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回答下列题。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秋思》阅读答案【10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回答下列题。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分别说出“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元曲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突出了深秋的特点,渲染了冷寂的气氛,表达了惆怅之情。“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点明了时间日渐黄昏,与“夕阳西下”相呼应,引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2。不同点有:①《秋》表达了孤寂惆怅之情,这种惆怅失落之情在后来似乎得到了些许安慰;而《秋思》主要表达了羁旅之愁。②从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看,《秋》比较含蓄蕴藉;而《秋思》则有直抒胸臆的内容。③《秋》的写景顺序为由远及近;而《秋思》的写景顺序是由近及远。④《秋思》的意境比《秋》更为凄清阔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思
陆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暴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①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②城阙又秋砧③
【注】①列圣:指历代帝王。②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③秋砧:秋日捣衣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叙事,作者说自己秋日里不去登高望远,而在这半年中一直闭门养病,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B.首联两句作者采用倒装的写法,次句点明自己“半年闭户废登临”的原因:从晚春至今都抱病在身。
C.颔联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强的秋夜难眠图,用"昏灯伴""寒雨滴"衬托了作者的孤老之状和愁苦之深。
D.颈联写中原山河壮美,地势险要,希望南宋朝廷像历代明君那样忧劳国事,守住中原,恩泽天下。
15. 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D.“守住中原,恩泽天下”分析错误,南宋朝廷己偏居江南,中原己被金国占领。颈联陆游所写是希望南宋收复中原大好河山。
15.(1)想象中原遗民被外敌侵占,处于悲苦流泣之中;秋日时节,北宋的故都大梁城外的捣衣声,让人思念流离失所的亲人。(2)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希望南宋朝廷能够恢复中原的愿望。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2.下列各 项中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边塞秋天的景象与江南一带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 “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边将士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然寒冷,但有羌管奏鸣,生活很有情趣并不艰苦。
2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范仲淹的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简析理由。(2分)
参考答案:
22. D (2分)
23. 答案示例一:喜欢前一句。这个词句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和他们因为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非常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示例二:喜欢后一句。这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效命,为人民效力。(符合文意即可)(2分)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令,很不得志。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他思念起好友子由(苏辙),此时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两地相隔不远。
8.请简要分析一二句中的“知”“催”二字的妙处。(5分)
答:
9.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
8.①“知”有知晓、明了的意思,诗人看到叶黄,“知”晓已是晚秋,(1分)
②“催”有催促的意思,写出了时间的紧迫,(1分)
③这两字,看似写景,实际上诗人是融情于景,将一腔愁情托付晚秋黄叶、催人
小虫,(1分)表达对自己落魄无依处境的郁闷和对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感慨。(2分)
9.①高卧云壑的老松,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它拖走。(2分)
②诗人以松自喻,表达了强烈地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2分)
③同时也与友人分享自己已看尽世态炎凉,看淡功名富贵,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2分)
10.(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出去(2鼎铛
玉石,金块珠砾(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阅读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1分)“弄”字形象的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的清脆乐音。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1分)“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了增强了韵律感,(1分)且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秋景的美好。(1分)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1分)。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却与末句“不堪行走”形成强烈的对比。(2分)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的隐痛。(2分)
赏析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 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然而,诗人却不肯让你沉醉于其中。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试想,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让我们久久地回味了。
【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3分)
16.诗人用浅浅的描述海峡,并不符合客观事实。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17.【乙】诗中首句昏鸦的意象选择最有深意,最能表现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是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坟墓、海峡 家国之思 16.和诗人深切的故国家园之思相比,再深的海峡也变浅了。诗人这样写意在突出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17.昏鸦即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乌鸦尚可归巢,而人却不能归家,这个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6分)
天净沙秋
(元)白朴①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①白朴(1226-约1306)元代著名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终身未仕。
(1)白朴的《天净沙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首曲子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分析。(4分)
(2)两首《天净沙》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之处?(2分)
答案:
14.(1)这是一幅寂寥、萧瑟(1分)而又明朗、清丽(1分)的秋日黄昏图;
写景特点:
①由远及近,从远处的孤村、落日、残霞写到次近的寒鸦、老树、飞鸿,再到周围的青山绿水,近处的白草、黄叶、红花;
②动静结合,动景:飞鸿,其他为静景;
③多种色彩的搭配:青绿黄白红,使先前萧瑟、寂寥的秋景转而变为明朗、清丽;
(答出任意一点并解释,2分)
(2)白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闲适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马诗表现羁旅行客的孤独漂泊之苦及思乡之情。(2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天冷;声杂;城孤。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景物: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
作用;点名了战事吃紧;戒 备 森 严 的 特 殊 背 景,反 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3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 a、 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分)
答:
参考答案:
14. ⑴答: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⑵答: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意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2分)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不堪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本诗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日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4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 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4分)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4分)
阅读练习二:
(1)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中的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
B.第二句中的弄字,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别有一番情致。
C.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抓住了闽中秋天萧瑟多雨的特点。
D.第三句诗人拓开一笔,将笔触由近处延伸到远处,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特点。
(2)诗的最后一句是主旨所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1分)
【答案】(1)C(2分) (2)思乡(或忧郁、忧伤) (1分)
赏析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秋思》阅读答案10篇
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回答下列题。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分别说出“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元曲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突出了深秋的特点,渲染了冷寂的气氛,表达了惆怅之情。“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点明了时间日渐黄昏,与“夕阳西下”相呼应,引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2。不同点有:①《秋》表达了孤寂惆怅之情,这种惆怅失落之情在后来似乎得到了些许安慰;而《秋思》主要表达了羁旅之愁。②从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看,《秋》比较含蓄蕴藉;而《秋思》则有直抒胸臆的内容。③《秋》的写景顺序为由远及近;而《秋思》的写景顺序是由近及远。④《秋思》的意境比《秋》更为凄清阔远。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这一些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低声吟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这个小小的灵宫,是弥漫了怅惘的情绪。
在那一天午饭后,波便提议到附近吉祥寺去看秋景。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笼,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经过这一带森林,前面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斜坡路,两旁种着整齐的冬青树,只有肩膀高,一阵阵的青草香,从微风里荡过来,我们慢步的走着,陡觉神气清爽,一尘不染。下了斜坡,面前立着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
“呀!好眼熟的地方!”我不禁失声地喊了出来。于是潜藏在心底的印象,陡然一幕幕地重映出来,唉!我的心有些抖颤了,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我的双眼怔住,胸膈间充塞着悲凉,心弦凄紧地搏动着。自然是回忆到那些曾被流年蹂躏过的往事;“唉!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我悄悄地独自叹息着。但是我目前仍然有一副逼真的图画再现出来……
一群骄傲于幸福的少女们,她们孕育着玫瑰色的希望,当她们将由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曾随了她们德高望重的教师,带着欢乐的心情,渡过日本海来访蓬莱的名胜。在她们登岸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天气。那些缀锦点翠的花树,都是使她们乐游忘倦。最后她们发现了这个位置清幽的茶馆;便立刻决定进去吃些东西。大家团团围着矮凳坐下,点了两壶龙井茶,和一些奇甜的东洋点心,她们吃着喝着,高声谈笑着,她们真像是才出谷的雏莺;只觉眼前的东西,件件新鲜。……
但是流年把一切都毁坏了!谁能相信今天在这里低徊追怀往事的我,也正是当年幸福者之一呢!哦!流年,残刻的流年呵!它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它蹂躏英雄的壮志,使我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下,只有咽泪,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
唉!这仅仅是九年后的今天。呀,这短短的九年中,我走的是崎岖的世路,我攀缘过陡削的崖壁,我由死的绝谷里逃命,使我尝着忍受由心头淌血的痛苦,命运要我喝干自己的血汁,如同喝玫瑰酒一般……
唉!这一切的刺心回忆,我忍不住流下辛酸的泪滴,连忙离开这容易激动感情的地方吧!我们便向前面野草漫径的小路上走去,忽然听见一阵悲恻的唏嘘声,我仿佛看见张着灰色翅翼的秋神,正躲在那厚密枝叶背后。立时那些枝叶都悉悉索索地颤抖起来。草底下的秋虫,发出连续的唧唧声,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凄冷;不敢向前去,找到路旁一张长木凳坐下。我用滞呆的眼光,向那一片阴阴森森的丛林里睁视,当微风分开枝柯时,我望见那小河里潺湲碧水了。水上绉起一层波纹,一只小划子,从波纹上溜过。两个少女摇着桨,低声唱着歌儿。我看到这里,又无端感触起来,觉得喉头梗塞,不知不觉叹道:
“故国不堪回首”,同时那北海的红漪清波浮现眼前,那些手携情侣的男男女女,恐怕也正摇着画桨,指点着眼前清丽秋景,低语款款吧!况且又是菊茂蟹肥时候,料想长安市上,车水马龙,正不少欢乐的宴聚,这飘泊异国,秋思凄凉的我们当然是无人想起的。不过,我们却深深地眷怀着祖国,渴望得些好消息呢!况且我们又是神经过敏的,揣想到树叶凋落的北*,凄风吹着,冷雨洒着的这些穷苦的同胞,也许正向茫茫的苍天悲诉呢!唉,破碎紊乱的祖国呵!北海的风光不能粉饰你的寒伧!今雨轩的灯红酒绿,不能安慰忧患的人生,深深眷念祖国的我们,这一颗因热望而颤抖的心,最后是被秋风吹冷了。
16.从文中看,作者流露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分点概括。(6分)
答:
17.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吉祥寺的秋景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18.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教授把本文的题目译为“Autumn in a Foreign Land”(异国之秋),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认为妥当吗?请结合全*简要分析。(6分)
答:
19.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全文以时空变化为线索,移步换景,景中含情,物境、人事均融贯于作者的情绪之中,折射出她那无法消逝的悲愁。
B. 作者开篇描写秋天、毛豆叶子、小野菊等,景色苍凉而凄冷,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惆怅,借景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文题相照应。
C.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个充满着欢乐、骄傲与希望的人生暮春的游玩图景,与作者历尽苦海、心痴百结的人生初秋形成鲜明对比,倾注了作者难以排遣的辛酸与叹息。
D.作者用词富有文采,讲求修饰。特别是双音节词(如凉劲、弥漫等)和四字结构(如树木葱茏、菊茂蟹肥等)的使用,驾轻就熟,信手可拈,准确而富有浓郁的文学气息。
E. 作者触景生情,感时生悲,在注重传达心情意绪与韵味同时, 着力于描景状物写人,运用对比映照,随物赋形,在有限的画面中引出无限的诗情。
16.①异国他乡漂泊的孤独与悲凉;②对破碎祖国的深深眷恋与担忧;③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辛酸与叹息;④对美好年华远逝的感伤与无奈。(每点2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
17.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借助联想与想象,融情于景。(2分)作者将现实中的秋霞想象成一位踏云赤足的仙女,形象地传达出吉祥寺的幽妙意趣;由眼前的彩霞想到飞鸦、征鸿,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无法寄托的愁情和深深的眷恋。(3分)
18.观点一 张教授的翻译不妥。(1分)(1)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传情。本文无论是郊外、公园,还是茶馆、长凳上作者所见秋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外化;(2分)(2) “思”是本文的文眼,无论是对年华的追忆还是对破碎祖国的深深眷恋,莫不围绕着“思”字展开。(1分)(3)题目“异国秋思”有突出文章主旨、统领全文的作用。(2分)
观点二 张教授的翻译很妥帖。(1分)(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秋景,全文先后细致描写了郊外、公园、茶馆和长凳上所见秋景,全文紧扣一个“秋”字;(2分)(2)“秋”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1分)(3)题目“异国之秋”,“秋”作为*传统意象,内蕴丰富,更能含蓄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AE(A、“时空变化”错,应该是“游踪或空间”E、“着力于描景状物写人”错)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 ,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 。(2分)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20.(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
10、(1)绝句 律诗
(2)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20(l)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3分)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4分)
张籍《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9.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答案:
8.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2分)
9. 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复恐”二字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各3分)
(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第9–10题。(共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画线句中,诗人写到了①之景,抒发了②之情。(2分)
10.卢纶《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与本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都写到“雁”。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二)(共4分)
9.①答案:夜寒霜重②答案:思念家乡(愤懑不*)
(共2分。共2空,每空1分)
10.答案示例:卢诗借单于像雁群南飞一样仓皇逃遁,表达了边塞将士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范词借“雁去无留意”抒发了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凄凉悲怆的情感。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令,很不得志。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他思念起好友子由(苏辙),此时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两地相隔不远。
8.请简要分析一二句中的“知”“催”二字的妙处。(5分)
答:
9.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
8.①“知”有知晓、明了的意思,诗人看到叶黄,“知”晓已是晚秋,(1分)
②“催”有催促的意思,写出了时间的紧迫,(1分)
③这两字,看似写景,实际上诗人是融情于景,将一腔愁情托付晚秋黄叶、催人
小虫,(1分)表达对自己落魄无依处境的郁闷和对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感慨。(2分)
9.①高卧云壑的老松,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它拖走。(2分)
②诗人以松自喻,表达了强烈地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2分)
③同时也与友人分享自己已看尽世态炎凉,看淡功名富贵,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2分)
10.(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出去(2鼎铛
玉石,金块珠砾(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①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衣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②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此时,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文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③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样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大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彩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④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我站在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而进行的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小题1:根据要求填空。(4分)
(1)文中的保尔指的是前苏联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2分)
(2)请将文中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2分)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第②中着力描绘秋色,作者笔下的秋色有什么特点?作者在本段先说“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后来又说“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两句话是否有矛盾?说说理由。(5分)
小题3:第③段中“这其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的心血”一句里“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小题4: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写出一种修辞手法并举出例句。(2分)
小题5:第④中画线的句子,作者描绘了春与秋的特点及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写一段描绘“夏”或“冬”的文字。(不超过50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小题2:作者笔下的秋色具有热烈、浓艳的特点。(2分)不矛盾。(1分)作者写“黄”和“绿”,采用的是衬托的方法,突出秋色的热烈、浓艳。(2分)
小题3:指代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大的红果。(2分)
小题4:示例:比喻:秋浓如酒,色艳醉人。(2分)
小题5:略。
略
闽中秋思
杜荀鹤[注]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上两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3分)
16.诗人用浅浅的描述海峡,并不符合客观事实。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17.【乙】诗中首句昏鸦的意象选择最有深意,最能表现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是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坟墓、海峡 家国之思 16.和诗人深切的故国家园之思相比,再深的海峡也变浅了。诗人这样写意在突出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17.昏鸦即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乌鸦尚可归巢,而人却不能归家,这个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分)
答:
参考答案:
14. ⑴答: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⑵答: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意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2分)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不堪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本诗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日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4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 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4分)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4分)
阅读练习二:
(1)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中的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
B.第二句中的弄字,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别有一番情致。
C.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抓住了闽中秋天萧瑟多雨的特点。
D.第三句诗人拓开一笔,将笔触由近处延伸到远处,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特点。
(2)诗的最后一句是主旨所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1分)
【答案】(1)C(2分) (2)思乡(或忧郁、忧伤) (1分)
赏析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秋思》阅读答案10篇
渔家做·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干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答
(1)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2分,观点、理由各1分)
(2)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3分,要求: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如直接翻译扣1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 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 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为筠州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请对此简要分析。(4分)
(2)张诗第三句中“逼”字和黄诗第二句中“催”字都用得十分传神,请自选一个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张诗写秋夜漫漫,秋虫长鸣,(1分)思妇独守闺中凄清寂寞而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1分)黄诗写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1分)诗人触景生情,因自己不得意而思念被贬的好友苏子由(苏辙)。(1分)(意思对即可)
(2)“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思妇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1分)(意思对即可)
“催”有“催促”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时至晚秋,秋虫的鸣叫催促妇女制作裘衣,(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慨叹(或仕途坎坷的落魄)。(1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共4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14、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C14、《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阅读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1分)“弄”字形象的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的清脆乐音。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1分)“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了增强了韵律感,(1分)且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秋景的美好。(1分)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1分)。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却与末句“不堪行走”形成强烈的对比。(2分)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的隐痛。(2分)
赏析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 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然而,诗人却不肯让你沉醉于其中。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试想,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让我们久久地回味了。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这一些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低声吟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这个小小的灵宫,是弥漫了怅惘的情绪。
在那一天午饭后,波便提议到附近吉祥寺去看秋景。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笼,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经过这一带森林,前面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斜坡路,两旁种着整齐的冬青树,只有肩膀高,一阵阵的青草香,从微风里荡过来,我们慢步的走着,陡觉神气清爽,一尘不染。下了斜坡,面前立着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
“呀!好眼熟的地方!”我不禁失声地喊了出来。于是潜藏在心底的印象,陡然一幕幕地重映出来,唉!我的心有些抖颤了,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我的双眼怔住,胸膈间充塞着悲凉,心弦凄紧地搏动着。自然是回忆到那些曾被流年蹂躏过的往事;“唉!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我悄悄地独自叹息着。但是我目前仍然有一副逼真的图画再现出来……
一群骄傲于幸福的少女们,她们孕育着玫瑰色的希望,当她们将由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曾随了她们德高望重的教师,带着欢乐的心情,渡过日本海来访蓬莱的名胜。在她们登岸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天气。那些缀锦点翠的花树,都是使她们乐游忘倦。最后她们发现了这个位置清幽的茶馆;便立刻决定进去吃些东西。大家团团围着矮凳坐下,点了两壶龙井茶,和一些奇甜的东洋点心,她们吃着喝着,高声谈笑着,她们真像是才出谷的雏莺;只觉眼前的东西,件件新鲜。……
但是流年把一切都毁坏了!谁能相信今天在这里低徊追怀往事的我,也正是当年幸福者之一呢!哦!流年,残刻的流年呵!它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它蹂躏英雄的壮志,使我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下,只有咽泪,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
唉!这仅仅是九年后的今天。呀,这短短的九年中,我走的是崎岖的世路,我攀缘过陡削的崖壁,我由死的绝谷里逃命,使我尝着忍受由心头淌血的痛苦,命运要我喝干自己的血汁,如同喝玫瑰酒一般……
唉!这一切的刺心回忆,我忍不住流下辛酸的泪滴,连忙离开这容易激动感情的地方吧!我们便向前面野草漫径的小路上走去,忽然听见一阵悲恻的唏嘘声,我仿佛看见张着灰色翅翼的秋神,正躲在那厚密枝叶背后。立时那些枝叶都悉悉索索地颤抖起来。草底下的秋虫,发出连续的唧唧声,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凄冷;不敢向前去,找到路旁一张长木凳坐下。我用滞呆的眼光,向那一片阴阴森森的丛林里睁视,当微风分开枝柯时,我望见那小河里潺湲碧水了。水上绉起一层波纹,一只小划子,从波纹上溜过。两个少女摇着桨,低声唱着歌儿。我看到这里,又无端感触起来,觉得喉头梗塞,不知不觉叹道:
“故国不堪回首”,同时那北海的红漪清波浮现眼前,那些手携情侣的男男女女,恐怕也正摇着画桨,指点着眼前清丽秋景,低语款款吧!况且又是菊茂蟹肥时候,料想长安市上,车水马龙,正不少欢乐的宴聚,这飘泊异国,秋思凄凉的我们当然是无人想起的。不过,我们却深深地眷怀着祖国,渴望得些好消息呢!况且我们又是神经过敏的,揣想到树叶凋落的北*,凄风吹着,冷雨洒着的这些穷苦的同胞,也许正向茫茫的苍天悲诉呢!唉,破碎紊乱的祖国呵!北海的风光不能粉饰你的寒伧!今雨轩的灯红酒绿,不能安慰忧患的人生,深深眷念祖国的我们,这一颗因热望而颤抖的心,最后是被秋风吹冷了。
16.从文中看,作者流露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分点概括。(6分)
答:
17.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吉祥寺的秋景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18.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教授把本文的题目译为“Autumn in a Foreign Land”(异国之秋),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认为妥当吗?请结合全*简要分析。(6分)
答:
19.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全文以时空变化为线索,移步换景,景中含情,物境、人事均融贯于作者的情绪之中,折射出她那无法消逝的悲愁。
B. 作者开篇描写秋天、毛豆叶子、小野菊等,景色苍凉而凄冷,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惆怅,借景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文题相照应。
C.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个充满着欢乐、骄傲与希望的人生暮春的游玩图景,与作者历尽苦海、心痴百结的人生初秋形成鲜明对比,倾注了作者难以排遣的辛酸与叹息。
D.作者用词富有文采,讲求修饰。特别是双音节词(如凉劲、弥漫等)和四字结构(如树木葱茏、菊茂蟹肥等)的使用,驾轻就熟,信手可拈,准确而富有浓郁的文学气息。
E. 作者触景生情,感时生悲,在注重传达心情意绪与韵味同时, 着力于描景状物写人,运用对比映照,随物赋形,在有限的画面中引出无限的诗情。
16.①异国他乡漂泊的孤独与悲凉;②对破碎祖国的深深眷恋与担忧;③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辛酸与叹息;④对美好年华远逝的感伤与无奈。(每点2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
17.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借助联想与想象,融情于景。(2分)作者将现实中的秋霞想象成一位踏云赤足的仙女,形象地传达出吉祥寺的幽妙意趣;由眼前的彩霞想到飞鸦、征鸿,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无法寄托的愁情和深深的眷恋。(3分)
18.观点一 张教授的翻译不妥。(1分)(1)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传情。本文无论是郊外、公园,还是茶馆、长凳上作者所见秋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外化;(2分)(2) “思”是本文的文眼,无论是对年华的追忆还是对破碎祖国的深深眷恋,莫不围绕着“思”字展开。(1分)(3)题目“异国秋思”有突出文章主旨、统领全文的作用。(2分)
观点二 张教授的翻译很妥帖。(1分)(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秋景,全文先后细致描写了郊外、公园、茶馆和长凳上所见秋景,全文紧扣一个“秋”字;(2分)(2)“秋”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1分)(3)题目“异国之秋”,“秋”作为*传统意象,内蕴丰富,更能含蓄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AE(A、“时空变化”错,应该是“游踪或空间”E、“着力于描景状物写人”错)
①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衣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②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此时,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文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③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样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大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彩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④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我站在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而进行的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小题1:根据要求填空。(4分)
(1)文中的保尔指的是前苏联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2分)
(2)请将文中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2分)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第②中着力描绘秋色,作者笔下的秋色有什么特点?作者在本段先说“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后来又说“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两句话是否有矛盾?说说理由。(5分)
小题3:第③段中“这其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的心血”一句里“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小题4: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写出一种修辞手法并举出例句。(2分)
小题5:第④中画线的句子,作者描绘了春与秋的特点及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写一段描绘“夏”或“冬”的文字。(不超过50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小题2:作者笔下的秋色具有热烈、浓艳的特点。(2分)不矛盾。(1分)作者写“黄”和“绿”,采用的是衬托的方法,突出秋色的热烈、浓艳。(2分)
小题3:指代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大的红果。(2分)
小题4:示例:比喻:秋浓如酒,色艳醉人。(2分)
小题5:略。
略
闽中秋思
杜荀鹤[注]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上两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3分)
16.诗人用浅浅的描述海峡,并不符合客观事实。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17.【乙】诗中首句昏鸦的意象选择最有深意,最能表现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是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坟墓、海峡 家国之思 16.和诗人深切的故国家园之思相比,再深的海峡也变浅了。诗人这样写意在突出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17.昏鸦即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乌鸦尚可归巢,而人却不能归家,这个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6分)
天净沙秋
(元)白朴①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①白朴(1226-约1306)元代著名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终身未仕。
(1)白朴的《天净沙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首曲子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分析。(4分)
(2)两首《天净沙》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之处?(2分)
答案:
14.(1)这是一幅寂寥、萧瑟(1分)而又明朗、清丽(1分)的秋日黄昏图;
写景特点:
①由远及近,从远处的孤村、落日、残霞写到次近的寒鸦、老树、飞鸿,再到周围的青山绿水,近处的白草、黄叶、红花;
②动静结合,动景:飞鸿,其他为静景;
③多种色彩的搭配:青绿黄白红,使先前萧瑟、寂寥的秋景转而变为明朗、清丽;
(答出任意一点并解释,2分)
(2)白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闲适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马诗表现羁旅行客的孤独漂泊之苦及思乡之情。(2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天冷;声杂;城孤。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景物: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
作用;点名了战事吃紧;戒 备 森 严 的 特 殊 背 景,反 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3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 a、 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3篇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断肠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不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B.曲中作者形容乌鸦昏昏沉沉地归巢,以此来含蓄地表达断肠人的内心。
C.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题目。
D.曲中前二句营造出了一种凄苦的意境,夕阳西下更增添了萧瑟感。
3《天净沙秋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该曲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5.该诗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6.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1.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这里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2.B (黄昏时的乌鸦)
3.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4.示例一:寓情于景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运用了静物与动景相互映衬的写法,如: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人更添愁苦。
5.苍凉的深秋晚景图。运用大量的名词,用这些特定的意象抒发作者的情感。
6.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衰颓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悲戚的情绪。凄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答:悲凉的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小桥流水人家。
▲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小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23.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2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23、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2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2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参考答案】:
23.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_ (人名)。
2.这首元曲抒发了诗人因思乡产生的孤寂愁苦的情绪。 3.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C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6.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窗》阅读答案10篇
中考语文真题阅读题答案解析:心灵百叶窗
①你的心灵小木屋,有与外界沟通的窗口,那心灵之窗,你安装百叶帘了吗?
②常常地,你为那从窗口满泻而入的金光,满心欢喜,无比自豪。是的,人生怎能没有光明,心灵怎能任其幽暗?心灵小木屋,必得有大千世界的光和热涌入,才会有生机,有生趣,才能酿出灵感,产生出创造的冲动。所谓幸福与欢乐,与心灵门窗的畅开程度,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
③但是,在生命历程的某些时段,外界所射入的光,未必都是纯净的阳光。你取得了某些成绩,获得了某些收益,于是,捧场的光、阿谀的光、嫉妒的光、怀疑的光,都可能灼热刺目地破窗涌入,或许令你兴奋莫名、忘记了自己的实际斤两;或许令你顿生烦恼、不能冷静自持。这时,□□你的心灵之窗安装了操纵自如的百叶帘,□□,你就可以灵活调整那叶片的开合程度,使那些光线恰到好处地透射进来——你需要适度的鼓励之光,以滋润你那在奋进中也许有些疲惫的心灵;你也应该适度地容纳批评挑剔之光,以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④不过,当下的*人,因成功发财而受到强光照射的,毕竟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中间状态的所谓“芸芸众生”,多有“不如意事常八九”之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学生,学业的压力、考取高一级学校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的压力、同学间公开竞争与隐性攀比的压力,都不小;从技校或大学毕业出来的青年人,求职的压力、求到职后工作任务的压力、特别是人际交往间怎么也磨合不好的压力,都会使心灵里蓄满焦虑。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开大心灵的窗户,增加进光量,并扩展自己的视野,可作为第一步措施。但天有阴晴风雨,不能总是企盼外光来疗救自我心灵因焦虑而派生出的幽暗低沉;再说,了望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这山望去那山高,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固然有激励自己在这以竞争为发展机制的社会中,胸怀抱负艰苦奋斗,以期能跻身“成功人士”行列的好的一面,但过多地“外望”,欲望膨胀,把心旌弄得噼啪乱卷,也可能会生发出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的浮躁乃至非分之心。这样,就必须采取第二步措施——安装窗帘,使自己和窗外的光线与风景,保持以能变化的互动关系。
⑤在生命的某些时刻,不仅卷起百叶帘,而且洞开窗扉,让外界的阳光、气流,挟带着人间的复杂滋味,任其涌入,当然是必要的,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生命中最直接的快感。
⑥但是,在生命的更多时段,还是以心灵之窗的百叶帘,把内心的光线与氛围调节在对自己最恰切的状态吧。如果外界泻入的光线太强,就把百叶合拢一些,保持一派安谧*静;如果外界一时阴雨绵绵,就点燃你的心灯,把你的心灵小木屋照得和*时一样明亮。
⑦你那心灵小木屋的窗户还没有安装百叶帘么?莫迟疑,快动手,赶紧把它装上!
22.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心灵百叶窗”的理解。(4分)
2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因为但是B.即使那么C.虽然但是D.如果那么
24.第⑥段中加点的“泻入的光线太强”“一时阴雨绵绵”分别指代什么内容?(4分)
泻入的光线太强:
一时阴雨绵绵:
26.结合你的一次经历,谈谈对“所谓幸福与欢乐,与心灵门窗的畅开程度,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这句话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22.(4分)“百叶窗”可以自如地调整叶片开合程度。“心灵百叶窗”是说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状态,面对外界是非风雨。
23.(3分)D
24.(4分)“泻入的光线太强”指代成功发财(取得成绩、获得收益)的时候;“一时阴雨绵绵”指代人生因不如意而心灵蓄满焦虑时。
25.(4分)判断1分,理由1分。示例:
名言一可以作为论据。(1分)“胜不骄,败不馁”是说取得成绩的时候不骄傲自满,失败的时候不气馁,可以用来论述本文正确面对外物的得失这一观点。
名言二不可以作为论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思”和“内省”是促进自己提高的方式,与本文论述的观点不符。
26.(3分)应围绕“外界对人的积极影响”谈。认识2分,结合实例1分。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而这间病房十分狭小,仅能容下两张床。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门通向走廊,另一头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打发时光,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谈什么呢?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都做过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这两个小时的所见所述,几乎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慢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谰、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吧。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妩媚、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些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漫不经心地把球击得这里那里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他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了,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医生们对其病因也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大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过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的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靠窗的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也就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身子,口中气喘吁吁地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选自《外国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窗》的故事里有着艺术的辩证法,不同读者自可作出并不相同的解读,其寓意可谓多多,若用心回味,从中能悟出人生的况味和哲理。
B.作者设置的环境十分简单:一病房,一张门,一扇窗,两个人,一为主角一为配角,其他一概从略,天地如此狭小而人物塑造格外丰满。
C.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的主要矛盾是不靠窗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微观世界里这一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
D.“窗”构思之妙,采用正反、虚实之法表现人性:靠窗病人嘴里窗口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到了不靠窗病人眼里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
8.小说以“窗”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7.B 解析:B.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同为故事的主角。
8.①点面的场景设计,一扇窗,将病房中本不相干的两个人连在一起,两个不幸的人命运有了交集,窗也因此成了他们共有的窥望窗外世界的*台以及精神生活的依托。②转折的情节演进,有了窗,病友间彼此便于倾诉和倾听,运行中情节突转,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围绕连接人物、安排情节作答,每点3分)
9.①热爱生活,他充分享受病友对窗外情景的生动描述,表明他向往美好生活。②内心冲突,他对得到观赏窗外机会的想法有过惭愧和克制,可知他曾有善念。③漠视他人,渴望占据窗口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也见他的自私和阴暗心理。(围绕性格的复杂性作答,每点2分)
一个没有双手的人来敲我的门,要卖我家的照片给我。除了那双钢勾以外,他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普通人。
“你的手是怎么断的?”在他说明来意后,我问他。
“那是另一段故事,”他说:“你到底买不买这张照片?”
“进来吧,”我说:“我刚才煮了咖啡。”
“我可能要借用你的厕所,”没有双手的男人说。
我想看他怎么拿杯子。
我知道他怎么拿相机。那是一台老式的“拍立得”,又大又黑,他把相机绑在一条皮带上。那条皮带缠在他的肩膀,然后绕过他的背。就是这条皮带把相机固定在他胸前。他会站在你家 门前的人行道上,在取景窗里固定好你家的位置,用他的钢勾按下快门,然后你家的相片就会弹出来。
我一直盯着窗外看,你懂吧。
“你刚才说厕所在哪里?”
“一直走,右转。”
他弯下身,弓着腰,把自己脱开那条皮带。他把相机放在沙发上,然后整理一下他的外套。
“我去洗手间的时候,你可以先看一下这个。”
我接下他那张照片。
照片里有一小块草坪、车道、车棚、门廊、观景凸窗,还有我每次从厨房往外看的窗户。
为什么我会想要一张这场悲剧的照片?
我仔细看了一下,我看到我的头,我的头,就在厨房窗户的里面。
用这种方式看到自己,让我开始思考。告诉你,这会让一个人思考很多事。
我听到厕所的冲水声。他从玄关走过来,微笑着,拉起拉链,一支钢勾拉住皮带,另一支在塞他 的衬衫。
“你觉得如何?”他说:“还不错吗?我个人认为,这张照得不错。我很有一套吧?坦白说吧,这真是专业才照得出来。”
他拉了拉裤子。
“你的咖啡,”我说。
他说,“你一个人,对吧?”
他看着客厅,摇了摇头。
“辛苦,辛苦。”他说。
他坐在相机旁,叹口气往后靠,然后微笑着好像他知道什么事却不打算告诉我。“喝你的咖啡。”我说。
我头痛。我知道咖啡不能减轻头痛。我拿起那张照片。
“我那时在厨房,”我说:“通常我都在屋子后面。”
“这是常有的事,”他说:“他们出现了然后又走了,对吧?……怎么样?你买不买这张相片?”
“我买,”我说。
我站起来,拿起两个咖啡杯。
“你当然要买啰。”他说:“我呢,我在市中心租一间房。其实还不错,我坐巴士出城,等我在郊区拍完后,就去下一个城市。你懂我的意思吧?嘿,我以前也有孩子,就像你一样。”他说。
我拿着杯子等着,看着他努力从沙发上站起来。
他说:“就是他们害我这个样子的。”
我仔细看了那两支钢勾。
“谢谢你的咖啡和洗手间。我很同情你。”
“告诉我,”我说:“你愿意我出多少钱,替我和我的房子再拍一些照片。”
“没用的,”那个人说:“他们不会再回来了。”
我帮他把身体套进那条皮带。
“我可以给你一个价钱,”他说。“三张一块钱。”他说:“如果低于这个价钱,我就不做了。”
我们走到屋外。他调整快门,告诉我站在哪里,然后我们就开始拍。
我们绕着房子走,很有条理。有时我看着人行道,有时看着前方。
“很好,”他说。“这样很好,”他说着,直到我们绕完房子,又回到房子前。“廿元,这样够了。”
“不行,”我说:“屋顶上。”
“老天,”他前后看了一下整条街。“好吧,”他说:“这样说才像样。”
我说:“全部的家当,他们全带走了。”
“真要命!”他说,然后又举起他的钢勾。
我走进屋内,找了一张椅子,架在车棚下,但还是不够高。于是我拿了一个木箱,把木箱放在椅子上。
站在屋顶上没问题。
我站起来向四周瞧了瞧。我挥了挥手,那个没有双手的人也挥了挥他的钢勾。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到它们,那些石头,像是一个小石堆堆在烟囱孔的遮网上。小孩子就是这样,他们把石头丢到屋顶上,想把石头丢进你的烟囱里。
“准备好了吗?”我叫道,然后拿起一颗石头,等他把我放入他的取景窗。
“好了!”他叫道。
我把手臂往后,然后大喊,“现在!”我用力把那王八蛋丢到老远。
“我不能确定,”我听到他喊:“我不拍快动作的。”
“再拍一张!”我大叫,然后拿起另一颗石头。
10.卡佛小说的风格被称为 “极简主义”, 叙事相当简练节制,文中加点句“为什么我会想要一张这场悲剧的照片?”中的“这场悲剧”和 “ 那是另一段故事”,作者没有具体交代,请根据有关情节分别加以推测补充。(4分)
11.“没有双手的人”有着比我更不幸的遭遇,小说中多次写到他的“微笑”,有什么作用?(2分)
12.画线句“我仔细看了那两支钢勾”,如果去掉,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传达有什么影响?(4分)??
13.灰暗悲凉是卡佛小说一贯的氛围,而这篇《 取景窗》有“卡佛小说里难得一见的温情”,请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6分)
14.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小说标题“取景窗”的内涵。(4分)
《取景窗》答案:
10.“这场悲剧”:??“我”家里 刚刚遭受过某种变故,最大可能是刚刚离婚,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我”。(2分)
“另一段故事”:??“没有双手的人”家里出了很重大的事故,他可能因此失去了双手,孩子也可 能死去。(2分)
11. “没有双手的人”的“微笑”表明他面对不幸生活的乐观态度,衬托出“我”的悲观消极。(1分)为下文 “我” 受这种乐观的感染的改变作铺垫。(1分)
12.“我仔细看了那两支钢勾”的动作正是“我”了解到“没有双手的人”比自己更不幸的命运时内心震撼的表现,(2分) “我”之前答应买照片是出于 同情,这之后主动提出要再拍一些照片,则是因为“我”被“没有双手的人”的乐观所感染。如果删去这段话,小说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的变化就不如现有情节发展得那么自然 。(2分)
13.内容:
小说开头,“我”不打算买“没有双手的人”的照片,尽管自己刚经历了生活的变故,却依然请他进屋喝咖啡,同情弱者,流露温情;
小说中间,“没有双手的人”对“我”处境和 难处的关心和理解,体现温情;
小说最后,“我”又让“没有双手的人”多照了60多张相片,“没有双手的人”则把价格拉得很低,皆示以善意,两个不幸男人的同病相惜,互相理解,充满温情。
小说结尾,“我”爬到房顶,把那些孩子留下来的石头一块块地扔掉,和伤心的“记忆”告别,摆脱过去的生活,给晦暗的故事氛围留下温情明亮的尾巴。(每点2分,答到两点得4分)
作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给了卑微糟糕的生活以希望,情感要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小说主题。(2分)
14.从表面看,“取景窗”是“没有双手的人”借以取景拍照并谋生的工具,也因此关注到了“我”的生活片段,引出故事。(2分)
从深层看,后来,我把“没有双手的人”当作了 “取景窗”,从对方的生活图景中,理解了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获得了乐观生活的启示。(2分)
窗户,对于老北京人度夏而言,很重要。在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的年代,全靠窗户通风透气,让凉爽能进得屋子。以前的老北京,一般人家,大多不是玻璃窗,而是那种花格纸窗。夏日到来,即使不可能家家都像有钱人家换成竹帘或湘帘,起码也要换上一层窟窿眼儿稀疏的薄纱布,好让凉风透进屋里。过去有竹枝词道:“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各家的窗户上安上新纱帘,即竹枝词里说的“糊冷布”。那时候,我们管它叫“豆包儿布”,很便宜。
对于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夏仁虎在《旧京琐记》里曾给予特别的赞美:“京城屋制之美备甲于四方……因地因时,皆有格局也……夏日,窗以绿色冷布糊之,内施以卷窗,昼卷而夜垂,以通空气。”他说的没错,一般的窗户都会有内外两层。只是,我小时住过的大院房子,和他所说略有不同:窗户外面的一层,是花格窗,糊窗户纸;里面的一层,一*到底,糊冷布。这样的设计是有道理的,可以让风尽可能畅行无阻地吹进屋子里。
那时候,在我们大院里,糊绿色冷布的有,卷窗很少见。外面的一层窗是可以打开的,往上一拉,有个挂钩,挂在窗户旁边的一个铁钩子上,旁边还有一个支架,花格窗就支了起来。如此一来,里面的“冷布”,既可挡住蚊虫,又可让凉风长驱直入进屋子。
如果夏夜户外正好有树,又正好有明亮的月光,把摇曳的绿叶枝条的影子,映在窗户纸和冷布上,朦朦胧胧的,变幻着好多图案,有一种水墨画的感觉。这是在玻璃窗上绝对看不到的景象。
前些日子,读到邵燕祥先生的一则短文,题目叫《纸窗》。他说的是1951年的事情。那时候,郑振铎的办公室在北海的团城,他去那里拜访。办公室是一排*房。郑振铎的写字台前临着一扇纸窗。郑对他兴致勃勃地说起纸窗的好处,最主要的好处是它不阻隔紫外线。老人对这种老窗,才会有这样的感情。事后,燕祥回忆那一天的情景写道:“心中浮现一方雕花的窗,上面罩着雪白的纸,鲜亮的太阳光透过纸,变得柔和温胞,几乎可掏了。”将纸窗的美和好处以及人和心情连带一起,写出一种静暄柔美的意境。
对于北京的这种纸窗,燕祥还这样写他自己的另一番感受:“也许明清以后的人才用纸糊窗,也才领略此中的情趣。月明三五照着花影婆要,这是温馨的;若是霜天冷月,把因风摇晃的枯枝的影子描在窗纸上,可就显得凄厉了。”他说得真好,夏天的夜晚,月光把树和花的影子描在窗户纸上,才是美好的温馨的。而且,老北京多用高粱纸糊纸窗。冬天,薄薄的纸窗,是难敌朔风的扑打的。其实,纸窗再怎么好,也是难抵玻璃窗的。纸窗不过是农业时代的产物而已。
后来,我读《燕京杂记》,其中提到一种特殊的窗户纸:“玻璃纸,俗谓光明纸,用以糊窗,自内视外则明,自外视内则暗。”我没见过这种玻璃纸。在我们大院里,倒是看过有钱人家将花格纸窗换成玻璃窗。我家的窗户没有全换成玻璃的,父亲为了省钱,只是在窗户中间一块对开的杂志那样大的地方换成了玻璃,也算是跟随时代的发展吧。我曾为此很有些阿Q式的自鸣得意。尤其下雨的时候,趴在玻璃前看:雨珠打在玻璃上面,又顺着玻璃一颗颗滑落下来,再一滴滴前仆后继地爬上去。这成了我寂寞童年里难忘的记忆。
后读清人杨静亭的竹枝词:“画堂春坐日迟迟,富贵人家得自宜。不待揭帘知客至,疏窗嵌得是玻璃。”不觉笑话自己当初的自鸣得意。人家早在清朝就已换上玻璃窗了,坐井观天的我还以为换上巴掌大的玻璃窗,就是跟上时代了呢。
我们大院没拆的时候,我回大院,看到那些花格木窗早都没有了,都换成了大玻璃窗。但是,每扇窗户旁边的铁钩子和支架都还在---虽都已锈迹斑斑,却像是沧桑的时光老人,不动声色地垂挂在那里,任其风吹日晒---是那个逝去年代的夏日留下的一点儿记忆的痕迹。我问旁边的年轻人: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他们一问三不知。
如今,大院早已拆干净了,老北京那种花格窗再也见不到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从窗户之于老北京人度夏的重要作用起笔,再点出以往老北京普通人家大多用花格纸窗的事实,呼应标题,领起下文。
B. 文中援引关于北京纸窗“月明三五”与“霜天冷月”之夜迥异氛围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前者那种美好、温馨氛围的喜爱。
C. “却像是沧桑的时光老人,不动声色地垂挂在那里”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看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之后的喜悦心情。
D. 文章以“花格窗”为线索组织材料,既叙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插入他人的生活体验,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8. 文中两处引用竹枝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删除?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7. C
8. ①第一处引竹枝词,是为了说明“糊冷布”即安纱窗之俗由来已久;第二处引竹枝词,是为了说明有钱人家(富贵人家)安玻璃窗也由来已久,自嘲当初的自鸣得意。②两处引用竹枝词,都扣合题意,通过相关知识的补充介绍,开阔读者视野,增强散文的可读性;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典雅而富有诗意。
9. 不能删除。理由:①从篇章结构看,结尾一段写的是“如今,大院早已拆干净了”之后花格窗再也见不到的现状,与上文“我们大院没拆的时候”花格木窗为玻璃窗替代的情况相呼应,形成时序的递进,呈现了花格窗消失的无奈现实。删除后,文章结尾显得仓促。②从情感内涵看,从上文花格木窗的“早都没有了”到“再也见不到了”,反复咏叹,增强了怀旧的怅惘意味,抒发了作者对时代发展进程中古典情致日渐消亡的叹惋之情。删除后,缺少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的韵味。
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选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 “这不数着数着就乱了吗?”
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在。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正”字曾经是古代大数单位之一。汉代《数术记遗》中记载的大数有: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又因为“数有十等,若言十万曰亿,则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以此类推,“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是10的40次方。
④“正”字计数法的使用,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是由服务员领座,善写计数的服务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由于时间紧,怕误记,为了稽核总数,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这种方法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鉴,广泛应用起来。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此前的江户时代,他们曾使用“玉”字来计数,同样是五个为一个单位。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由于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但在所有五画字中,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只由横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划的长度都大致相等。所以,作为计数符号,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它的本义是*正、不偏斜。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足见人们对“正”字的喜爱。同时,它也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⑦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公正。“正”字计数不仅字形方正简洁,还满足了人们对“执行公正”“品行端正”的美好想象,寄托着人们对选举的信心和希望。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了。
(选自《知识窗》 有删改)
16.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
17.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
18.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绝大多数”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_____
19.结合全文,谈谈“正”字计数法的高大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答:______
参考答案:
16.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评分标准:每点1分。
17.列数字,用具体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正”代表了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
评分标准:说明方法1分,作用1分。
18.不能删掉,“绝大多数”从数量上限制,表明了大部分人生来就有十根手指,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去掉后就表明所有的人生来就有十根手指,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绝大多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标准:作用1分,结合语句说明含义1分。
19.示例:①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②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④“正”字的计票方法被商家和选举机票所借鉴,广泛应用。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
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
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谐调,显得格外的刺眼。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的维修,反而又增加了几个带烂玻璃的窗子……
这一发现使她的心中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换句话说,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异常优雅整洁、地面非常干净的环境中的时候,环境的优美就会给我们一种不自觉的提示:这里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手乱丢纸屑皮壳;但是,如果有人丢了废纸,且没有人来及时清扫掉的话,对于其他人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暗示:原来这里是可以丢废纸的,丢的愈多对后来者来说就愈有一种纵容感。
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很快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大垃圾箱。
凯琳是研究犯罪心理的,虽然她说的是外在的恶劣环境也是导致一个犯错或犯罪的诱因,但是,我觉得这个原理也适用于人内在的心灵。
其实,人的心灵就如这样的一座整洁美丽的大楼,如果当初有了一扇窗子的玻璃破了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久而久之,这座大楼就有可能变得千疮百孔……
由“破窗理论”,我想到了另一个心理学家威尔逊所讲到的“护花原理”。
原来在威尔逊生活的那个城市里有一座公共花园,每当春天繁花盛开的时候,当然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来此驻足欣赏。
然而,让人可恼的是,游客中总是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摘花者,甚至许多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她的美丽,就被折了下来。
这些花朵有些被游客带走了,有些就被抛在了花园里,好不让人心疼。
尽管公园的管理者在公园里写了许多的牌子,如:“摘花可耻”、“禁止折花”、“摘了花朵,丢了修养”等等,然而,人们似乎对这样的牌子视若无睹,照折不误。
后来,公园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学家威尔逊,向他诉说了苦衷。
威尔逊说:“你何不转换一个角度来提醒人们呢?”于是,他亲手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语,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
于是,公园的管理者就用这些诗一样优美动人的警示语换下了以前的牌子;从此,这个公园里的情况发生了骤变,折花的人也骤然减少。
后来威尔逊这样解释说:“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护持,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付之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他的话,就被人们称之为“护花原理”。
“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护花原理”强调的是从内在的心灵育人,但是,这两者的共同点都强调:外在的和谐必须与内在的和谐相统一。
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不管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还是一个学校里的教师或者一个家长,你若想得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就不能忽视环境育人的破窗理论和心灵育人的护花原理。
1.请你结合社会生活的某种现象,用通俗易懂的话对“破窗理论”或“护花原理”加以解释。
(解释一个词语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文中的原句回答“破窗理论”和“护花原理”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中划线句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章中关于公园前后使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警示语,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良好的校园环境学习,是我们每个人的希望,读了本文,请你结合你校校园环境的实际情况,向学校领导提出一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生活现象谈,符合“破窗理论”或“护花原理”的内涵即可。
2.“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护花原理”强调的是从内在的心灵育人,但是,这两者的共同点都强调:外在的和谐必须与内在的和谐相统一。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答 “承上启下”或“过渡”也可)
4.前者语言生硬,令人反感;后者引人向善,语言委婉,更易让人接受。
所以,我们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艺术。
(从其它角度谈,言之成理也可)
5.开放性试题,学生围绕文章内容,从合适的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7分)
心胃痛一证,《内经》条目甚多,先辈名公,分为九等,极为详尽。《金鉴》遵之,编为歌诀而莫不有虚实之分,可谓无遗蕴矣。
曾忆邻村有医士姓王名维藩者,余同谱弟丹文茂才之族叔也,故业医.货药饵。邻有妇人病胃痛者请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服之立效。后凡有患心胃痛者。王辄以失笑散治之,效否各参半。王素食洋烟,一日自觉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转甚,至夜半痛欲裂,捣枕椎床,天未明寂然逝矣。
因思失笑散为逐瘀之药,王之邻妇必因瘀血凝滞,故用之立效。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若概以失笑散施治,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王用失笑散不知曾杀几人,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以求其是乎。——《醉花窗医案》
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1)《金鉴》遵之( ) (2)邻有妇人病胃痛者( )
(3)王辄以失笑散治之( ) (4)殆冥冥中之报也( )
18.“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是___(2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故业医,货药饵。
(2)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20.医士王维藩服用失笑散丧命,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2分)
21.文中王维藩的悲剧不仅在治病用药中发生,在其他方面也不乏这样的事例。请另举一例并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五、17.(1)遵循,遵从(2)得……的病(3)就(4)大概(每个解释1分,共4分。) 18.心胃痛。(2分)19.(1)原来以行医为业,买卖药材。(3分,译出大意给1分,评分要点:故、业、货。)(2)又不去追究到底是虚症还是实症,这样的(医生)不妨害病人的性命(的情形)是不多的。(3分,译出大意给分,评分要点:求、几何、误。)20.没有弄清病因,胡乱用药。(2分)21.例子恰当1分,分析正确2分,共3分。
高阳台·和周草窗阅读答案
王沂孙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沙。怎得银笺,殷勤说与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
注:周草窗:南宋著名词人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宋亡后周密湖州故家毁于兵火,终身寄寓杭州。作《高阳台》词寄越中诸友。
21.“满树幽香,满地横斜”化用了隐居西湖的著名诗人林逋的名句,体现了这一经典意象的特点。(1分)
22.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评论此词“结笔低徊掩抑,荡气回肠”,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
高阳台·和周草窗阅读答案
2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2.①反复,以乐景衬哀情,抒发春光无主,好景不常的感伤,年华已老,故国不见的忧思。
②与“不知春在谁家”呼应,抒发家国破亡,怀乡念友之情怀
③与“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沙”呼应,暗寓国亡家破,无家可归的隐痛
④以景结情,亡国的哀感蕴藏在胸中,却无所依托,只好写出离愁别绪。
窗影
夜,是多么静啊!星星在湛蓝色的天幕上(张、眨、闪)着眼,弯弯的月儿挂在树梢间,又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冬夜。
灯光(通、穿、射、透)过小窗照在我的被子上。怎么?小屋的灯光还没有熄。我抬起头看了看那扇窗户,果然,一个影子还在影影绰绰地晃动。啊,是妈妈正在一针一线地为我织毛衣。今天,她出差刚回来,我怎么能忍心让已经十分疲惫的母亲再为我(织、熬、编)个通宵呢?想到这儿,我欠起身,轻轻地唤了一声: 妈妈!什么事?随着这亲切的话语,妈妈进了我的屋子。您该睡了!妈妈一会儿就睡,你先睡吧。说完深情地望了我一眼,又回转身走出去了。
此时,我怎么也睡不着,妈妈那张慈祥的面容和那双熬红的眼睛时时(浮、展、出、呈)现在我的脑海里。顿时,一股暖流(冲、通、流、涌)遍了全身,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童年时,妈妈就开始教我学拼音、识汉字、学短句;上小学了,妈妈常常帮我复习功课,帮助我改错题;在初中毕业前夕,妈妈也常常陪着我熬到半夜,窗户上常常留下我们母女俩双双攻读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升学考试中我取得了优异成绩,考上了南开中学。
当!当!时钟响了起来。我再一次注视着小窗上的身影。母亲还在专心致志地织着,一绺头发从她的额前垂了下来。我不由地想起了母亲教我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啊,母亲,她将自己真挚的母爱织进了细细的针脚里。她是我的严师!慈母!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
1.选择正确选项。
一股暖流( )遍了全身
A.冲
B.通
C.流
D.涌
正确答案:D
2.选择正确选项。
( )现在我的脑海里
A.浮
B.展
C.出
D.呈
正确答案:A
3.选择正确选项。
灯光( )过小窗
A.通
B.穿
C.射
D.透
正确答案:D
4.选择正确选项。
( )着眼
A.张
B.眨
C.闪
正确答案:B
5.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
A.一股暖流遍了全身,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B.妈妈那张慈祥的面容和那双熬红的眼睛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C.她是我的严师!慈母!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
D.母亲,她将自己真挚的母爱织进了细细的针脚里。
正确答案:C
窗户,对于老北京人度夏而言,很重要。在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的年代,全靠窗户通风透气,让凉爽能进得屋子。以前的老北京,一般人家,大多不是玻璃窗,而是那种花格纸窗。夏日到来,即使不可能家家都像有钱人家换成竹帘或湘帘,起码也要换上一层窟窿眼儿稀疏的薄纱布,好让凉风透进屋里。过去有竹枝词道:“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各家的窗户上安上新纱帘,即竹枝词里说的“糊冷布”。那时候,我们管它叫“豆包儿布”,很便宜。
对于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夏仁虎在《旧京琐记》里曾给予特别的赞美:“京城屋制之美备甲于四方……因地因时,皆有格局也……夏日,窗以绿色冷布糊之,内施以卷窗,昼卷而夜垂,以通空气。”他说的没错,一般的`窗户都会有内外两层。只是,我小时住过的大院房子,和他所说略有不同:窗户外面的一层,是花格窗,糊窗户纸;里面的一层,一*到底,糊冷布。这样的设计是有道理的,可以让风尽可能畅行无阻地吹进屋子里。
那时候,在我们大院里,糊绿色冷布的有,卷窗很少见。外面的一层窗是可以打开的,往上一拉,有个挂钩,挂在窗户旁边的一个铁钩子上,旁边还有一个支架,花格窗就支了起来。如此一来,里面的“冷布”,既可挡住蚊虫,又可让凉风长驱直入进屋子。
如果夏夜户外正好有树,又正好有明亮的月光,把摇曳的绿叶枝条的影子,映在窗户纸和冷布上,朦朦胧胧的,变幻着好多图案,有一种水墨画的感觉。这是在玻璃窗上绝对看不到的景象。
前些日子,读到邵燕祥先生的一则短文,题目叫《纸窗》。他说的是1951年的事情。那时候,郑振铎的办公室在北海的团城,他去那里拜访。办公室是一排*房。郑振铎的写字台前临着一扇纸窗。郑对他兴致勃勃地说起纸窗的好处,最主要的好处是它不阻隔紫外线。老人对这种老窗,才会有这样的感情。事后,燕祥回忆那一天的情景写道:“心中浮现一方雕花的窗,上面罩着雪白的纸,鲜亮的太阳光透过纸,变得柔和温胞,几乎可掏了。”将纸窗的美和好处以及人和心情连带一起,写出一种静暄柔美的意境。
对于北京的这种纸窗,燕祥还这样写他自己的另一番感受:“也许明清以后的人才用纸糊窗,也才领略此中的情趣。月明三五照着花影婆要,这是温馨的;若是霜天冷月,把因风摇晃的枯枝的影子描在窗纸上,可就显得凄厉了。”他说得真好,夏天的夜晚,月光把树和花的影子描在窗户纸上,才是美好的温馨的。而且,老北京多用高粱纸糊纸窗。冬天,薄薄的纸窗,是难敌朔风的扑打的。其实,纸窗再怎么好,也是难抵玻璃窗的。纸窗不过是农业时代的产物而已。
后来,我读《燕京杂记》,其中提到一种特殊的窗户纸:“玻璃纸,俗谓光明纸,用以糊窗,自内视外则明,自外视内则暗。”我没见过这种玻璃纸。在我们大院里,倒是看过有钱人家将花格纸窗换成玻璃窗。我家的窗户没有全换成玻璃的,父亲为了省钱,只是在窗户中间一块对开的杂志那样大的地方换成了玻璃,也算是跟随时代的发展吧。我曾为此很有些阿Q式的自鸣得意。尤其下雨的时候,趴在玻璃前看:雨珠打在玻璃上面,又顺着玻璃一颗颗滑落下来,再一滴滴前仆后继地爬上去。这成了我寂寞童年里难忘的记忆。
后读清人杨静亭的竹枝词:“画堂春坐日迟迟,富贵人家得自宜。不待揭帘知客至,疏窗嵌得是玻璃。”不觉笑话自己当初的自鸣得意。人家早在清朝就已换上玻璃窗了,坐井观天的我还以为换上巴掌大的玻璃窗,就是跟上时代了呢。
我们大院没拆的时候,我回大院,看到那些花格木窗早都没有了,都换成了大玻璃窗。但是,每扇窗户旁边的铁钩子和支架都还在---虽都已锈迹斑斑,却像是沧桑的时光老人,不动声色地垂挂在那里,任其风吹日晒---是那个逝去年代的夏日留下的一点儿记忆的痕迹。我问旁边的年轻人: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他们一问三不知。
如今,大院早已拆干净了,老北京那种花格窗再也见不到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从窗户之于老北京人度夏的重要作用起笔,再点出以往老北京普通人家大多用花格纸窗的事实,呼应标题,领起下文。
B. 文中援引关于北京纸窗“月明三五”与“霜天冷月”之夜迥异氛围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前者那种美好、温馨氛围的喜爱。
C. “却像是沧桑的时光老人,不动声色地垂挂在那里”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看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之后的喜悦心情。
D. 文章以“花格窗”为线索组织材料,既叙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插入他人的生活体验,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8. 文中两处引用竹枝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删除?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7. C
8. ①第一处引竹枝词,是为了说明“糊冷布”即安纱窗之俗由来已久;第二处引竹枝词,是为了说明有钱人家(富贵人家)安玻璃窗也由来已久,自嘲当初的自鸣得意。②两处引用竹枝词,都扣合题意,通过相关知识的补充介绍,开阔读者视野,增强散文的可读性;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典雅而富有诗意。
9. 不能删除。理由:①从篇章结构看,结尾一段写的是“如今,大院早已拆干净了”之后花格窗再也见不到的现状,与上文“我们大院没拆的时候”花格木窗为玻璃窗替代的情况相呼应,形成时序的递进,呈现了花格窗消失的无奈现实。删除后,文章结尾显得仓促。②从情感内涵看,从上文花格木窗的“早都没有了”到“再也见不到了”,反复咏叹,增强了怀旧的怅惘意味,抒发了作者对时代发展进程中古典情致日渐消亡的叹惋之情。删除后,缺少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的韵味。
——公输阅读答案10篇
公输(节选)(14分)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⑴然胡不已乎( )
⑵胡不见我于王( )
⑶此犹锦绣之与短褐( )
⑷荆之地方五千里(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为”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此为何若人
B、必为有窃疾矣。
C、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D、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小题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小题4】在这一回合中,墨子是怎样使楚王屈服的?请结合选段内容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⑴停止 ⑵引见 ⑶粗布衣服 ⑷土地方圆 (共4分,每小题1分)
【小题2】D
【小题3】(1)现在有人在这里,舍弃了自己装饰华美的车子,邻居家有破车却想要去偷它。(2分)
(2)我认为大王派遣官吏去攻打宋国,正和那患偷窃病的人是同一类型的。(2分)
【小题4】示例: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从道理上折服楚王。(3分,结合文段、说出说理方法、有具体分析各得1分,意对即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已”的意思较为固定,应译为停止。“见”是文言文中的多义字,根据语境即可译为“引见”;“褐”是古今异义词,不是色彩,而应译为“粗布衣服”。“地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两个词。译为“土地方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为”是文言文中的多义字,前三个句子都应译为“是”,只有D项中的“为”是介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对于文言文中的多义词,要进行比较,放到具体的句子中能译出其意思来。不仅如此,最好还要知道它们的用法。容易混淆的还要进行归类积累,多看多联系,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区别了。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文轩、敝舆、之”等。“文轩”意思是“装饰华美的车子”,“敝舆”与之相对,即“破车”。“之”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理解了这些关键字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通读选文可知,墨子先用一个假设“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把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做了鲜明的对比,并推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的结论,从而使得楚王理屈词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点评:审题后通读选文,把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然后把各部分的意思概括出来,组成切题的答案作答。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子墨子解带为城。________________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_________
(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________________
(4)公输盘诎。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吾知所以距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文字用_______、_______点明战斗之激烈,用_______、_______交代激战之结果,用_______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
1、(1)夫子,先生,老师 ;(2)通御,抵抗;(3)入侵;(4)屈服
2、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
3、九攻;九距;攻械尽;守圉有余;公输盘诎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节选自《公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
愿借子杀之 愿:____________
公输盘不说 说:____________
吾义固不* 固:____________
然,胡不已乎 已: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将以攻宋/皆以美于徐公
B、子墨子闻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C、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知而不争/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对的填“对”,错的填“错”。
(1)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
(2)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
(3)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
(4)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
参考答案:
1、愿:希望 说:通“悦”,高兴 固:本来 已:停止
2、D
3、(1)对(2)对(3)错(4)对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小题1:(4分)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1)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九:
(2) 已持臣守圉之器 圉:
(3) 公输盘诎 诎:
(4) 在宋城上而待楚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 :
小题2:(4分)请将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2)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小题3:既然“墨子之守圉有余”,为什么他还要与楚王进行一番关于“窃疾”的说理呢?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多次 ⑵通“御”,抵挡。 ⑶入侵。
小题2:⑴墨子解下衣带模拟城墙,用木片当作攻城器械。⑵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小题3:说理,先在道义上击败敌人,使楚王陷于不义,理屈词穷;这样与后面的实力较量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劝说楚王放弃攻宋的目的。
小题1:试题分析:注意“九”在这里不是确指,而是虚指,指多次。圉是通假字,通“御”,抵挡。寇是动词,入侵。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⑴以……为是把……当作。⑵所以是“用来……的方法”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 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瓮,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何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字词。
a、夫子何命焉为( )
b、愿借子杀之( )
c、吾义固不*( )
d、子墨子起,再拜( )
e、不可谓仁( )
f、不可谓知类( )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墨子用道理折服公输盘。
2、a、表疑问语气;b、您;c、本;d、第二次;e、对人亲善,友爱;f、明白事理
3、北方有侮辱我的人,希望依靠您去杀了他。
(意思对即可)
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
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选自《公输》)
【小题1】写出下列划线点词的意思。(4分)
(1)愿借子杀之 ( ) (2)公输盘不说 ( )
(3)吾义固不*( ) (4)然胡不已乎 ( )
【小题2】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1分)
荆 国 有 余 于 地 而 不 足 于 民 。
【小题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小题4】墨子说理,常善设机巧请君入瓮,请结合本段文字分析其妙处。(3分)
答案
【小题1】(1)希望(2)通“悦”高兴(3)坚决(4)停止
评分标准:4分,每空一分。
【小题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评分标准:1分
【小题3】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小题4】用类比的方法,先设下圈套,然后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断绝了公输盘的退路,从而显现出墨子说话的机智。
评分标准:3分。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4】了解本文墨子运用类比手法的谈话特点,体会墨子说话的技巧与机智。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
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2、简答示例: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意思相近即可)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选自《墨子·公输》)
【乙】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释】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1、解释下列划线字。
A、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
B、宋无长木( )
C、景公好弋( )
D、使吾君以鸟之故*( )
2、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诏吏杀之②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B、①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①邻有短褐而欲窃之②以其罪而杀之
D、①臣以王吏之攻宋也②使吾君以鸟之故*
3、翻译下面各句。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填空。
同样是为了达到劝谏的目的,【甲】文中墨子采用的是________的方法劝说楚王,而【乙】文中晏子则采用________的方法来劝说景公,虽然方式都很委婉,但结果不同,从中可以看出楚王是个________的人,景公是个________的人。
5、这两段有关劝谏的选文,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破;
B、多余的;
C、喜欢,爱好;
D、原因,缘故。
2、B
3、(1)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2)把烛邹的罪状列举完毕,晏子请示杀了烛邹。
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退为进的归谬法(正话反说) 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机智善辩、正直
5、示例一: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反而会事半功倍。
示例二:人与人交流需要掌握适当的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应做到趋利避害。
(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
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2.简答示例: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意思相近即可)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下列句子中与“楚王问其故”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C.温故而知新。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下列词语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其文轩。(轩,窗户)
B.胡不见我于王?(见,引见)
C.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仁,友爱)
D.胡不已乎?(胡,为什么)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有短褐而(其人)欲窃之。
B.王曰:“(此人)必为有窃疾矣。”
C.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盘)必取宋。
D.虽杀臣,不能绝(宋城守御者)也。
4.翻译句子。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C
4.(1)我认为楚大臣要攻打宋国,是与上面所说的同一个道理。
(2)即使如此,(可)公输盘在为我造云梯,一定要攻打宋国。
——小溪阅读答案10篇
小溪
杨沫
我是一条流淌在崎岖山间的小溪。我满身洒着细碎的光亮,怀着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流啊,顺着山绕过石,不停地流。我有时被乱石阻塞,有时被泥沙搅混,但我浑浑噩噩,不知宇宙的真谛为何,不知生命价值何在。我绕过碎石,抖抖泥沙,又淙淙地向前流去。还不时仰望夜空,欢乐地听起夜莺的歌唱。一次,猛地撞在重迭的巨石上,我似乎被击碎了。*着看着自己----我已经变成一畦小水洼,瑟缩在巨石缝隙中。喘息一会,感到不自在,我想跳出去,却跳不出。怎么办?我悲伤地哭了。突然大石缝隙中闪过几缕阳光,随着阳光响起亲切的声音:“小溪,生活的真理你知道么?挣扎----奋斗----拼搏----超越。”我听着,却不知这声音含意。我无力挣扎,昏昏睡去。醒来了,不知怎么,我又成了小溪。原来是我身边的水多了,自然地从石缝中窜了出来。我又是我了!
多么美丽的春天啊,我流淌在山间小路上,路边盛开着艳丽的鲜花,峻岩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笑靥迎人。我挨着她们轻轻地流过。她们对我说:“小溪,你就这样快活轻松地流下去吧,这就是你的幸福,你的归宿。”我点点头,得意地顺流而下。一天,突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我猛地不能动弹了。我看不见天,看不见地,看不见红桃绿柳。我虚飘飘不知自己是否存在。我死了,却又渐渐苏醒。我瑟缩在一层硬壳里动弹不得。溪水被阻隔,我渐渐枯竭、干涸……咱等待死亡么?我虚弱地问自己。突然岸缝间闪烁着几束阳光。“啊,太阳!”我大喊着,“我真喜欢你,你是万物之母,你是光明的源泉,如今你又出现了,我要奔向你,请你救救我吧!……”忽而阳光不见了,我听见发自宇宙、也好像发自我自身深处的声音:“挣扎、奋斗、拼搏、超越,你才能找回自我!”我沉默了,我想着那欢乐的玫瑰色的日子,但那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永恒的、永恒的真理是什么?我叹息、我思索、我寻觅……
阳光又出现了,而且愈来愈灿烂,我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开始挣扎,开始奋斗。几经拼搏,几经寻觅,我身上的溪水渐渐多了,渐渐活而有力了。猛一挣扎,我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经此挫折,我反而比过去粗犷了,宽阔了。我跳跃在岩石树隙间,有意地寻觅起同伴----原来道道山梁间都有那么多或比我大,或比我小的溪流。它们都和我一样不停地向前奔泻。大自然使我们越靠越近,越聚越宽。终于我们汇聚成河、汇聚成大江,最后我和我的同伴们一齐涌向无边的大海。
在大海里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因为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
(选自《杨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5、小溪是“欢乐”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分)
答:
26、这篇散文写小溪遭遇了两次挫折,说说她是怎样战胜第二次挫折的。(3分)
答:
27、文中的小溪先后两次走出困境,第一次是“自然地从石缝中窜了出来”,第二次是“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说说“窜”与“跳”有何不同。(2分)
答:
28、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你认为小溪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29、文中的小溪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小溪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答:
答案:
25(2分)怀揣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仰望夜空听夜莺的歌唱,在流淌中观赏*艳丽的花朵。
26(2分)阳光的鼓舞,生活真理的支撑,自身的拼搏寻觅。
27(2分)“窜”指自然状态下的小溪从石缝中流溢而出;“跳”指拼搏状态下的小溪从地底下喷涌而出。
28(3分)明确目标奋然前行;面对挫折顽强拼搏;携手并进涌向大海。
29(3分)思路提示:要懂得生活的真理,明确前进的方向;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面对挫折,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小溪
我是一条流淌在崎岖山间的小溪。我满身洒着细碎的光亮,怀着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流呀,顺着山绕过石,不停地流。我有时被乱石阻塞,有时被泥沙搅浑,但我浑浑噩噩,不知宇宙的真谛为何,不知生命的价值何在。我绕过碎石,又淙淙地向前流去。还不时仰望夜空,欢乐地听起夜莺的歌唱。多么美丽的春天啊,我流淌在山间小路上,路边盛开艳丽的鲜花,岩石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笑魇迎人,的挨着她们轻轻流过。她们对我说:“小溪,你就这样快活轻松地流下去吧,这就是你的幸福,你的归宿。”我点点头,得意地顺流而下。
一天,突然天昏地暝,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我猛地不能动了,我看不见天,看不见地,看不见桃红柳绿。我虚飘飘不知自己是否还存在。我死了,地又渐渐苏醒。我缩在一声硬壳里动弹不得,溪水被阻隔,我渐渐枯竭、干涸……能等待死亡么?我虚弱地问自己。突然石缝间闪烁着几束阳光。“啊,太阳!”我大喊着:“我真喜欢你,你是万物之母,你是光明的源泉。”如今你又出现了,我听见发自宇宙,也好像发自我自身深处的声音:“挣扎、奋斗、拼搏、超越,你才能找回自我!”我沉默了,我想着那欢乐的玫瑰色的日子,但那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永恒的、永悟的真理是什么?我叹息、我思索、我寻觅……
阳光又出现了,而且愈来愈灿烂。我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开始挣扎,开始奋斗。几经拼搏,几经寻觅,我的溪水渐渐多了,渐渐活而有力了。猛一挣扎,我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经此挫折,我反而比过去粗犷了,宽阔了。我跳跃在岩石、树隙间,有意地寻觅起同伴?D?D原来道道山梁间都有那么多或比我大,或比我小的溪流,它们都和我一样向前不停地奔泻。大自然使我们越靠越近,越聚越近,越聚越宽。终于我们汇聚成大江,最后我和我的同伴们一齐涌向无边的大海。
在大海里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因为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
1、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词义。
(1)浑浑噩噩_______________
(2)真谛_________________
(3)昙花一现_______________
(4)笑靥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不是近义词的一项。( )
A、美丽 艳丽 B、轻松 轻盈 C、真理 真谛 D、细碎 击碎
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 )
A、浑浑噩噩 B、天昏地暗 C、山崩地裂 D、桃红柳绿
4、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 )
A、岩石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笑靥迎人。
B、一天,突然天错地暝,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
C、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
D、还不时仰望夜空,欢乐地听起夜莺的歌唱。
5、选出修辞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开始挣扎,开始奋斗 B、几经拼搏,几经寻觅
C、有时被乱石阻塞,有时被泥沙搅浑 D、我叹息、我思索、我寻觅。
6、试说说文中的“太阳”指的是什么?
7、本文的体裁是( )
A、寓言 B、童话 C、散文 D、神话
参考答案
1、(1)形容无知识糊里糊涂
(2)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3)事物一旦出现很快地消失
(4)笑脸
2、D
3、A
4、C
5、D
6、指的是生活的真理
7、B
⑴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轻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⑵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幻,山间晚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毫,小溪的脚步总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火,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多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⑶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她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⑷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2分)
2、“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的音符”指的是什么?(2分)
3、“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这一句应怎样理解?(2分)(2分)
4、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2分)
5、“忙不迭地要将这好信息带给大家”中的“好信息”是指什么信息?(1分)
6、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1分)
答案
1、不好,“活泼”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的生动自然不呆板;“活跃”多指行动进展积极有力。
2、指溪水流动时发出的悦耳的声响。
3、溪水随季节的不同,水流量发出的声音也不同,由此反映出大地有关季节、物候、河水流量等方面的情况。
4、冰冻状态 解冻状态
5、春回大地的信息
6、拟人化的写法
我是一条流淌在崎岖山间的小溪。我满身洒着细碎的光亮,怀着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流啊,顺着山绕过石,不停地流。我有时被乱石阻塞,有时被泥沙搅混,但我浑浑噩噩,不知宇宙的真谛为何,不知生命价值何在。
我绕过碎石,抖抖泥沙,又淙淙地向前流去。还不时仰望夜空,欢乐地听起夜莺的歌唱。一次,猛地撞在重迭的巨石上,我似乎被击碎了。*着看着自己----我已经变成一畦小水洼,瑟缩在巨石缝隙中。
喘息一会,感到不自在,我想跳出去,却跳不出。怎么办?我悲伤地哭了。突然大石缝隙中闪过几缕阳光,随着阳光响起亲切的声音:“小溪,生活的真理你知道么?挣扎----奋斗----拼搏----超越。”我听着,却不知这声音含意。我无力挣扎,昏昏睡去。醒来了,不知怎么,我又成了小溪。原来是我身边的水多了,自然地从石缝中窜了出来。我又是我了!
多么美丽的春天啊,我流淌在山间小路上,路边盛开着艳丽的鲜花,峻岩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笑靥迎人。我挨着她们轻轻地流过。她们对我说:“小溪,你就这样快活轻松地流下去吧,这就是你的幸福,你的归宿。”
我点点头,得意地顺流而下。一天,突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我猛地不能动弹了。我看不见天,看不见地,看不见红桃绿柳。我虚飘飘不知自己是否存在。我死了,却又渐渐苏醒。我瑟缩在一层硬壳里动弹不得。溪水被阻隔,我渐渐枯竭、干涸……咱等待死亡么?我虚弱地问自己。突然岸缝间闪烁着几束阳光。“啊,太阳!”我大喊着,“我真喜欢你,你是万物之母,你是光明的源泉,如今你又出现了,我要奔向你,请你救救我吧!……”
忽而阳光不见了,我听见发自宇宙、也好像发自我自身深处的声音:“挣扎、奋斗、拼搏、超越,你才能找回自我!”我沉默了,我想着那欢乐的玫瑰色的日子,但那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永恒的、永恒的真理是什么?我叹息、我思索、我寻觅……
阳光又出现了,而且愈来愈灿烂,我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开始挣扎,开始奋斗。几经拼搏,几经寻觅,我身上的溪水渐渐多了,渐渐活而有力了。猛一挣扎,我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
经此挫折,我反而比过去粗犷了,宽阔了。我跳跃在岩石树隙间,有意地寻觅起同伴----原来道道山梁间都有那么多或比我大,或比我小的溪流。它们都和我一样不停地向前奔泻。大自然使我们越靠越近,越聚越宽。终于我们汇聚成河、汇聚成大江,最后我和我的同伴们一齐涌向无边的大海。
在大海里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因为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
(选自《杨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小溪是“欢乐”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篇散文写小溪遭遇了两次挫折,说说她是怎样战胜第二次挫折的。
3、文中的小溪先后两次走出困境,第一次是“自然地从石缝中窜了出来”,第二次是“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说说“窜”与“跳”有何不同。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你认为小溪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文中的小溪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小溪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怀揣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仰望夜空听夜莺的歌唱,在流淌中观赏*艳丽的花朵。
2.阳光的鼓舞,生活真理的支撑,自身的拼搏寻觅。
3.“窜”指自然状态下的小溪从石缝中流溢而出;“跳”指拼搏状态下的小溪从地底下喷涌而出。
4.明确目标奋然前行;面对挫折顽强拼搏;携手并进涌向大海。
5.思路提示:要懂得生活的真理,明确前进的方向;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面对挫折,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雨中小溪
葛维举
①小雨如酥,小雨如酥
②如酥的小雨从迷迷濛濛的天幕上飘落下来,轻轻地敲打着满山的松叶、杉叶、桦叶、柞叶、椴叶、榆叶、杨叶及其它许许多多叫人说不上名的树的叶片,沙沙地作响着。
③细雨中,我和小兴安岭伊春林区上甘岭区庞副区长踱步在溪水国家公园乔木园的密林里,欣赏着雨中溪水乔木园别致的景色。远处黛青色的山峦云雾缭绕,若隐若现;近处的树林淡雾轻笼,扑朔迷离,整个山林在蒸腾的雾霭中给人一种如入仙境的感觉。
④雨中的溪水乔木园,美丽而迷人!
⑤我们视野尽头青山脚下的密林深处,闪出一湾小溪,匍匐蛇行地来到我们的脚下,然后折个小弯,拐向新建的木板道下,忽东忽西,忽左忽右,相互交叉萦绕地向幽深的远方流淌延伸我顿觉眼前一亮,急不可待地一溜小跑,踏上穿行在小溪上的木板道,沐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和小溪牵手前行。
⑥这雨中的小溪汩汩前行,时而明眸顾盼,时而浅唱轻吟,把一曲委婉的小夜曲送到我的耳畔;时而又绕过草地,穿过树木我不由得停下脚步,把手伸向清澈的溪水,仔细地欣赏着她雨中的美丽
⑦这细雨洗涤的小溪,清澈得透明到底,水底的卵石斑驳可数;雨滴在小溪中激起的点点涟漪像绽开了一朵朵睡莲花;小溪像一个单纯的少女在小雨中嬉戏着,稚气中透着天真活泼,自然得如同在山间小路上飘然而行的山野村姑
⑧我到过天下的许多地方,欣赏过许多溪水:秭归的香溪,贵阳的花溪,云南的玉溪这些神州名溪,或因出了个美人而千古流芳,或因一首歌曲而名扬四海,或因一个品牌而世人皆知。然而我却觉得这些溪水无法与我眼前的溪水相比。
⑨流淌在小兴安岭原始大森林中的溪水是真纯的,不舍昼夜的溪流在兴安母亲的怀抱中,该直则直,想曲就曲,该动则动,想静就静,绝无一缕半丝的矫揉造作。她是灵动的,叮咚歌唱中,与山雀呢喃,与佳木述说,或与花草为伴;她是古朴的,蓝天、白云、芳草地赋予朴素的品格,薄雾、细雨、六角雪给予心地的洁净;她是执着的,自山泉涌出,从石缝挤出,由草丛流出,锲而不舍,虽千回百转,却始终向着那遥远进发。而那遥远处,迎接她的将是一轮雨后喷薄欲出的太阳!(选自《人民日报》20xx年11月28日)
1.这篇文章可以分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雨中的___________,她美丽而迷人;第二部分写雨中的___________,她真纯而灵动。
2.文章的第①自然段在写作上有何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个角度来写小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散文语言清新活泼、生动形象。试赏析下面这个句子,体会其特色。
小溪像一个单纯的少女在小雨中嬉戏着,稚气中透着天真活泼,自然得如同在山间小路上飘然而行的山野村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写小兴安岭伊春林区的小溪,为何还要写秭归的香溪,贵阳的花溪,云南的玉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第⑧自然段划线的三个句子不能打乱顺序,请你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乔木园,小溪。
2.文章的第①自然段运用了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小雨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意对即可)
3.是按由远到近再到远、先写景后写感受的顺序,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小溪的。
4.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天真活泼、清纯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小溪的无比喜爱之情。(意对即可)
5.写秭归的香溪,贵阳的花溪,云南的玉溪,是为了衬托小兴安岭原始大森林中的溪水是真纯、灵动、古朴、执着。(意对即可)
6.因为这三个句子和前文的秭归的香溪,贵阳的花溪,云南的玉溪是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不能打乱顺序。
快乐小阅读。变色青蛙在小溪边和池塘里,青蛙常常躲在草丛里,或蹲在荷叶上。绿色的草和荷叶,加上绿色的蛙,色泽和谐(xié)一致。
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颜色的蛙。水稻田里活动的蛙,往往带灰褐(hè)色,岩崖(yá)涧(jiàn)的蛙,是棕绿色的,这都是同环境的颜色相一致的。
北美洲出产的一种牛蛙,栖息在江河和池塘,很贪(tān)吃,体形很大,最大的重达一公斤,爱动不爱静。鸣叫的时候,发出哞(mōu)、哞……的吼(hǒu)声,仿佛牛叫一样。
牛蛙变色本领很强。环境变化了,体色就跟着变化。有时是花绿色的,有时是翠绿色的,有时是灰褐色的,总是与周围的水草、泥土的颜色相适应。
青蛙变色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捕捉猎物。
青蛙躲在草丛里,瞪着眼察看周围的动静。当昆虫飞过,它就跳起来,一口把昆虫吞吃掉了。如果昆虫离得很近,只要伸出了舌尖,黏液就把昆虫粘住了。一有敌害到来,青蛙就扑通跳进水中溜了。
青蛙怎么会变色呢?青蛙的皮肤细胞里含有色素粒。色素粒集中在细胞的一个点上,色泽就变浅;当它扩散时,体色就变深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仿佛——( )
适应——( )
2.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画出来。
3.青蛙变色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蛙怎么会变色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好像 适合
2.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颜色的蛙。
3.青蛙变色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捕捉猎物。
4.“略”。
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他早已不耐烦海洋这无休无止的晃动了,悄悄地问:
“可以休息了吧,可以休息了吧?”
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
“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他的无穷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他不断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无数圆溜溜的小水珠就跳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飞向纯洁的蓝天。
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
“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
1、本文段节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原名是___________,湖北__________人。
2、本文段为了突出海洋____________的精神,采用了正反衬托的写法。其中写____________用了正面衬托的写法;写_____________用了反面衬托的写法。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本文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等表达方式,其中运用得最多的是____________。
4、本文段的第一自然段中写海洋“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
①这样写矛盾不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凭借你掌握的有关海洋的知识,请说说海洋的“性格” 是怎样的?
答:①这样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海洋的“性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海洋“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的歌声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我得到了如下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小溪流的歌》;严文井;严文锦;武昌(武汉)
2、执着(或永不停息向前);太阳和月亮;沉船
3、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描写
4、①不矛盾
②温柔而宽厚的,又是暴躁而凶残的。当没有风暴时,她是人类的朋友;当风暴来临之时,她又成为残害人类的敌人。
5、我要像大海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为人类多做好事,尽量少做或不做坏事。或:要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广交朋友,广结良缘。
我是一条流淌在崎岖山间的小溪。我满身洒着细碎的光亮,怀着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流呀,顺着山绕过石,不停地流。我有时被乱石阻塞,有时被泥沙搅浑,但我浑浑噩噩,不知宇宙的真谛为何,不知生命的价值何在。我绕过碎石,又淙淙地向前流去。还不时仰望夜空,欢乐地听起夜莺的歌唱。多么美丽的春天啊,我流淌在山间小路上,路边盛开艳丽的鲜花,岩石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笑魇迎人,的挨着她们轻轻流过。她们对我说:“小溪,你就这样快活轻松地流下去吧,这就是你的幸福,你的归宿。”我点点头,得意地顺流而下。
一天,突然天昏地暝,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我猛地不能动了,我看不见天,看不见地,看不见桃红柳绿。我虚飘飘不知自己是否还存在。我死了,地又渐渐苏醒。我缩在一声硬壳里动弹不得,溪水被阻隔,我渐渐枯竭、干涸……能等待死亡么?我虚弱地问自己。突然石缝间闪烁着几束阳光。“啊,太阳!”我大喊着:“我真喜欢你,你是万物之母,你是光明的源泉。”如今你又出现了,我听见发自宇宙,也好像发自我自身深处的声音:“挣扎、奋斗、拼搏、超越,你才能找回自我!”我沉默了,我想着那欢乐的玫瑰色的日子,但那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永恒的、永悟的真理是什么?我叹息、我思索、我寻觅……
阳光又出现了,而且愈来愈灿烂。我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开始挣扎,开始奋斗。几经拼搏,几经寻觅,我的溪水渐渐多了,渐渐活而有力了。猛一挣扎,我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经此挫折,我反而比过去粗犷了,宽阔了。我跳跃在岩石、树隙间,有意地寻觅起同伴·······原来道道山梁间都有那么多或比我大,或比我小的溪流,它们都和我一样向前不停地奔泻。大自然使我们越靠越近,越聚越近,越聚越宽。终于我们汇聚成大江,最后我和我的同伴们一齐涌向无边的大海。
在大海里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因为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
1、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词义。
(1)浑浑噩噩_______________
(2)真谛_________________
(3)昙花一现_______________
(4)笑靥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不是近义词的一项。( )
A、美丽 艳丽
B、轻松 轻盈
C、真理 真谛
D、细碎 击碎
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 )
A、浑浑噩噩
B、天昏地暗
C、山崩地裂
D、桃红柳绿
4、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 )
A、岩石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笑靥迎人。
B、一天,突然天错地暝,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
C、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
D、还不时仰望夜空,欢乐地听起夜莺的歌唱。
5、选出修辞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开始挣扎,开始奋斗
B、几经拼搏,几经寻觅
C、有时被乱石阻塞,有时被泥沙搅浑
D、我叹息、我思索、我寻觅。
6、试说说文中的“太阳”指的是什么?
7、本文的体裁是()
A、寓言
B、童话
C、散文
D、神话
《小溪》参考答案:
1、(1)形容无知识糊里糊涂
(2)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3)事物一旦出现很快地消失
(4)笑脸
2、D
3、A
4、C
5、D
6、指的是生活的真理
7、B
小溪远在闽西北的泰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上青溪。在地图上找到这细细的一抹绿痕时,不知为什么,只是一眼,心里已然与它订下了约期。
抵达泰宁的那天晚上,下着雨,旅枕上落满了动听的声音,分不清是溪声还是雨声。我们下榻的金湖宾馆面临杉溪,上青溪就是它的一条支流。想到翌日的漂流,恍惚间似乎听见了上青溪轻轻的呼唤。
漂流,便是隔着一面薄薄的竹筏和溪水结伴同行。竹筏是用数根碗口粗的毛竹绑就的。造筏用的毛竹,是一例削去青皮的裸竹,据说这样做既可以减轻竹筏自身的重量,还可以防裂。毛竹两端则用炭火烤弯,形成高昂的船头和微翘的船尾。一面竹筏可乘坐三位游人,由一名艄公以竹篙掌控方向和速度。竹筏刚放下水,浪花便簇拥而来,看来它们已是老朋友了。一路上,不论穿岩过滩,溪水只是轻轻地咬啮着竹筏,好像有说不完的亲热话。
不像武夷的九曲溪,更不似桂林的漓江,上青溪*没有太多的风景。其实,对于漂流而言,过多的风景,也许是一种精神负担,免不了让人牵肠挂肚的,而漂流追求的则是一种无羁绊的自由自在。作为城市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在极其狭窄的时间和空间里讨生活,心灵之累,如坠重铅。而在上青溪漂流,感受最强烈的也许就是这一点:一坐上竹筏,就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了狭窄和窘迫的感觉。那当是一种心灵的放生。
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垦伐,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仍然保存着原始风貌的土地。十五里的水程,没有村庄,没有寺庙会引诱你作短暂的驻足,自然,也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诸如崖画、岩葬,更遑论历代文人的题刻。就连艄公扬起水淋淋的竹篙向游客讲述的种种神话传说也是新编的。这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其实,上青溪完全用不着这些。那碧莹莹的一湍激流,那叠若累卵的巨大岩石,那林林总总的花草树木,分明是一个有别于人寰的另一个世界。你闯进了别人的世界,还要用俗不可耐的种种比拟去附会,去演绎人间世相,岂不可笑!你只要端坐竹筏,让流水执导,用心去感受那一种清幽,那一份闲适。用不着解说,也无须想象。人生太累了。什么时候能够这样,既不用费力,也不用劳神,只是默默地漂流,在漂流中悠然忘机,品尝自由奔放的快感。那才是人生最丰美的享受。
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界。人只是其间的一个匆匆过客,就像身边这条轻轻叫唤着的欢快流水。或许它们自己也不知道将流向何方,只是随形就势,时而跌宕,时而宛转,时而飞泻千丈,时而百结回肠,率性由情,无牵无挂。与这样一条小溪结伴同行,心情自然格外轻松自在。
不过,这仅仅是相对于人世而言。其实尘寰之外,万物一样有高下之分、强弱之别。在上青溪,占统治地位的是岩石。*巨壁亘天,我们只能和身下的溪水一起,小心翼翼地、委委曲曲地从强大的岩石让出的一道缝隙间屏声息气,慑然前行。有时,霸石横道,溪水不得不三回五折,才觅得一条出路,从夹岸森然的峭崖间通过。乾隆年间重修的《泰宁县志》上,关于上青溪有这样一段文字,读后不禁让人掩卷动容:奇岩跋扈,天为山欺,水求石放。只有身历其境,才能体会到这十二个字的绝妙。一求一放,写尽了天地万物生存的况味。而无生命的山水世界,也由于一份人生世情的关注,忽然就生动起来。
岸边的草木何尝不是这样。在这片原始的次森林里,肥沃之土自然全是大树的地盘,于是小树们只能挤占在贫瘠的溪滩,与涨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你会看到,在刚刚消退的洪水留下的一道赫然在目的水线上下,是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水线下,一片破败狼藉,到处是枯枝败叶残根;水线上,一棵棵小树东倒西歪,惊恐万状,崩坍的溪岸,露出它们紧紧缠绕着的根须。生死只在瞬间,躲过了这场劫难,只能说是一次侥幸。严酷的环境,使得生存的意义变得那样实在,而生命本身则显得格外美丽。在几乎不见一星土的峭崖上,还魂草觅到了自己的归宿之地。那焦黄焦黄等待着一场雨水让它返青的一片,似乎在诉说着与命运抗争的艰难。至于在树梢上悬挂的青藤呢,别看它们悠哉游哉的样子,那可是一些费尽心机的经营者。当一棵棵幼树刚刚破土而出,它们便要窥测方向,把握机会,然后以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冒险的投入。这以后的等待也许漫漫无期,也许,经营的对象半途夭折......终于,它们的攀缘有了结果,但悬在半空中的感觉一样让人心旌摇摇。
泛筏而下,从岩石和草木的世界中悄然而过,仿佛经受了一场洗心涤肺的沐浴。这里是大自然原始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人为的因素。万物都在悄悄演示着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谛揭示得那样深刻。
春浓似酒,筏行如风,一个半小时的漂流让人从此记住了上青溪,闽西北的这条野趣盎然的小溪。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削去青皮( ) ②羁绊( ) ③演绎( ) ④赫然( )
2.阅读文章第4、5大段,你认为,在上青溪漂流与之前的在九曲溪和漓江漂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4分)
3.文章引述了《泰宁县志》的句子奇岩跋扈,天为山欺,水求石放后,感慨说写尽了天地万物生存的状态。作者此刻所见的"万物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结合第6段内容回答)他为什么认为求、放二字将这种状态写尽了?(4分)
4.文章第7段中,作者说:无生命的山水世界,也由于一份人生世情的关注,忽然生动起来。这句话不禁让我们联想起某种文化现象:一处山水,因溶入了文人墨客的人生情怀,而成为被后人所铭记、景仰、甚至虔诚礼拜的精神殿堂。试在我们初中教材的文章中举出一例,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3分)
5.文章第8段,作者说:严酷的环境,而生命本身则显得格外美丽。作者在后文借助了对哪些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种美丽?作者所极力表现的美丽的内涵是什么?(4分)
6.文章第9段中的这里是大自然原始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人为的因素一句照应了前文的哪句话?通读全文后,请写出作者在上青溪漂流的过程中,对生命的真谛有了哪些深刻的感悟?(4分)
7.文章中有很多句子语气温婉且情感丰富。如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只是一眼,心里已然与它订下了约期、恍惚间似乎听见了上青溪轻轻的呼唤。这些句子在修辞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用这样的语句描绘自己与小溪的关系,意在表现什么?(4分)
答案:
1.①xiāo ②jī ③ yì ④hè
2.九曲江、漓江*有很多的风景可供游人欣赏,也有很多的人文痕迹、神话传说,但是对漂流而言,过多的风景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上青溪却没有太多风景,野性十足,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在其间漂流可享受到无羁绊的、清幽闲适的、自由奔放的快感。
3.(1)在伟大的自然界面前,万事万物都显得非常渺小,一切生命的努力都是要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2)求放二字将水和石拟人化,求字写出了在奇岩面前水卑微的状态,放字则充分表现了石的霸道和无以抗拒。这样写可以鲜明表现天地万物在自然伟力面前的微渺,因而作者说此二字将这种状态写尽了。
4.示例:《岳阳楼记》
岳阳楼本是洞庭湖畔的一处观景楼,却因范仲淹笔下的气象万千的巴陵盛状和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享誉华夏。因而,此处风景便拥有了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段历史,无生命的山水也便生动起来。
5.(1)作者借助了还魂草、青藤两种景物来表现美丽。
(2)美丽的内涵是:在恶劣的环境面前,生命固然是脆弱和渺小的,但生命本身依然要
抓住一切机会使生命得以延续发展下去。
6.(1)十五里的水程,没有村庄,没有寺庙会引诱你作短暂的驻足,自然,也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诸如崖画、岩葬,更遑论历代文人的题刻。
(2)惟有抛开心灵之累,心灵才能真正得以放生;享受自由奔放的生命快感才是人生最美的享受;万事万物在自然的伟力面前都是脆弱渺小的;生命固然渺小,但他们为生存而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美丽的。
7.拟人。写出了作者与小溪之间的心有灵犀和心领神会,意在突出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感情。
小溪流的歌
严文井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
于是,由小溪流长成的一条小河,欢声地歌唱着,不分早晚地向前奔流。他精神旺盛,精力饱满,向着两边广阔的原野欢呼。他翻腾起水底沉甸甸的泥沙,卷起漂浮的枯树枝,激烈地打着回旋。他兴致勃勃地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向前航行。什么也阻止不住他的前进。前面有石滩阻碍他,他就大声吼叫着冲过去。小河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有一只孤独的乌鸦懒懒地跟着他飞行了一阵。乌鸦看见小河总是这样活跃,这样匆忙,觉得很奇怪,就忍不住问:
喂,小河!这么忙,到哪儿去呀?”
小河回答:
“到前面去呀。”
乌鸦往下飞,贴近了他,恐吓他说:
“嘿,别高兴!还是考虑考虑吧,前面没有好玩意。”
小河没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他笑了一笑:
“为什么?才不听你的咧!就不能停留!”
乌鸦生了气,一下说不出话来,就只叫:
“呀!呀!呀!”
小河很快就把乌鸦丢在后面,又不住地往前奔流。前面出现了水闸,等着他去推动发电机。小河高高兴兴地做了一切他该做的工作。再前面又出现了城市。
小河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就这样先先后后又有些旁的小河同他汇集在一起,小河就长大了。
……
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他早已不耐烦海洋这无休无止的晃动了,悄悄地问:
“可以休息了吧,可以休息了吧?”
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
“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
他的无穷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他不断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无数圆溜溜的小水珠就跳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飞向纯洁的蓝天。
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
“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
小溪流的歌就是这样无尽无止,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1、小溪流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有哪些思想性格是贯穿始终、没有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乌鸦”与“沉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河和大江都曾流过城市,请设想一下:他们会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热爱生活、不断进取、不怕困难、永不停步、勇往直前。(意对即可)
2、与小溪流形成对比,突出小溪流的不知疲倦、不断进取、坚定执著的精神。(意对即可)
3、这句话写出了大海丰富多样的性格特征,“复杂”指他的博大精深、包容一切,“单纯”指他的一望无际的蓝色给人们的心灵一种宁静、纯洁的感受;因为他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浪静,所以说他“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意对即可)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例:可以为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净化环境,丰富人们的生活,令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5、与开头照应, 突出中心,强调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懈追求的执著精神。(意对即可)
相关热词搜索: 答案 秋思 阅读 《秋思》阅读答案【10篇】 《秋思》阅读答案1 《秋思》阅读答案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