教兴农的力度,实施‘种子工程’,推广节水、节肥等适用技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1998年10月14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施科教兴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十六大报告又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要求。由此可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兴农、强农的必由之路,是我党坚定不移的方针。
科教兴农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教兴农,科教兴国的内容就不完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不可能不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战略。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科技和教育。早在1975年,他针对“四人帮”颠倒是非的行径,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1]的观点。这一思想逐渐强化,1988年进一步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2]的观点,并多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3[3]科教兴国作为强国兴邦、振兴中华的一个总体战略,还需要一系列的分战略加以实施和推动,其中,科教兴农战略不仅是这一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这一战略的基础。社会以经济为基础,而经济又以农业为基础,只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才能夯实农业这一“基础之基础”,安邦兴国的总目标--“四个现代化”才有实现的基础。
因此,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可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传统农业虽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但却因固守传统,缺少更新,主要凭农民的经验进行生产,生产方式显得十分粗放和落后,消耗高、品质差、效益低,不能应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从国内市场看,一是由于农产品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人们对农产品购买的选择性增强;二是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由于人们的保健意识、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卫生知识增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些情况说明,农业要围绕市场的走势和需求发展,必须强化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从国际市场看,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实际就是技术的竞争,“入世”之后,关税壁垒逐步消除,但技术壁垒却日趋严格,日、韩、欧、美对农产品标准化设置的技术指标越来越多,把我们的许多蔬菜、禽肉等农产品挡在了他们的国门之外,使我国遭受巨大损失。这就要求对农产品制定严格的技术、质量标准,实行科学的生产、管理和控制。这些情况说明,要提高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实力,必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促进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生产设备创新、农民技术素质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使农业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第二,可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农业产业链条短,深加工不足,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一般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大路货产品多,新优特产品少,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都很弱。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价格上已没有优势可言,只有靠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来提高农民收入。这就需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要素的质量,特别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也会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这就会促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还可以不断开发新的农产品,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社会与资源、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是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环境污染,既与人盲目开发资源,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也与科技不够发达有关。随着科技的进步,抵御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就会增强,一系列污染环境的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20世纪后期,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环保技术、环保设备、环保产品不断问世和更新,环境又逐渐得到改善,科技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反而成为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三废”的处理能力会不断增强,新的环保产品会不断问世,防污治污成本会不断降低,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资源意识会不断提高。这样,酿成环境污染的一系列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社会与资源、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离不开科技和教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农业的规模化管理,农业产业化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对农业产业链和市场链的创新,不仅要求生产者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而且要求管理者掌握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这一切,离开了科技和教育就无从谈起。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必然要加强科技和教育,从而必然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和教育作为潜在的生产力,通过科教兴农这一战略附着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要素之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以科技为导向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以科技为导向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最终目的仍然是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科学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绝不可忽视农业现代化。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一、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
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二、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在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也正在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星火培训基地建设,群众的科技素质等,还不完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特色产业标准化体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农产品种养和加工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了产业化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
(三)农产品产业化研究开发能力不强。相当多的加工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的深加工转化率不高,产业链较短,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如茉莉花、甜玉米等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四)农产品市场流动体系不健全。物流信息化的程度不高,交易手段落后、单一,电子商务平台信息量少,网上交易成交量不多。
这些问题已经构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不解决这些问题,农业产业化就难以推进。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内我
们将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完善农村科技服务协调管理机制,构建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继续抓好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等中介机构建设,注重深化机构间合作内涵,提升整个体系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部项目“横县茉莉花专家大院”,继续建立桑蚕、食用菌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专家对农民实行零距离的科技服务建立有效的平台。以茉莉花茶加工企业、甜玉米加工企业为孵化器,运用现代网络手段,开展技术创新动态联盟建设,不断探索区域科技创新的方法和有效科技服务方式。
2、加强对特色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重点针对横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包括特色农作物品种改良及快繁技术、耕地可持续利用技术、特色农产品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及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特色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技术等。
3、以科技创新支撑龙头企业发展。
通过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引进和培养尖子人才、发展独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名牌等方法,促进民营科技企事业的发展。3年内,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8家,企事业尖子人才100名,开发企业(产品)名牌10个;同时,带动整个中小企业群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4、以科技手段加速市场信息化。
开展对支柱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市场分析调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努力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及时、准确反映市场动态,扩宽市场营销渠道和销售空间,为产业化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
加大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投入,不断完善投入机制。一是在农业科技投入的总量上保持逐年增加的态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建议增设农业科技产业链专项资金1亿元。二是在科研投入的结构上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增加市州农科院所科研投入占农业科研总投入的比重,重点支持市州农科院和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从事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机化四大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跨县市的重大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三是设立1亿元生物育种专项资金,加大对主要农林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研发工作支持力度,将主要农作物育种列为重大专项优先资助;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亿元,以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立产业发展导向的科研立项和绩效评价机制,完善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的分类评价机制,创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大协作机制。针对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联合协作制度,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开展联合协作。共同推进农作物种业科技工程项目,支持种业集成创新和产业化。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扎实科学发展农业现代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关注FOCUS发展农业,以粮为纲辛贤
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今年即将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将建成10亿亩左右,以此可以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着力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今年建成后,可保障我国口粮消费的95%,谷物消费的90%,大豆消费的14%,稳住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基本盘。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201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左右,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国家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即将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将建成10亿亩左右,以此可以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据测算,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生产保护区28IFOODINDUSTRYI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FOODINDUSTRYIFOCUS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射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通过支持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型规模经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正在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近年来,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贡献了近80%的粮食总产量、90%以上的粮食增产,粮食主产区优势更加彰显。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从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不断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比1996年的15.5%提高了43.7个百分点,粮食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提高到96%以上。这是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取得的显著成效,是我国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的结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国家支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服务和带动小农户发展的能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在提升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方面都收效显著。目前,全国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0273家,农民合作社成员6682.8万个,辐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补贴政策基本框架建立后,补贴种类不断增加、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补贴力度也在逐年加大。2015年,国家决定开展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三项补贴”改革试点,2016年在全国推开,将“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防止出现“谷贱伤农”和“卖粮难”,自2004年以来,逐步建立了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为重点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随着市场形势发展变化,粮食供给更加充裕,按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2014年起,先后取消了大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新机制。自2016年起,逐步完善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实现了以市场化收购为IFOODINDUSTRYI29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关注FOCUS主。2020年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格。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政策在稳定市场价格、保护农民收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力度,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近年来,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贡献了近80%的粮食总产量、90%以上的粮食增产,粮食主产区优势更加彰显。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步伐,按照“扩面、增品、提标”要求,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政策,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实施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探索补贴撬动金融保险支农的有效路径。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3.3亿元,到2019年实现672.5亿元,年均增长23.5%,提供风险保障从2007年的112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6万亿元,服务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1.8亿户次,为地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提供了风险保障。上,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稻谷、小麦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多年稳定在95%以上,有效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2亿斤;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470时间内粮食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增加,未来粮食供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下一步,必须继续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着力推动降成本、增效益、防风险,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采取有力举措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让农民务农种粮不吃亏、地方重农抓粮不吃亏,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应安全,把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端稳端牢,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277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0公斤。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随着一系列粮食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并完善,政策效果也日益显现。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277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以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态势。粮食连年丰收,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作用。粮食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市场风险高、比较效益低,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相当长30IFOODINDUSTRYI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农业法》解读
《《农业法》》解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自1993年7月2日颁布至今,共进行了1次修订(2002年12月28)和2次修改(2009年8月27日和2012年12月28日)。现行的《农业法》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共有13章,分为总则、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与加工、粮食安全、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村经济发展、执法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共计99条。
下面对各章内容简单解读,重点解读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生产、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农业科技与教育、农民权益保护几个章节。
第一章
总则
1-9条为总则,总则明确了《农业法》立法的目的和基本原则,确立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我国《农业法》立法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第二,统筹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第三,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即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的统称。本章第三条明确指出国家把农业发展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进一步确立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章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本章包括10-14条,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进行了法律规定,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原则、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和作用、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和职责。
从本章还可以看出,国家鼓励农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职责:一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二是制定政策,安排资金,引导和支持农业机构调整,协调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三是采取措施,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乡村道路、农村能源和电网、农产品仓储和流通、动植物原种良种基地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制度,发展节水型农业。五是大力支持为农业服务的气象事业的发展,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水平。六是鼓励和扶持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七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使用制度,严格整治农资市场经营秩序。
第四章
农产品流通与加工
本章包括26-30条,明确了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方向;明确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规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规范市场流通秩序;疏通“绿色通道”;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
《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
当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总体偏小,设备及工艺总体偏后,带动能力不强。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终端较为粗放,附加值不高,综合效益不明显。研发和培育精深加工
产品不够。产品延伸链短、面窄,品种规格少,优势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第五章
粮食安全
本章包括31-36条,明确规定了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粮食安全: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
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耕地保护制度。
2.建立粮食主产区扶持制度。
3.建立粮食保护价制度。
4.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制度,采取措施保障粮食供给。
5.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制度。
第六章
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
本章包括37-47条,明确了财政预算内投入农业资金的使用方向;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农业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促进农业扩大利用外资;鼓励和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贷支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农业保护机制。在农业投入渠道方面:1.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县级以上各级财政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田水利的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应当统筹安排,协调增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各项用于农业的资金应当及时足额拨付,并加强对国家各项农业资金分配、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鼓励和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性投入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投入。鼓励和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依法采取多种形式,筹集农业资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设立各种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教育基金。国家采取措施,促进农业扩大利用外资。
在农业支持和保护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级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农业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制度,及时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各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对个人和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事业给予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坚持为“三农”发展服务的宗旨,优先为当地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贷款。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好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组织生产自救,组织社会互助互济,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其中“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通常是指政府采取行政手段,依靠财政政策支持农业的发展,目的是为保证粮食安全、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这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通行的做法,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始终对本国农业发展、农民收入采取高保护政策。据世贸组织统计,仅从每年可计算的农业补贴看,美国为512亿美元,欧盟为209亿美元,日本为204亿美元。据经合组织统计,1996年至1998年间,每个专业农民一年获得的生产者等值补贴为:日本2.3万美元,欧盟1.7万美元,美国1.4万美元。美国产业化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政府补贴。
我市今年上半年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三项补贴资金5251.575万元。
第七章
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
本章包括48-56条,通过法律规定,支持和鼓励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发展,坚持“科教兴农”方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法》》规定:
一、县级以上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农业科技经费和农业教育经费。
2012年我市农林水事务总投入3.4568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3.68%,同比增长58.5%。全国农林水事务总投入11903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0.16%,同比增长19.8%。江西省农林水事务总投入380.8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2.61%,增长32.2%。
二、应当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工业科技投入,鼓励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依法举办农业科技、教育事业。
三、应当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
我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1.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各乡镇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设立了农技、植保、农产品检测、农经、水产、畜牧兽医、农机、果业等农技推广岗位,聘用了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我市正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新建9个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综合站,改扩建8个综合站;全市17个综合站配置仪器设备。
2.农技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全市现有在编农技人员267人,中级职称以上有29人,大专以上学历占52.1%。在村一级还聘用了116名村级动物防疫协防员,目前大多数行政村都聘有一名村级农技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协防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3.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农技推广综合站人、财、物由原来以乡镇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县级主管部门指导,改为“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市)为主”。基层畜牧兽医站人、财、物继续保持以县(市)局直接管理。
4.经费得到进一步保障。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和基层畜牧兽医站
均为全额拔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各类津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作经费已全额列入财政预算,每个农技推广综合站财政每年安排2万元农技推广专项经费。
四、应当支持农民举办各种科技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和其他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和“三送”工作,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共安排了10个小组30人次到各乡镇、村举办农技培训班,已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0期,培训农民和技术骨干1500人,发放技术资料9000多份,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先进实用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第八章
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
本章包括57-66条,确立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做了进一步规定,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方面的责任;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在保护林地、草原、水域及野生动物资源等方面的责任;确立了国家对退耕农民、转业渔民提供补助制度。
第九章
农民权益保护
本章包括67-78条,围绕保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了法律规定。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有权拒绝乱收乱罚、非法摊派及集资,禁止强行以资代劳。
2.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国家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给予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
3.单位和个人向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文化、保险等有偿服务,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原则,不得强迫。
4.农产品收购单位在收购农产品时,不得压级压价,不得在支付的价款中非法扣缴任何费用。
5.当农民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当前,征地补偿、土地流转、农资质量等方面比较容易出现纠纷,应当重点围绕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政策法规。规范征地程序,设立监督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二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农业执法队积极与工商、质监、供销等部门沟通协作,密切配合,结合“送科技下乡”、“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深入开展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和毒鼠强为重点的理清查专项整顿活动。二是加大农村土地维权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扎实做好农民来信来访调处解释工作。促进规范化经营,保持了农村社会稳定。
第十章
农村经济发展
本章包括79-86条,主要规定了国家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扶持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农村经济发展有多种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第三产业带动模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资源集约开发利用模式等。农村经济发展需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发展模式,调优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根据《农业法》规定,我市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出台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扶持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富余的农业劳动力。
3.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发展。
4.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5.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第十一章
执法监督
本章包括87-89条,“执法监督”指对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全面推进农业依法行政。
《《农业法》》指出: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规划、指导、管理、协调、监督、服务职责,依法行政,公正执法。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
和水平。3、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向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遵守执法程序。4、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在机构、人员、财务上彻底分离。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本章包括90-97条,规定了机关单位或个人违反《《农业法》》所应承担额的法律责任。
《农业法》规定:1、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或者以其他名义侵害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应当赔偿损失,并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2、向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违法收费、罚款、摊派的,上级主管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并予公告;已经收取钱款或者已经使用人力、物力的,由上级主管机关责令限期归还已经收取的钱款或者折价偿还已经使用的人力、物力,并由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所在单位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
附则
本章包括98-99条,本法有关农民的规定,适用于国有农场、牧场、林场、渔场等企事业单位实行承包的职工。
本法自2003年3月1日期实施。
小结:
《《农业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解决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许多新的问题,如国内农产品的生产相对过剩,农民收入增长迟缓,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不合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等。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等,都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和制度基础。贯彻落实《《农业法》》,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是新形势下落实党中央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法律保障。也是新阶段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法律保障。
《《农业法》》涵盖的内容很广,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
相关热词搜索: 国家坚持科教兴农 科教 兴农 国家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