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请听录音,注意听准字音,以及句子的语气语调。(大家还有不会读的生词了吗?不过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一下“鲜”应读为xin)
听了一遍后我们初步了解到在本文中作者是借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的,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这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评价:这一遍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是没读出韵味来)
三、指导朗读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时间到,大家读懂了没有?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试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预备读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关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目标:
1、 理解、学习莲花“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做莲花一样正直的人!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
2、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比如:《咏莲》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赏莲>>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3、学生朗读以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
师:同学们*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投影课题:爱莲说)
二、解题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多媒体.播放图文并茂诗朗诵,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四、翻译课文
(一)查阅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爱菊(2)。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亭亭(8)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9)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0)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1);莲,花之君子(12者也。
噫(13)!菊之爱(14),陶后鲜有闻(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6)众矣!
(二)、指导翻译
(1)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 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3)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4)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5)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6)亭亭:耸立的样子。
(7)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8)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0)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1)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2)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3)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三)、[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却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清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五、分析课文,品味语言,领悟课文
1、师: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我们把课文读好了,也翻译了课文,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3、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4、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
5、这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6、教师小结: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六、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七、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八、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莲花 花之君子
二00九年 四月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梦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 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PPT上展示的上是什么花呀?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莲花,赞美过莲花,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
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莲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创设质疑情境,导入课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
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莲花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莲”
通过课前看莲花生长录像,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特质,加深学生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这样的带入方式,有利于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出淤泥染不染”蓄足了势。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逐句翻译,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向学生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篇课文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教师点化: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实现从语言到情感。通过上述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即可以鉴赏语言美,又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索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
六、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在此过程中,再次感受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进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悟,引导学生大胆说出个人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个人总结能力。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师生共同总结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选取莲花的属性来比喻君子的品质,凝聚着一片诚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九、布置作业
1.悟一悟:欣赏歌曲《蓝莲花》,领悟其中的道理。
2.写一写:以“爱__说”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3.做一做:选择一株自己喜欢的花种植,观察和感受生命的成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
书习惯,又可以增强同学们对《爱莲说》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采用以上的板书设计,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而内容是高度的浓缩和提练。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图表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能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授课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梦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噫
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可爱者甚蕃:多
自李唐来:唐朝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濯清涟而不妖: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重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更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树立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花之隐逸者也:隐士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噫:唉
陶后鲜有闻:少同予者何人:我
宜乎众矣: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案牍(dú)铭(míng)
(2)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词:
1)鸿古:大,渊博今:鸿雁,书信
2)形古:形体,身体今:形状,例子
3)馨:古:美好。今:芳香。
4)丝竹:古:琴瑟,箫管之类弦乐器。今:丝绸、竹子。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这里作动词,译为“出名”,“著名”。
2)形容词作动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灵巧,灵验。这里作动词,译为“显灵”,“有灵验”。
3)形容词作使动动词: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身体。这里作使动动词,译为“使……劳累”。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扰乱。
文中重点字词。
1)陋室:简陋的屋子。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4)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灵,灵验,神奇。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7)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8)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10)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借代)
13)乱耳:使耳朵扰乱。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扰乱。
14)案牍: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是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
17)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位于河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以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大意。但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学生还有难度,需要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合作探究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体会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能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教学难点是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五、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进步。
2、学习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多读课文,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能自主疏通文意,对疑难问题可与同学探讨,或与教师交流请教。教师再采用指导,点拨的方式,对文章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只把获得答案的途径点拨引导出来,促进学生思考,从中悟出课文思想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有关莲花、菊花、牡丹的照片,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花?为什么?
师说导语:美丽的花儿惹人喜爱,陶渊明最爱菊,用菊花来表明自己喜欢归隐的志向。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毕生酷爱莲花。他爱的是莲的什么呢?我们一起从《爱莲说》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照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做到了简单、明确,及时。)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 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设计意图:对作者作简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
三、预习检测
多媒体出示:
1、《爱莲说》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字_____,______朝,______家。
2、《爱莲说》是一篇______,通常借______说明_____。
3、生字注音:
甚蕃()不蔓()不枝
亵()玩鲜()有闻
(设计思路: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文体知识、生字注音题,让学生自己完成,考察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从而完成生字,有关作者及文体知识的自主学习。)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出示《爱莲说》课文内容,学生齐读,然后思考:
1、请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在课文中用“——”划出来)
2、文中除了写莲花,还写到了什么花?是如何写的?
学生自主学习。从书上划出来。代表回答,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齐读课文,可以更好保持学生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五>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疏通文章的大意。班内交流翻译的成果,疑难句子师可以给予指导。最后多媒体出示课文翻译,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自读,尝试疏通文意,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六>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然后思考:
1、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莲花生长环境的句子。
2、哪些句子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莲花的风度?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答案,师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体会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七、听读课文,感悟主旨,了解写法
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图片一边小声跟读,最后完成有关主旨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在完成主旨填空题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莲花的品质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怀,并简单介绍托物言志的写法。)
八、课堂随笔,能力提升
多媒体先出示有关竹子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布置写作任务:请抓住“竹”这一植物的特点,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写一段(50到80字左右)话。
可让学生当堂展示自己写的作品,并大声朗读出来,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后反思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熟练地背诵及默写文章;
2、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总结莲花的特点;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4、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树立自身高洁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莲花形象描写,衬托的写法。
3、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 教学思路
猜谜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熟读课文,基础巩固—全文解读,描绘莲花—重点分析,能力培养—拓展延伸,知识归纳—布置作业,能力测试。
四、教学方法
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采用朗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手段
板书教学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1、设迷导入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师:同学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生:莲花。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看样子大家对莲花并不陌生,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描写莲花的诗句相当之多,比如说:《江南》江南可采莲……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方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等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爱莲说》。
(二)、了解本文的体裁和作者。
1、题解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些疑惑其实这个“说”是一种文体的象征。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用于描写、议论与抒情但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解释为: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作者简介
周敦颐,注意颐字的写法,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 熟读课文,掌握基础
(1)示范朗读
首先我想请同学们听一遍文章的配音示范朗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及句子停顿,把握文章节奏。(放录音)文中有些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蕃(fán)濯(zhuó)蔓(màn)亵( xiè)鲜( xiǎn)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停顿把握。
(2)指名朗读
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评:字的读音与停顿之处都没有问题,但是节奏感还不太到位,第二段在读描写莲花的句子时是充满喜爱之情的,节奏可适当的加快,(老师范读)最会一段的会半部分还应读出感叹之情来(老师范读)。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四) 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学习第一小节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甚:很,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李唐就是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成为李唐。作者先写陶渊明与世人的爱好目的就是要突出自己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句就在着重描写莲花,为了让大家对莲花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这里有一幅图,大家可以好好欣赏一下。(将莲花图贴在黑板上)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将图撕下来给同学们指出来)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染:沾染、污秽,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蔓、枝在这里都是动词,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植:立,亵玩:玩弄。
(2)好,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作者笔下的莲花是什么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这主要是从莲花的生长环境来写莲花,是说呀,它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师:那么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生答……总结到:在艰苦的环境都可以忍受突出了它的坚贞对不对,优裕也不失淳朴突出了它的质朴。好莲花坚贞、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豁达、,正直(就像竹子一样中通外直,很多诗人在诗词也多用竹子这一意象它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常借竹言志,托竹寓情。)“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是圣洁的象征。
(3)以上我们总结出了莲花的品质坚贞、质朴、豁达、正直、清纯、端庄,现在我们知道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了吧。可是作者的题目是“爱莲说”他也在着重写莲花,可是为什么又写了菊花与牡丹花呢?——衬托(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高洁的品质。
衬托手法显得含蓄委婉但是在突出对象方面则更加有力。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使用。
学习第二小节
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段。大家齐声朗读一遍。(齐读)然后简单评点。“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解释句子: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 花中的君子。)
抒情 “噫”:唉,叹词。(解释句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菊——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牡丹——富贵者(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莲——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寄托事物来表达志向)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以“…说”写一篇小文章。(200字左右)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爱菊隐逸者
(正衬)
予爱莲 君子
(反衬)
世人爱牡丹 富贵者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⑶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讨论明确:
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教师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
⑴背诵默写课文。
⑵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友: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的原因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教学设计10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习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六、小结。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文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
2、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准备:课件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词内容。
课件二:以荷花为背景的一组图片。
课件三:四个讨论题。
1、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作者把莲比做什么?
2、课文中作者还列出了哪两种花?分别比做什么?
3、陶渊明为何独爱菊?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作者的态度如何?
《爱莲说》 随堂练习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语言导入:我们曾经学过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哪位同学还记得吗?(一生背,再齐背,然后多媒体展示诗词内容)这首诗写的是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它着重描写了哪一种花?(生答:荷花)(多媒体展示以荷花为背景的一组图片)它也称芙蕖、莲花,在我国古代,就被人们所推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课题是《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分析题目,简介作者。
1、分析题目。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指出:鲜读第三声 xian。)
3、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四、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再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语言导入:我们已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了,这次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
4、男女生分组比赛读。(及时给予评价)
五、品位赏析,把握主题。(多媒体出示4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1、 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作者把莲比做什么?
(生口答,师进行小结) (板书:莲 君子(不同流合污、正直、声名远扬、庄重、令人敬重)(师指出:在这里,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像这种借赞花来赞人的写法,我们叫它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
2课文中作者还列出了哪两种花?分别比做什么?
(生答:菊和牡丹 分别比做隐逸者和富贵者)(板书:菊 隐逸者 牡丹 富贵者)(师指出:这里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3、陶渊明为何独爱菊?
(提示: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写莲就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作者的态度如何?
(提示历来人们都把牡丹当作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们追求富贵,追求名利。牡丹在文中是一个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作者对此是持否定的批判态度)
六、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品德高尚的君子形象,鄙弃了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七、随堂练习,进行巩固。
八、布置课外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写莲花的古诗句。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梦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噫
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可爱者甚蕃:多
自李唐来:唐朝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濯清涟而不妖: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重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更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树立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花之隐逸者也:隐士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噫:唉
陶后鲜有闻:少同予者何人:我
宜乎众矣: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
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
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精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教学目标
1、口诵心惟,在吟哦(é)唱诵中领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莲之韵、君子之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咏莲之韵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参考注释,多读几遍。
朗读要求:先自读;然后选取喜欢的句子,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或齐读;最后小组展示。
朗读技巧:文言文,非慢读不能体会其意蕴。
怎么才能放慢速度呢?
一是适当重读:示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世人甚爱牡丹;
二是恰当停顿:
1、主谓之间稍加停顿,示例: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
2、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示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是适当延长字音:像感叹词、语气词示例:噫,同予人者何人;宜乎众矣。还有叠音词,本身就有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我们更要读出意味。示例:亭亭净植。
强调:句子的停顿是有要求的,声断气不断,唯有如此,才能读出文言美感。
二、品莲之美
(1)请划出描写莲的句子
出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创意表达:借助语气词,以这样的句式写下对莲的喜爱之情;也可以发挥想象,画出你心目中莲美好的形象。
我唯独喜爱你啊,莲,你生长在污泥中,却如天使般圣洁。
我唯独喜爱你啊,莲,你亭亭玉立,清新淡雅,洁净赤诚,你是夏日里的一抹清凉,是暗夜里的一缕芬芳,红尘中仅一眼,便再不能忘。
……
(3)思考:结合注释,品读这七个短句,并说说从哪几个角度写莲的?
三、悟莲之魂
(1)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莲体现了君子的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
予之意不在莲,在乎君子者也,君子之美,得之心而寓之莲也。
这种写法叫做:
(2)本文既是爱莲说,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呢?作者对菊和牡丹是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请阅读七下主题丛书(四)192页《病梅馆记》、课本《陋室铭》、两首诗歌《石灰吟》、每个小组任选一篇讨论交流: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想表达什么意思?
《病梅馆记》写作背景: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病牛》李纲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六、感念人生
我们也借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你喜欢哪一种花?说说理由。
例如:我喜欢梅花,它凌寒而开。(坚贞高洁,傲骨迎风,挺霜而立)
(岁寒三友松竹梅)
我喜欢兰花,空谷幽兰。(吐气如兰,高洁典雅,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位于河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以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大意。但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学生还有难度,需要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合作探究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体会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能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教学难点是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五、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进步。
2、学习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多读课文,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能自主疏通文意,对疑难问题可与同学探讨,或与教师交流请教。教师再采用指导,点拨的方式,对文章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只把获得答案的途径点拨引导出来,促进学生思考,从中悟出课文思想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有关莲花、菊花、牡丹的照片,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花?为什么?
师说导语:美丽的花儿惹人喜爱,陶渊明最爱菊,用菊花来表明自己喜欢归隐的志向。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毕生酷爱莲花。他爱的是莲的什么呢?我们一起从《爱莲说》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照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做到了简单、明确,及时。)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 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设计意图:对作者作简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
三、预习检测
多媒体出示:
1、《爱莲说》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字_____,______朝,______家。
2、《爱莲说》是一篇______,通常借______说明_____。
3、生字注音:
甚蕃()不蔓()不枝
亵()玩鲜()有闻
(设计思路: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文体知识、生字注音题,让学生自己完成,考察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从而完成生字,有关作者及文体知识的自主学习。)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出示《爱莲说》课文内容,学生齐读,然后思考:
1、请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在课文中用“——”划出来)
2、文中除了写莲花,还写到了什么花?是如何写的?
学生自主学习。从书上划出来。代表回答,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齐读课文,可以更好保持学生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五>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疏通文章的大意。班内交流翻译的成果,疑难句子师可以给予指导。最后多媒体出示课文翻译,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自读,尝试疏通文意,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六>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然后思考:
1、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莲花生长环境的句子。
2、哪些句子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莲花的风度?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答案,师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体会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七、听读课文,感悟主旨,了解写法
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图片一边小声跟读,最后完成有关主旨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在完成主旨填空题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莲花的品质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怀,并简单介绍托物言志的写法。)
八、课堂随笔,能力提升
多媒体先出示有关竹子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布置写作任务:请抓住“竹”这一植物的特点,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写一段(50到80字左右)话。
可让学生当堂展示自己写的作品,并大声朗读出来,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后反思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课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了解“说”的特点;
⑵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莲,⑵菊,⑶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教后心得】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问题的设计上,关注体现梯度;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和教材的注解理解课文大意,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还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 ②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③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衬托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预习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及作者简介。
2、搜集有关荷花的知识(如:名字、习性、诗句等)。
3、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读出节奏、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出示PPT
师: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脸白无暇,洁净又大方, 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生:荷花)
师:播放有关于荷花的图片(直观性、可感性以及美的享受)
师:大家还知道莲花的其它名字吗?(生:荷花、君子花……)
师:其实它还叫菡萏、芙蓉,是名称最多的花,也是一
种姿态优美、品行高洁的花, 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笔下,《诗经》 里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那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诗句呢?
(学生回答后)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学生猜谜语
学生说荷花名字、说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谜语和说诗句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预习展示,整体感知。
1、分析题目,简介“说” 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生展示后)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3、诵读课文。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如下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3)生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听读
学生朗读展示
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形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分组自学,质疑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句意,翻译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检查自读情况。
1)通假字
“蕃”通“繁”,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③、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4、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
5、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
小组合作,互相提问、讨论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师生互动交流
朗读课文 通过让学生在分组中学会团结协作,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生生问答,生师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特长,面向全体。
四、合作探究
教师PPT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1. 题目是“爱莲说”,那么,在你看来,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这几次都是从什么方面介绍的?
2.作者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3. 本文是写“爱莲”,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4. 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学生听讲批注相关知识 通过学生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回答让学生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五、小结梳理,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
2、小结: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随堂练笔: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1、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2、在领悟作者精神的同时,把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1、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2、 让学生在学习中 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学以致用。
3、 让学生动笔加深 理解。
六、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相关知识链接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爱莲说》的“说”是一种,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课文的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熟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蕃()濯()涟()亵()噫()鲜()
3、解释划线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
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7)花之隐逸者也()8)花之君子者也()
9)陶后鲜有闻()10)宜乎众矣()
4、初译课文,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质疑问难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在整体感悟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之后,我们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2、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当堂训练
1、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7、仿写句子。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______________。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菊——陶渊明——隐逸者(孤傲避世)→(鲜)正衬
牡丹——世人——富贵者(庸俗逐利)→(众)反衬
莲——予——君子者(清高坚守)→(独)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10篇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位于河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以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大意。但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学生还有难度,需要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合作探究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体会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能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教学难点是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五、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进步。
2、学习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多读课文,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能自主疏通文意,对疑难问题可与同学探讨,或与教师交流请教。教师再采用指导,点拨的方式,对文章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只把获得答案的途径点拨引导出来,促进学生思考,从中悟出课文思想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有关莲花、菊花、牡丹的照片,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花?为什么?
师说导语:美丽的花儿惹人喜爱,陶渊明最爱菊,用菊花来表明自己喜欢归隐的志向。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毕生酷爱莲花。他爱的是莲的什么呢?我们一起从《爱莲说》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照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做到了简单、明确,及时。)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 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设计意图:对作者作简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
三、预习检测
多媒体出示:
1、《爱莲说》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字_____,______朝,______家。
2、《爱莲说》是一篇______,通常借______说明_____。
3、生字注音:
甚蕃()不蔓()不枝
亵()玩鲜()有闻
(设计思路: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文体知识、生字注音题,让学生自己完成,考察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从而完成生字,有关作者及文体知识的自主学习。)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出示《爱莲说》课文内容,学生齐读,然后思考:
1、请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在课文中用“——”划出来)
2、文中除了写莲花,还写到了什么花?是如何写的?
学生自主学习。从书上划出来。代表回答,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齐读课文,可以更好保持学生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五>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疏通文章的大意。班内交流翻译的成果,疑难句子师可以给予指导。最后多媒体出示课文翻译,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自读,尝试疏通文意,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六>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然后思考:
1、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莲花生长环境的句子。
2、哪些句子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莲花的风度?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答案,师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体会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七、听读课文,感悟主旨,了解写法
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图片一边小声跟读,最后完成有关主旨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在完成主旨填空题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莲花的品质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怀,并简单介绍托物言志的写法。)
八、课堂随笔,能力提升
多媒体先出示有关竹子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布置写作任务:请抓住“竹”这一植物的特点,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写一段(50到80字左右)话。
可让学生当堂展示自己写的作品,并大声朗读出来,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托物言志
菊————隐逸者
莲————君子者
牡丹————富贵者
(设计意图:此板书根据直观性原则,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八、课后反思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习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六、小结。
根据课文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九个环节: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学习字词、示范朗读、朗读指导、课文学习、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创设法。在播放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朗诵片后,可采用如下的导入方法教师荷者莲也。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的爱物,既爱它的风姿绰约的外表,更爱它高洁傲岸的节操。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写莲诵莲的作品,其中不乏堪称精品之作,但写得最好的,当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学习目标:
1、把握词句,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了解类比衬托手法(难点),理解、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
3、领悟文章所表现的作者志趣和情操(重点)。
4、了解骈句知识。
三、教材处理与教学基本思路:
1、充分自学,掌握词句,疏通文意。课初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阅读指导、课文补注。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意。
2、“三分研讨,七分读”,以读代讲,反复体悟。
课初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听课文示范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思路,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节奏分明韵律和谐文句凝练的精美语言,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感情。课中精读,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深刻体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末复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欣赏精美语言,增强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最后达到背诵的程度。
3、抓住“爱”字,揭示主旨:
全文共八句,“爱”字出现了七次,“爱”是全文的主线,以爱串起全篇。那么,爱的原因是什么?莲具备哪些优秀品质值得爱?作者用莲象征什么呢?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操守和感情?引导学生弄清这一点,文章的主旨就出来了。
4、给学生留出思维、质疑的时间:
课初留出充分自学的时间,课堂提问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课末留出学生质疑的时间,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个别问题,尤其是鼓励学生针对作者的观点或者对课文的传统认识发表新的看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维独创性。
5、迁移训练,拓展提高:
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可在课堂剩余时间布置作业,安排小作文,题目:《XX赞》,目的是学习此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口诵心惟,在吟哦(é)唱诵中领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莲之韵、君子之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咏莲之韵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参考注释,多读几遍。
朗读要求:先自读;然后选取喜欢的句子,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或齐读;最后小组展示。
朗读技巧:文言文,非慢读不能体会其意蕴。
怎么才能放慢速度呢?
一是适当重读:示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世人甚爱牡丹;
二是恰当停顿:
1、主谓之间稍加停顿,示例: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
2、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示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是适当延长字音:像感叹词、语气词示例:噫,同予人者何人;宜乎众矣。还有叠音词,本身就有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我们更要读出意味。示例:亭亭净植。
强调:句子的停顿是有要求的,声断气不断,唯有如此,才能读出文言美感。
二、品莲之美
(1)请划出描写莲的句子
出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创意表达:借助语气词,以这样的句式写下对莲的喜爱之情;也可以发挥想象,画出你心目中莲美好的形象。
我唯独喜爱你啊,莲,你生长在污泥中,却如天使般圣洁。
我唯独喜爱你啊,莲,你亭亭玉立,清新淡雅,洁净赤诚,你是夏日里的一抹清凉,是暗夜里的一缕芬芳,红尘中仅一眼,便再不能忘。
……
(3)思考:结合注释,品读这七个短句,并说说从哪几个角度写莲的?
三、悟莲之魂
(1)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莲体现了君子的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
予之意不在莲,在乎君子者也,君子之美,得之心而寓之莲也。
这种写法叫做:
(2)本文既是爱莲说,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呢?作者对菊和牡丹是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请阅读七下主题丛书(四)192页《病梅馆记》、课本《陋室铭》、两首诗歌《石灰吟》、每个小组任选一篇讨论交流: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想表达什么意思?
《病梅馆记》写作背景: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病牛》李纲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六、感念人生
我们也借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你喜欢哪一种花?说说理由。
例如:我喜欢梅花,它凌寒而开。(坚贞高洁,傲骨迎风,挺霜而立)
(岁寒三友松竹梅)
我喜欢兰花,空谷幽兰。(吐气如兰,高洁典雅,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
【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
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课时】
一课时。
【程序】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导入〗
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⑴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⑶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设想: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介绍“说”的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五、组织活动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 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4、师:不蔓不枝,蔓是一种植物,特点是自己长不高,但如果附近有攀附物,他会爬得很高,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么?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 ,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7、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亵玩一词的含义。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特点?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仪态端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 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 苏 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唐 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宋 苏 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唐 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唐 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唐 郑 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 李 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有关诗句。
六、布置作业
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课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 了解说的特点;
⑵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 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 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 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 莲,⑵ 菊,⑶ 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2、理解借物喻人3、了解对比烘托4、背诵本篇文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
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入:
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错分布,出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说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技巧(5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对追名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了解写法。
2、反复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准备
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然界的花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分外美丽,下面就请大欣赏几种花。
(展示几种花的图片,配以音乐)(先以不同方式逐幅展示,然后总到一幅画面)
2、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花海中的一束,你能说出这些花的名称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3、对花的好恶,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趣、志向,今天我们就选取莲花来深入探讨一下(展示下段文字)
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莲生植物:它有袅娜可爱的茎叶,有娇嫩雅致的花朵,有沁人心脾的清香;它的果实(莲子)和根(藕)都是食物中的佳品。从遥远的古代,莲在我国各地就被广泛种植,给祖国大地增添了清丽柔和的色调。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也出现在许多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教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咏莲作品中的典范。(出示课题:爱莲说)以莲花作背景
二、导学
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听录音,划出朗读节奏(逐段展示课文,速度与录音配套,以莲花为背景)
3、学生自读(屏幕显示已划分节奏的课文)把握语气和节奏。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5、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展示疑难词句)
独:唯独、只自:从盛:很、非常
予:我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显得更加清芬
谓:认为鲜:xian,很少
6、置疑,学生互相解答
7、学生齐读
三、问题探究
(展示探究的问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2、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3、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
四、朗读背诵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段(出示朗读提示)
2、学生体会第二段的朗读方法
3、学生自己背一背
4、全班试背(屏幕逐句展示课文,并配放音乐)
5、点学生背诵,比一比,看谁背得熟。
五、拓展延伸
1、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播放古筝曲《出水莲》)
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等
六、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做一个君子。其实,关于莲花的知识还有很多,如莲花的历史、品种;莲叶的防水技能,与莲有关的诗词、歌曲、谜语,著名的赏荷胜地,莲与佛教的关系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莲文化,课后我们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再找个时间进行交流。
教学后记: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与莲有关的诗词,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爱莲说》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 (cai 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 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 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 (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 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 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 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8.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 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 贵:尊贵 D.*居与萧艾不殊 殊:相同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清风过之
B.濯清涟而不妖 雪霜凌厉而见杀
C.花之隐逸者也 来岁不改其性也
D.同予者何人 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参考答案:
8.A
9.D
10.A
11.(6分)(1)(3分)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观:观赏,1分;亵玩:玩弄,1分;句意1分。)
(2)(3分)(兰花)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芳香。(为:因为,1分;芳:发出芳香,1分;句意1分。)
(一)(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C.濯清涟而不妖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3.两篇短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9.(1) (博学的人)
(2) (隐居避世。文中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2分)
10.C(2分)
11.(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分)
12.(正面)赞美莲的形象(2分)
13.【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
②亭亭净植( )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多②树立或立
2.D
3.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4.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
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8、下面句中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B、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C、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D、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11、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12、(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答案:
6、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7、B(2分)
8、B(2分)
9、(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10、B(2分)
11、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12、洁身自好 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一)(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C.濯清涟而不妖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3.两篇短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9.(1) (博学的人)
(2) (隐居避世。文中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2分)
10.C (2分)
11.(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分)
12.(正面)赞美莲的形象(2分)
13.【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4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__________
(2)亭亭净植 植__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
(4)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蔽林而窥之
C、无丝竹之乱耳
D、何陋之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名文。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D、莲花所体现的君主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说出 (2)树立 (3)少 (4)香气,指品德高尚
2、C
3、A
4、(1)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过了。
(2)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过但并不显得妖媚。
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
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8、下面句中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B、 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C、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D、 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11、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12、(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答案:
6、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7、B(2分)
8、B(2分)
9、(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10、B(2分)
11、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12、洁身自好 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
小题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3:、简要回答问题。(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高尚的语句是哪句?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提示:注意个别字词的解释。益,越发;植,立;亵玩,玩弄。
小题3:(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衬托莲之高洁。
小题4: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环境雅雅,主人品德高尚。可从陋室环境、交往人事等方面分析。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 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鸿儒( ) 6.白丁( )
7.无丝竹之乱耳( )( ) 8.调素琴(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阅金经( )
三. 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 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 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 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近( )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3.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
②亭亭净植( )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多②树立或立
2.D
3.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4.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爱莲说》教案设计5篇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 fán ) 颐( yí ) 濯(zhúo) 淤(yū )涟(lián)
蔓( màn) 亵( xiè) 噫( yī ) 鲜(xiǎn)有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3、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 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 茂叔敬莲花高洁
(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 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五、课堂检测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xxxx。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
是xxxx。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xxxx。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xxx。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习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六、小结。
教学设想: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重点难点:
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1、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及注音:
蕃:fan多
濯:zhuo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玩弄
鲜:xian少
2、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
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近墨面己黑“濯清涟而不妖”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现了它朴质的品格与上句对映,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
“中通外直”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
“不蔓不枝”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之物。
“香远益清”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播。
“亭亭净植”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直不阿。
“可远观不可亵玩”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
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写其它两种花?
明确:菊开放于秋于不与其它的花同放,表现了它不与世同污的隐逸品格,用来正衬莲花的高洁品质;牡丹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正好相反,用它来反衬莲。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尚品格。
提问: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
明确:请看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五、小结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六、堂上作业
七、课外作业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3篇
【课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 了解说的特点;
⑵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 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 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 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 莲,⑵ 菊,⑶ 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朗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3篇
设计说明:
最近的几课着重于翻译。先把文段抄写在黑板,学生在下面书写。然后学生自读,了解文意,在不懂处质疑,师生交流,老师讲解。下面的设计渗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具体步骤两个班都有差别。
比如在八班就先分析了莲所代表的品质,然后我问:如果只能选择一句话、一个词,你如 何形容君子呢?这当然困难。这时候再看末段,在与隐士的比较中,便可发现君子的特质。而在七班,则是翻译到末段时,才问起作者对君子的阐释。
导入:
清雅的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污浊的环境呢?
正课:
甚蕃、
独爱、
盛爱、
独爱、
1、什么叫“甚蕃”?什么叫“独爱”?什么叫“盛爱”?
重点解释“盛爱”:种它、养它、戴它、送它、绣它、画它、写它、颂它……无穷无尽,没完没了。
2、在“独爱”与“盛爱”之中,看出作者的态度。
在那么多的花中,陶渊明偏偏只爱菊花,在那么多的花中,人们却一窝蜂地选择了牡丹,两相对比,你能看出作者的态度吗?
3、在“独爱”与“独爱”之间,看出作者的另类。
但是,即使在陶渊明的“独爱”面前,作者还要再言“独爱”,可见?(有差别的“独”。更“独”)
留下一问:作者之“独”,“独”在何处?
4、在“三爱”之中,看出世界的两极,看出作者的中庸。
A、结合末段,了解花和爱花之人的关系,了解花的隐喻。
(花是不一样的花,喜欢花的人即是不一样的人;君子,可姑且理解为品德高尚的人)
菊——隐逸者——不问世事
牡丹——富贵者——趋炎附势
莲——君子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B、以此而论,读出最后三句的真意:
陶后鲜有闻——真的隐士尚存?
同予者何人——真的君子何在!
宜乎众矣——世风日下的沉重哀叹……
(读出语气)
C、结合首段,读出隐士与君子之别。
“说”这种文体,往往就一事、一物或某种社会现象而抒发自己的感想看法。
表面上,作者在谈自己的“莲之爱”,而事实上,世风日下的背景下,我们又多么需要君子!理想,总是因现实而生的。(所以本文的内容有三:真正的君子、自己的选择、选择的因由)
那么,作者想借“菊之爱”表达什么?爱菊的隐士和爱莲的君子又有什么差别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因“出淤泥而不染”使用频率极高,可从这句说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比较略)
我之解读:
无论环境如何困厄、黑暗,都能坚守自己的内心,保持自己灵魂的高贵。对于*的执着追求,才是“出淤泥而不染”。这不是外在的华贵和张扬,而是内在的从容与坚强,是朴素洁净的美,所以作者说“濯清涟而不妖”;但这种内在的气质,是完全可以通过外在的言行去表露的,我们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往往就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反映。我们的`个性思想,我们的精神气质,我们的人格追求,我们的正直纯粹、真诚坦白、表里如一,可以因我们在世间的行为而传播得很远。所以,作者说“香远益清”。对于这样的人,别人爱慕、欣赏、尊重,却往往保持一段距离,因为觉得志不同、道不合、不相配,所以作者才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所以真正的君子,也就不大可能会和什么什么人合为一群,不大可能会和什么什么人入为一伙。这便自我消解了许多无奈、许多困扰,许多诱惑。这就少了许多无谓的消耗。此之谓“亭亭净植”。“净植”是与“为伍”相对的,“净植”是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相应相合的。
不与他人缠绕,不与自己纠结,原来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重要保证。
结论:
比较中,我们才能发现君子的真意和要诀:“出淤泥而不染”。
对“君子”,我们可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做不到这点的,就不堪称为“君子”。
5、在两篇短文内容主旨的比较中,我们无路可退。
和《陋室铭》比较,这篇就不再是单纯的人格追求,因为人格追求离不开现实的人生目标;做普通的世人、做孤绝的隐士、做独立的君子,这是作者给出的选项,却也是我们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选择。而且诡异的是,选择的结果永远相同:“世人”最多(占据了绝大部分),“隐士(包括那些愤世嫉俗者)”次之,最后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选择了“君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结论: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或者说,我们的选择和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两回事。
要想成为“君子”,所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念头、一种决心,更重要的是:行动,行动,行动……智慧。
有的时候,你要抗争,
有的时候,你要低调,
有的时候,你要迂回,
有的时候,你要放弃,
有的时候,你要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这统统都是智慧。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朗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
答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爱莲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10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1 《爱莲说》教学设计思路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