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演说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文档下载 >

2023年度《欢乐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完整)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欢乐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欢乐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完整)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反复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学生看完第二遍录像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录像很精彩,不过,老师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这录像中没有人们讲的话。你们猜猜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巧妙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激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泼水的意义的理解。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2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 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薄弱,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学生个别读等形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3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4

  本课描写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感受人们欢乐的气氛和心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人们是如何泼水的`,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在教学时,我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描写泼水节的准备,从“早早地”“早已”看出人们期待已久的心情,又从“撒,滴”看出人们的精心准备。在学习时,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动词,说说人们的心情。

  第二层次是泼水时的情景,这里有两个长句,比较难读。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两句长句中的关键动词“拿,灌,端,泼”,先读好这些动词。其次做做这个动作,边做边读,学生们不仅乐读,而且能读好。最后设计了一个比赛读的环节,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第三层次是描写清水的寓意,我以泼水节由来导入,让学生明白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幸福多。让学生说一说“你要把祝福送给谁?”,进行说话训练。

  从整体看,教学步骤清晰,条理明确,效果较好。学生也能专心听讲,积极回答。就是在最后的写字教学时,时间较少,没有讲具体,也没能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5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文章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6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断是重点段落。

  在教学中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满意。

  一、交给方法,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创造民主、*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台,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句话感受到人民泼水很快乐的。把它找出多读几遍。随后交流句子,说说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欢乐。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从第三句: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体会到欢乐。我就跟着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该句内容,让大家一起读读。然后请学生想一想,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人们的欢乐?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词,感情朗读。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是跟着学生在学。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上注意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如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读读做做,学生兴趣十足,感悟到文章用词的精当,感受泼水的快乐。当学生对泼水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画面基础后,我饶有兴趣地问:假如我们就在泼水地现场,你会把水泼向哪些人?祝福他们什么?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祝福的语言让人感动。

  三、训练语言,丰富积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在学生熟读表示人们泼水动作的句子,感受到泼水的热闹场面和人们的欢乐后,出示插图,看看还有哪些不同方式的泼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出示文本句式“你______往我_____;我____向你______。”把话说具体,说形象,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在了解清水的象征意后,引导学生用句式“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向,祝福。”引导说话。但是这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指导不够细致,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的方法还需进一步锤炼

  。以后要多学习,勤思考。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7

  这节课总算讲过了,感觉还不错。备课的过程是快乐的。课余时间,我几乎是在电脑备课室度过的,只要搜集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就马上保存,只是想让自己了解得更多,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同时,这个过程有艰辛,也有不少的惊喜,当我一次次查阅到一些精美的图片、疯狂的泼水节视频,看到了自己不曾了解的“美”的东西,我也是“欢乐的”。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以读悟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泼水节、西双版纳了解很少,在课文开始,我通过“热情好客的傣朋友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没参加过泼水节,今天特

  意为我们补过一个。想参加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让老师带你们到西双版纳吧!”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到”西双版纳,紧接着出示一组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中,进入了文本。

  2、体验中感悟。

  通过让学生亲自“滴”香水,“撒”花瓣,“拿”起瓢“灌”,“端”其盆“泼”来体会这些动词。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 “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 “我撒在老师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祖国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全世界的小朋友身上,我祝愿您们??”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3、在体验中朗读。

  在体验了激动、欢乐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这样的朗读是情真意切的,不再是装腔作势。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1、而对于极个别性格内向不敢表现的孩子,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如何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2、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了。

  3、我的语文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8

  3月24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风情,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读书——激*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欢乐的心情。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你喜欢过节吗?”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语句,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泼水节的影像资料,再请学生说说从中知道的内容,将课文内容与影像资料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接着我又请学生在文中寻找重点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课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结束部分,因为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时我将这个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我则为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节;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本班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字词上的训练,把课文读通读透。

  3、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4、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5、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经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的严格要求,时时鞭策,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将以踏踏实实的教学来回报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9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文章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一看课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傣族人民过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如果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福,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一、 凭借影像,感悟欢乐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在敲象脚鼓呀。”“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

  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二、 感情朗读,体验欢乐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插图体会理解,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

  三、 感受画面,交流欢乐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情感不能仅停留在泼水情节表面的快乐,随着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情感也应步步递增,同时怎样理解“吉祥如意”这个学生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词语意思。我据插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题:身上都被淋湿了,怎么还这么高兴啊?

  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

  生:因为他们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一起去泼水吧,你打算把这幸福送给谁呀?

  生:我祝奶奶身体健康。

  生:我祝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祝爸爸妈妈*安幸福。

  生:我祝老师永远快乐。

  生:我祝同学学习进步。

  ……

  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们美好的愿望。 送出这么多祝福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老师听出来了,别人快乐是你最大的快乐。多好的孩子!

  ……

  这样,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反复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学生看完第二遍录像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录像很精彩,不过,老师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这录像中没有人们讲的话。你们猜猜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巧妙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激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泼水的意义的理解。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2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 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薄弱,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学生个别读等形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3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4

  (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参与,如:说说你是怎么准备的,为什么活动还没开始你就早早地来了,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处理泼水的那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尽情地泼一泼,并设计了几个谈话环节,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语言。你想把水泼向谁,为他送上怎样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入情入境,让学生借助表演,借助谈话读好文字,读出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喜悦,感受人们的那份热情。但目的明确,实际效果总与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么能不高兴呢!”我提醒学生这是一句感叹句,可学生始终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示范读后,还是没有到位。我想学生并没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样,情绪并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与我的情绪也有关系,我并没有热情饱涨地参与进去,言语还不够有煽动性。

  (二)在教学中我以视频出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泼水的热闹场面,同时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但这里指导不够细致。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段资料,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如:“大家互相追赶,你用水枪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头上浇……”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借助课文的表达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

  上完课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学想了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还不够细致,上得不够到位。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5

  3月24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风情,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读书——激*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欢乐的心情。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你喜欢过节吗?”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语句,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泼水节的影像资料,再请学生说说从中知道的内容,将课文内容与影像资料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接着我又请学生在文中寻找重点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课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结束部分,因为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时我将这个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我则为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节;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本班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字词上的训练,把课文读通读透。

  3、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4、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5、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经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的严格要求,时时鞭策,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将以踏踏实实的教学来回报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6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文章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7

  近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一课,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后感。

  一、找课文“题眼”,练审题能力

  语文姓“语”名“言”,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课堂就是教师与孩子们语言互动、心灵沟通的过程。每学习一篇课文,老师的第一个环节大多数从课题入手,咬文嚼字,理解语言,领会题意。我在第一课时开课时,首先板书课题“欢乐的泼水节”,引导学生分别抓住“欢乐的”“泼水节”品读课题,通过语音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强调“泼水节”与强调“泼水节”的情感变化,反复吟咏,达到理解。

  课题《欢乐的泼水节》中“欢乐”是课文的眼睛,如何让学生挖掘出这个词?老师指着课题说:“这个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回答:“这是个欢乐的泼水节。”老师说:“文章抓住‘欢乐’一词来写,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去感受泼水节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吧。”像这样抓住文章的“题眼”,让学生初感课文的办法,培养了学生重视文章的题目,养成重视审题的习惯。

  二、抓住重点词,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摩、品析,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急切心情,让学生通过声音把这种急切的感情传递出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这些词,理解了人们盼望过节的心情。抓住“追赶、灌、泼、湿淋淋、笑开了花”等词,感受人们泼水时的狂欢,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被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所感染,这样,教学做到了“披文入情”,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着朗读,真正领悟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词、品句、品读的方法很多。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置换比较、删除添加、字理析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品读时,我按照《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设计了学生自由读、齐读、个人读、教师引读、默读等方式,运用画面、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悟,使“以读代讲”得到落实。

  三、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辅助,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环境

  教材中配的插图精美别致,构思精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课文中的主要情境,非常利于学生在直观中领会语言表达的意境,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物表情、动作,问:“图中人物在做什么?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图上画的内容?”学生很快找到与图相配的文字,图与文珠联璧合,文字符号描绘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欢乐的”泼水节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孩子在图文的引导下走进文本。在初感泼水节的“欢乐”后,如何把课文中傣族人民欢渡泼水节时的‘欢乐’传递给学生,完成“他人欢乐”与“自我欢乐”的价值重合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重现欢乐的泼水节,把课文中用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欢乐变成真正触手可及的欢乐,而非仅仅是‘纸上谈兵’的遥不可及的感受,除充分运用文中插图外,我还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声像、图文等大量信息,将无声的图画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变静为动,将复杂的过程以生动逼真的教学信息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了他们读、背的兴趣。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活动毕,老师问:“同学们,你们都被水泼得湿淋淋的了,为什么脸上还笑眯眯的?”“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致此,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还沉浸在课上的气氛中,久久不愿离开多媒体教室,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丝丝遗憾萦绕在心头。

  一、囿于课堂时间,学生的训练有蜻蜓点水之嫌。严格按照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扣准每一分钟进行训练,为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指导学生读书“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头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的有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时,学生还没有读出焦急心切的语气,我就赶紧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生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二、只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注意因材施教。教学中,老师对积极表现,能“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给予了充分的“爱”,无论是读书、说话、提问等,几乎成了个别突出的孩子专场表演。而对一部分性格内向不敢表现的孩子,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我想,所谓的“差生”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对他们 “照顾不周”久而久之就产生的吧。如何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8

  这节课总算讲过了,感觉还不错。备课的过程是快乐的。课余时间,我几乎是在电脑备课室度过的,只要搜集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就马上保存,只是想让自己了解得更多,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同时,这个过程有艰辛,也有不少的惊喜,当我一次次查阅到一些精美的图片、疯狂的泼水节视频,看到了自己不曾了解的“美”的东西,我也是“欢乐的”。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以读悟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泼水节、西双版纳了解很少,在课文开始,我通过“热情好客的傣朋友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没参加过泼水节,今天特

  意为我们补过一个。想参加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让老师带你们到西双版纳吧!”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到”西双版纳,紧接着出示一组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中,进入了文本。

  2、体验中感悟。

  通过让学生亲自“滴”香水,“撒”花瓣,“拿”起瓢“灌”,“端”其盆“泼”来体会这些动词。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 “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 “我撒在老师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祖国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全世界的小朋友身上,我祝愿您们??”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3、在体验中朗读。

  在体验了激动、欢乐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这样的朗读是情真意切的,不再是装腔作势。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1、而对于极个别性格内向不敢表现的孩子,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如何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2、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了。

  3、我的语文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9

  二年级的课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开展,必须放够时间,放足精力进行教学。把阅读和识字写字结合起来,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之一,但绝不意味着削弱识字写字教学,特别是低年级更是如此。不过反过来,也不能因为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而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个度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好好把握,我也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认记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采用了理解课文和识字写字两条线并行走的教学方法。也觉得这是很好的方法。但在试教学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生字的学习容易将文章的情感主线肢解了、切割了,让人感觉是两张皮,不自然;另一方面,识字方法可以多,而且应该多,但如果与理解课文“整合”得不好,也不行。通过教研,我们尝试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并且重视写字指导的教学方法。

  如:开课认读生词时采用集中识字法学习“泼、互、幸”三个生字,“吉、祥”两个字采取“随文识字”法。此外,还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化,针对低年级孩子思维的特点,采用自主识字法(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辨析比(如:“幸”与“辛”的比较);字理识字法(如“互”的教学);编顺口溜法(如:“泼”的教学)等多种方法,尽量让识字与孩子的生活,与学过的知识,与有趣的口诀结合起来,提高了识字效率。从几次试教来看,其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最后,是扎扎实实的写字时间。重视写字环节,更是我们在这一次教学研究的追求。力求专门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在写字指导上继续复习巩固学生已掌握的读贴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坚持写字五步法,即“看——描——写——查——改”,这样的写字指导落实到课文教学中,凸显了我们的教研主题。更可喜的是,我们组的老师在教研中加强了上常规课就重视写字指导在课文阅读中落实的意识,我们的课堂变化就说明这一点。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为了能让学生有层次地清晰而扎实地把握课文,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整体感知。除解决字词的问题以外,我还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了泼水节的相关知识,并播放了一段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对泼水节有了一个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品读做好铺垫。第二课时就是精读课文,具体感知泼水节的欢乐了。

  为了能让学生从这节课的学习中得到尽可能丰富的知识,我在备课时做了很多的准备。首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感受泼水节的快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针对本篇课文介绍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内容,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比较满意:

  第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为泼水节做准备这一处时,为了能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傣族人民想参加泼水节的那种急切的心情,我让孩子们自己做一回“傣族人民”,我当记者来采访他们:“请问小朋友,你们提着桶端着盆这是要干什么去呀?”孩子们热情地回答:“我们这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呢!”我的问题接着跟进:“原来你们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呀,那你们现在一定非常高兴喽?能跟我们说说你们现在的感受吗?”在学生说完以后继续跟进:“你们这么激动,一定很早就做好准备了吧?”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了傣族人民参加泼水节时的心情,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清晰,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扎实地学习课文内容。

  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心就放在第二自然段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简要带过,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帮学生理清思路,首先这一段写了人们为泼水活动所做的准备,其间通过“早早”和“早已”两个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心情,并通过“滴香水”、“撒花瓣”等体会人们所做的精心准备;然后写了泼水的盛大场面,抓住“互相追赶”、“拿瓢灌”、“端盆泼”等了解泼水时的情景;最后这一段介绍了清水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牢记“吉祥如意”这四个关键字。整篇课文学完以后,学生基本上都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且高效。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表演法让学生掌握“提”、“端”、“滴”“撒”等动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在体会泼水的盛大场面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感受人们泼水时的欢乐时,观察书中的插图理解“笑开了花”;再结合清水的象征意义给孩子讲泼水节来历的小故事……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使这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孩子在新鲜与愉悦的感受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

  第四,立足文本,灵活拓展。

  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朗读和背诵是基本要求,而我也把这一点贯彻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每学一段,都让学生充分进行练读和背诵。因此,下课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课文有感情地背下来。除了教学书上的课文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这一处时,我说:“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福她——;清水泼在小伙儿身上,祝福他——;清水还可以泼在谁身上,祝福他什么呢?”这一设置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延伸的双重效果。

  第五,过渡语言恰到好处,简洁优美。

  如:复习词语后小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透过文字去分享傣族人民的欢乐吧!”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入:“走进迷人的西双版纳,看!高高的佛塔,圣洁美丽;宁静的村寨,世外桃源;美丽的孔雀在浓绿的椰树下悠闲的散步;悠悠的澜沧江水碧波连连。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请小朋友们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时引入:“在热切的期盼中,最为热闹的泼水活动就要开始了!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人们为泼水活动做了哪些准备?”讲到人们为泼水活动做准备时:“是啊,泼水节这天人们无比激动,早早做好了准备。还没开始泼水呢,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到处洋溢着——(欢乐)!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欢乐,这份激动吧!”播放泼水的场面要展示图片时:“泼水节中最快乐的就是泼水活动了,想看一看泼水的场面吗?”感受了泼水的盛大场面后小结:“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这真是一个——(欢乐的泼水节)!”揭示了清水的象征意义以后:“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此时此刻,大街上弥漫着香气,萦绕着祝福,这真是一个——”引入第三自然段时:“泼水活动结束了,泼水节的欢乐还在继续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最后总结全文:“这样一个欢乐的泼水节,令我们流连忘返。下面,就让我们伴着欢快的音乐,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吧!”这些过渡语使整个课堂显得干净利落,脉络清晰,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这节课也并不是一堂完美的课。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如背景音乐的时间太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听觉疲劳;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让个别学生说出答案;泼水节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但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 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薄弱,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学生个别读等形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2

  本课描写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感受人们欢乐的气氛和心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人们是如何泼水的`,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在教学时,我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描写泼水节的准备,从“早早地”“早已”看出人们期待已久的心情,又从“撒,滴”看出人们的精心准备。在学习时,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动词,说说人们的心情。

  第二层次是泼水时的情景,这里有两个长句,比较难读。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两句长句中的关键动词“拿,灌,端,泼”,先读好这些动词。其次做做这个动作,边做边读,学生们不仅乐读,而且能读好。最后设计了一个比赛读的环节,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第三层次是描写清水的寓意,我以泼水节由来导入,让学生明白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幸福多。让学生说一说“你要把祝福送给谁?”,进行说话训练。

  从整体看,教学步骤清晰,条理明确,效果较好。学生也能专心听讲,积极回答。就是在最后的写字教学时,时间较少,没有讲具体,也没能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3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文章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4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断是重点段落。

  在教学中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满意。

  一、交给方法,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创造民主、*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台,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句话感受到人民泼水很快乐的。把它找出多读几遍。随后交流句子,说说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欢乐。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从第三句: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体会到欢乐。我就跟着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该句内容,让大家一起读读。然后请学生想一想,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人们的欢乐?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词,感情朗读。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是跟着学生在学。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上注意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如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读读做做,学生兴趣十足,感悟到文章用词的精当,感受泼水的快乐。当学生对泼水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画面基础后,我饶有兴趣地问:假如我们就在泼水地现场,你会把水泼向哪些人?祝福他们什么?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祝福的语言让人感动。

  三、训练语言,丰富积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在学生熟读表示人们泼水动作的句子,感受到泼水的热闹场面和人们的欢乐后,出示插图,看看还有哪些不同方式的泼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出示文本句式“你______往我_____;我____向你______。”把话说具体,说形象,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在了解清水的象征意后,引导学生用句式“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向,祝福。”引导说话。但是这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指导不够细致,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的方法还需进一步锤炼

  。以后要多学习,勤思考。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5

  这节课总算讲过了,感觉还不错。备课的过程是快乐的。课余时间,我几乎是在电脑备课室度过的,只要搜集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就马上保存,只是想让自己了解得更多,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同时,这个过程有艰辛,也有不少的惊喜,当我一次次查阅到一些精美的图片、疯狂的泼水节视频,看到了自己不曾了解的“美”的东西,我也是“欢乐的”。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以读悟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泼水节、西双版纳了解很少,在课文开始,我通过“热情好客的傣朋友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没参加过泼水节,今天特

  意为我们补过一个。想参加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让老师带你们到西双版纳吧!”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到”西双版纳,紧接着出示一组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中,进入了文本。

  2、体验中感悟。

  通过让学生亲自“滴”香水,“撒”花瓣,“拿”起瓢“灌”,“端”其盆“泼”来体会这些动词。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 “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 “我撒在老师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祖国身上,我祝愿您??” “我撒在全世界的小朋友身上,我祝愿您们??”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3、在体验中朗读。

  在体验了激动、欢乐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这样的朗读是情真意切的,不再是装腔作势。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自己“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1、而对于极个别性格内向不敢表现的孩子,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如何让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2、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了。

  3、我的语文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6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 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薄弱,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学生个别读等形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7

  3月24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风情,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读书——激*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欢乐的心情。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你喜欢过节吗?”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语句,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泼水节的影像资料,再请学生说说从中知道的内容,将课文内容与影像资料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接着我又请学生在文中寻找重点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课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结束部分,因为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时我将这个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我则为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节;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本班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字词上的训练,把课文读通读透。

  3、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4、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5、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经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的严格要求,时时鞭策,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将以踏踏实实的教学来回报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8

  二年级的课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开展,必须放够时间,放足精力进行教学。把阅读和识字写字结合起来,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之一,但绝不意味着削弱识字写字教学,特别是低年级更是如此。不过反过来,也不能因为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而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个度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好好把握,我也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认记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采用了理解课文和识字写字两条线并行走的教学方法。也觉得这是很好的方法。但在试教学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生字的学习容易将文章的情感主线肢解了、切割了,让人感觉是两张皮,不自然;另一方面,识字方法可以多,而且应该多,但如果与理解课文“整合”得不好,也不行。通过教研,我们尝试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并且重视写字指导的教学方法。

  如:开课认读生词时采用集中识字法学习“泼、互、幸”三个生字,“吉、祥”两个字采取“随文识字”法。此外,还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化,针对低年级孩子思维的特点,采用自主识字法(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辨析比(如:“幸”与“辛”的比较);字理识字法(如“互”的教学);编顺口溜法(如:“泼”的教学)等多种方法,尽量让识字与孩子的生活,与学过的知识,与有趣的口诀结合起来,提高了识字效率。从几次试教来看,其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最后,是扎扎实实的写字时间。重视写字环节,更是我们在这一次教学研究的追求。力求专门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在写字指导上继续复习巩固学生已掌握的读贴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坚持写字五步法,即“看——描——写——查——改”,这样的写字指导落实到课文教学中,凸显了我们的教研主题。更可喜的是,我们组的老师在教研中加强了上常规课就重视写字指导在课文阅读中落实的意识,我们的课堂变化就说明这一点。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描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闹情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出浓浓的欢庆节日的热闹气氛。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节的急切,欢度节日的喜悦是本课的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读为主,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节日的欢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参与,如:说说你是怎么准备的,为什么活动还没开始你就早早地来了,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处理泼水的那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尽情地泼一泼,并设计了几个谈话环节,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语言。你想把水泼向谁,为他送上怎样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入情入境,让学生借助表演,借助谈话读好文字,读出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喜悦,感受人们的那份热情。但目的明确,实际效果总与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么能不高兴呢!”我提醒学生这是一句感叹句,可学生始终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示范读后,还是没有到位。我想学生并没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样,情绪并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与我的情绪也有关系,我并没有热情饱涨地参与进去,言语还不够有煽动性。

  (二)在教学中我以视频出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泼水的热闹场面,同时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但这里指导不够细致。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段资料,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如:“大家互相追赶,你用水枪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头上浇……”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借助课文的表达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

  上完课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学想了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还不够细致,上得不够到位。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一看课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傣族人民过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如果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福,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一、 凭借影像,感悟欢乐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在敲象脚鼓呀。”“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

  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二、 感情朗读,体验欢乐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插图体会理解,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

  三、 感受画面,交流欢乐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情感不能仅停留在泼水情节表面的快乐,随着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情感也应步步递增,同时怎样理解“吉祥如意”这个学生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词语意思。我据插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题:身上都被淋湿了,怎么还这么高兴啊?

  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

  生:因为他们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一起去泼水吧,你打算把这幸福送给谁呀?

  生:我祝奶奶身体健康。

  生:我祝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祝爸爸妈妈*安幸福。

  生:我祝老师永远快乐。

  生:我祝同学学习进步。

  ……

  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们美好的愿望。 送出这么多祝福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老师听出来了,别人快乐是你最大的快乐。多好的孩子!

  ……

  这样,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语文课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语文课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泼水节是离大部分孩子的生活比较远的一个节日,所以如何才能让学生亲近文本,带入到泼水节那欢乐的场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那种高兴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这也是我纠结很久的地方。今天上完课后就感觉到,备课时的设想和上课时的效果出了差别,细细思考,这原因究竟在哪?

  师父帮我备的这课在设想上充分立足儿童的立场,从儿童角度出发,希望我能和孩子更加亲近,化教学于无痕。今天我满怀期待地向这个目标努力,但却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想,通过师父和李老师细致耐心地分析指导,我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让优美的过渡引学生入境

  西双版纳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能歌善舞的傣族人民也是那么美,泼出的水中还有花瓣,更是美不胜收,这么美的课文,我的过渡语是不是也那么优美呢?回顾我这节课的过渡语都没有达到这个要求,环节的过渡显得生硬,也使得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一句精致的过渡语往往会十分出彩,不仅能承上启下,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陈主任说的一个词让我豁然开朗——“穿针引线”。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除了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有利于充分调动孩子积极性学习情感的情感场,引导学生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和实践中去,还需要我在其中穿针引线,巧妙地引导,不能学生答不到或是体会不到就一个一个地问下去,而没有给予孩子引导和启发,这样他们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又怎么会亲近呢?

  二、抓住主线,条理要清晰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需要重点理解的段落,虽然前半部分写得是泼水活动前大家的准备,后半部分是描写的泼水活动的场景,但是我忽略了这都是泼水节那天的活动,是一个整体,如果用“泼水节是怎么过的”一个问题来总领,思路就会清晰许多,然后再去体会人们的精心准备和泼水时热闹欢乐的景象就更加自然。所以在设计教学时需要遵循儿童的思维规律,抓住对理解课文有作用的关键词,抓住了就理解透,以理解促读。

  在后面的试教中我会注意吸取经验教训,工作以来的每一次磨课都让我有许多收获,这样的磨课也让我快速成长。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10篇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2个字,其中“凤凰”要求会认、会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借助插图阅读课文,了解1961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和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4、观察插图,分清主次,注意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1961年*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和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1)由于课文所述内容年代较远,学生又对*了解不够,影响对课文所表达的"*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的感受。

  (2)限于生活阅历,学生对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泼水节了解甚少,须作简要介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扣题设问——直奔主要内容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问题导入:

  (1)难忘的泼水节指的是哪一年的泼水节?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难忘的?(两个问题涉及全篇,引导学生直奔课文主要内容。)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听出节奏、轻重、停顿和速度,进入意境。

  4、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5、学生就字、词质疑(如凤凰花、泼水节、象脚鼓、龙船、祝福等。)

  6、教学第3自然段——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

  课文第3自然段运用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欢乐、热烈的场面。教学时用“找一找,议一议,读一读”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和其他词语的表现力。注意带点的字、词。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来了!’”

  7、议一议,读一读。

  8、以问促读。

  (1)“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了什么?(“赶来”说明人们急切地想看到敬爱的*;“四面八方”说明各地、各方面的人都来了。)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2)地上撒满了花瓣,江面是一条条龙船,天空中是一串串花炮,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撒满”说明花瓣很多。“撒满的凤凰花瓣像鲜红的地毯”表达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贵宾的情感。“一条条”、“一串串”说明龙船、花炮很多,是一个十分壮观、特别喜庆的场面。“欢呼”说明人们很兴奋、很激动。)

  (3)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欢迎**的到来!请同学们齐读第3自然段。看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教学从第3自然段切入,并抓表现动作的词语理解整个句段,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烘托气氛,学生很快入境入情,为后面的进一步理解感悟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第4自然段——借助插图感受人物和情景

  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所有人物栩栩如生,似乎洋溢欢声笑语。借助插图,既便于讲述知识,更能帮助学生感受热烈的气氛,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1、图文对照阅读。

  师:看,*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投影放大课文插图,引导观察图画。)谁来看图说说“今天”*的打扮。(他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

  哦,*今天穿着傣族服装,和傣族人民打扮得一个样,显得多么亲切呀!谁再看图,说说*脸上的表情。(笑容满面、和蔼可亲……)

  师:*为能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而感到高兴呢!课文里用笑容满面来表现*高兴的心情,请你也笑容满面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你能用“笑容满面”说一句话吗?(学生练说)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第一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有“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本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图画表现的情景,因此应指导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加深感受。)

  三、教学第五自然段——训练朗读

  1、指名学生分别读本自然段中的三句话,并说一说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2、教学多音字“盛”。

  教师引读第2、3句,引导学生体会泼水的热烈场面。

  3、默读第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泼水的句子。

  4、结合第2句进行说话训练,体会*的亲民之心、爱民之情。

  抓住描写*泼水的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1)*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2)*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3)*把水泼到小孩子身上,祝愿他们——

  (4)练习句式,用“一边……一边……”“一手……一手……”说话。

  5、练读第3句。告诉学生,傣族人民祝愿*健康长寿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应读慢一些。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以句式练习的形式说*在泼水时对人们的祝福,以及傣族人民对*的祝福,然后进行表演。这一训练不但激发想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泼水节的热闹场面,体会到*与傣族人民早已融为一体,民族团结的美好情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引导思考,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是个怎样的人,这位伟大的国家领导是多么*易近人,深受人民爱戴啊!又一次再现了*能入乡随俗,与傣族人民相互祝福,心连心的动人场景。)

  四、教学第6~8自然段——升华感情

  1、*和傣族人民是“那么开心”。他们为什么这样开心呢?

  2、正因为这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一起度过的,过得又“那么开心”,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次泼水节是“幸福”的,“令人难忘”的。

  3、这最后的3个自然段,作者用了几个感叹号?(4个。)这几个感叹号表达了什么情感?(紧扣“开心”“幸福”“难忘”体会。)

  4、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5、完整地朗读一遍课文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运用生词造句。

  3、引导学生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2.板书“泼水节”,解题。

  师: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脚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沾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4.补齐课题---“难忘的泼水节”,齐读课题。

  今天,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它到底特殊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给他纠正)

  3.再读思考: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带有生字的下面做记号。

  4.检查初读情况。

  5.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重点理解: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告诉了我们?

  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二)学习课文3自然段。

  1.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的?画出有关语句。

  (1)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的心情。

  展示象脚鼓图片。

  (2)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这句中有一个比喻,生动形象。

  (3)句子3:人们欢呼着:“*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的激动心情。

  2.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烈的场面读出来吗?

  (三)看图,细读第四自然段。

  1.师:看,*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课本插图)谁来说说“今天”*穿的什么样的衣服。*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

  2.画出描写*衣着和表情的词句并反复读一读。

  (四)读、议第五自然段。

  (1)男生读描写*泼水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

  (2)男生扮演*,女生扮演傣族人民,一边泼水一边祝愿,想想怎么说呢?

  启发想象:

  *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

  *把水泼到年轻人身上,祝愿——

  *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

  (五)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总结全文。

  正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一起度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令人难忘的”,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3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二、教学重点:识字

  三、教学难点:体会感悟*与人民心连心

  四、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查询泼水节资料,了解*生*,事迹。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时间:3月20日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二、观察插图、初读感知

  1、图上画的是什么情景?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内容?

  3、自读课文,思考感悟。

  三、识字教学

  1、抓“特务”。默读课文,圈出生字。

  2、消灭“特务”。借助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

  3、交流识字方法。(感悟:有学生发现可用形声字规律识字识记的,也有编故事识记的如“褂”字,孩子说成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出了一件神奇的衣服。)

  四、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1、看图发现,说说人物的表情、衣着,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2、课件出示语句段落,朗读体会。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衣着与表情的句子朗读体会。

  (2)*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3)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

  3、指导朗读(重点指导3、5、6、7、8自然段)

  (反思: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所以我让学生进行分组、个别、比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反复地朗读课文,力图通过朗读来感受*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我指导孩子朗读本文的语调定为稍高些,因为本文的感情基调始终是热情洋溢、幸福快乐的,也加上一些运气和吐音的知识,让孩子不光是语调提高,加上自己的情绪激动,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反思:问这个问题是预测孩子可能会想知道什么是凤凰花,想了解凤凰花的有关知识。果然,上课时就有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我就给孩子们欣赏了凤凰花的图片,介绍了凤凰花的习性。)

  读了第二自然段,你又体会出了什么?

  二、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恩、凤、凰”)

  三、作业:

  1、积累词语和句子

  2、照样子写句子:

  *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者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民祝福。

  一手......一手......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4

  总教学目的:

  1、学会“历、度、敬、赶、驶、串、祝、贵、闭”9个字,会认“凤、凰、族、瓣、毯、载、康、寿、盛、碗”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和傣族人民是怎么过泼水节的,感悟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体会*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书写正确、规范。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了解*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第一课时:1、学习生字,会读、会写。

  2、学习课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1、复习生字

  2、学习课文3至8自然段。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和傣族人民是怎么过泼水节的,感悟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体会*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复习生字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深情的齐读课题

  2、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复习生字

  出示①泼水节、傣族、*、凤凰花、咖啡、衣襟、柏树(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出示:敲 、踩、 端、 蘸、 泼、洒(齐读)你发现了什么?

  ③敲 ( )踩( ) 端( )蘸( ) 泼( )洒( )

  4、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每到傣历6、7月份,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欢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家的习惯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示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水泼在身上越多表示对他人的祝福越真诚!)

  5、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录像)2、学生畅所欲言:“泼水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6、1961年4月,**来到西双版纳,正遇傣族一年一度的新年。那一年的泼水节,那是傣族儿女难以忘怀的日子,让我们跟着时光老人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来听听傣族儿女的心声吧!请同学们一起读!”

  7、出示;“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指导朗读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难忘的一天,去感受一回那幸福的时刻。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三自然段

  当傣族人民知道*要来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时,他们用哪些方式来迎接*的?

  1、自由说

  2、出示句子:(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2、为了欢迎*,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鲜红的地毯。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4、人们欢呼着:“*来了!”)

  3、指名读欢呼一句(*来了!)问:就你一个人在欢呼!(很多人)

  指导读:欢呼话语。评价?(高兴、激动)(全班起立尽情的欢呼一次)

  4、课文中还有哪个句子告诉我们人很多?①出示句子: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②四面八方:说明人们是从各个不同的地方。赶来:说明人们的心情很急切。)

  ③指导朗读

  5、在这个迎接的场面上,除了人多,还有什么多?(花多)、船多、花炮多

  ①出示句子:为了欢迎*,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鲜红的地毯。

  ②撒满:说明花瓣很多。撒满的凤凰花瓣像鲜红的地毯,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地上撒满的凤凰花瓣比做红地毯。)

  ③指导读,读出花的美和多

  6、出示句子: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①比较“一条、一条条”“一串、一串串”

  ②一条条、一串串连起来读

  ③一条条、一串串说明龙船、花炮很多,(结合生活实际说)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场面,是一个十分壮观,特别喜庆的场面。)

  7、小结:*的到来,使整个城市沸腾了起来,傣族人民用民族的最高礼节来迎接人民的*。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用凤凰花花瓣铺成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傣族人民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兴奋、多么的激动)

  8、齐读第3自然段。

  “让我们带着这份兴奋激动得心情,再一次深情的欢迎**的到来!请同学们齐读第3自然段。看谁的脸上最高兴!谁的欢呼最动听!”

  三、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出示课文第四段,过渡语:“*来了,*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自由读课文,指名来介绍介绍我们的**?”

  2、请生介绍*。

  3、评价过渡:“*的穿着、神态都说的很好!那看看这幅图,谁是**呀!”

  4、出示课文插图。*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上和傣族人民一样的衣服,和傣族人民在干什么?看着*的这身打扮,看着他满脸笑容的来到人群中,还和大家一起跳傣族舞。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他把自己当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傣家人。)

  5、是呀,能和*一起跳舞,傣族人民感到多幸福呀?带着这份幸福齐读第4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的第5自然段。

  1、过渡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开始泼水了!

  我们一起去看看,*和傣族人民是怎样泼水的?

  2、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泼水的句子。”

  3、指名读,找动词。“那这里面哪些词是描写*泼水时的动作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两句话用 标出来。”

  4、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同时做连个动作,你能仿着说吗?( )一手( ),一手( ),( )。

  5、 “*不光用行动来祝福傣族人民,他还有许多话儿祝福傣族人民呢?”

  老师扮演角色进行语言实践:①假如;现在我是一位参加泼水节的老奶奶了,你是*,你会怎么祝福我呢?②现在我是一位小伙子了,*你会怎么祝福我呢?③现在我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姑娘,你会怎么祝福我呢?

  *还会把水洒向谁呢?

  出示:*把水洒向__,*祝__。

  6、总结过度:是呀,此时此刻,傣族男女老少都收到了*的祝福!”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7、孩子们,那傣族人民又向*祝福什么?你能用上这个句式说吗/

  出示句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泼水,祝福他__。

  8、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祝福,一起来读读5、6两段。(男生读描写*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傣族人民的句子、第六段齐读)

  五、激qing升华 总结课文

  1、你现在就在参加泼水节,你会把水洒向谁?祝福他什么?写下来。

  交流;站起来,把你的祝福大声地告诉大家,大声读出来。

  2、得到别人的祝福那是多么令人感到快乐事,能和*一起过泼水节,听到*的祝福那更是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祝福的水、快乐的水,它祝愿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吉祥*安,快乐幸福!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幸福,带着我们的欢乐和傣族人民一起记住这个难忘的泼水节1961年的泼水节!” 齐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走进*,感悟*爱民之心,以及了解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意义。因为这些事迹离学生生活较远,出于这点,我在第一课时就借助图片、录像充分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景以及*的生*事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发展意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从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出发,利用赏读课文、欣赏泼水节感人场面、想象说话,情境对话等符合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者的知识与发展的空间,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所有的学习个体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读文悟“情”

  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 “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的可亲。打好了感情基调,在学到*为人们祝福那一段的时候“*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我突然角色一变,佝偻着腰背,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现在我是一位参加泼水节的老奶奶了,你是*,你会怎么祝福我呢?”学生们都被老师精彩的表演逗乐了,不久,一支支小手举起来了。只见一个小男孩边说边做动作:“我一手端着┄┄一手拿着┄┄,祝您身体健康,全家幸福。”后面的学生也迫不及待,有的说:“我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有的说:“我祝您健康长寿,万事如意。”我频频向孩子们点头致谢,接着她又摇身一变:“孩子们,现在我是一位小伙子了,你会怎么祝福我呢?”孩子们又笑了,有的说:“我祝你工作顺利,生活快乐。”一位小女生不好意思地说道:“我祝你找到一个好媳妇。”幽默的话语引得在场的老师、学生开怀大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老师又变了,很童趣地说道:“现在我是一位小姑娘了,你会怎么祝福我呢?”小手又纷纷举起来了,有的说:“我祝你学习进步,天天向上。”有的说:“我祝你天天开心快乐。”孩子们有道不尽的祝福,我及时引导:“是啊,无论男女老少都收到了*的祝福!”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对人民的爱,这次泼水节是多么令人难忘啊,从而紧扣了课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使学生明白了要学会为别人祝福,从而也感受到了*对人民深沉的爱。这就是说,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把知识、能力、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高效而快乐的学习。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各种渠道的感情激发,以“情感的熏陶”取代“乏味的讲解”,能使学生跨越时间的隔阂,了解*的伟大,对学生突破课文各个难点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都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课无完课,本人这次的教学课堂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虽然教学重难点得以落实,但文本的解读的切入点是否更应该合理一些,如不该把重心放在迎接的场面上,而是放在*的动作和神态语言中感悟更合理;在课堂中,老师该如何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

  [点评]

  一:关注学生发展意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吴老师从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出发,利用赏读课文、欣赏泼水节感人场面、想象说话,情境对话等符合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者的知识与发展的空间,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所有的学习个体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关注语感形成意识。

  (一)着力语言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优质的语文教学,总能扣住文本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语言知识,将语言的实践提升,自然无痕地落实在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生成语感。如吴老师在教学“欢呼”一句的教学,体现了对学生语感培养的"关注。学生对*的热爱也在无痕的引导中明白,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语言加以运用,得到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良好的语感自然就得以生成。

  (二)激活体验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二年级学生学习规范化的语言,体验是最好的方法。吴老师在“扮演角色进行语言实践”时,就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角色体验情境,将学生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才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三)注重朗读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帮助学生形成语感,理解课文内涵,最重要手段之一。这节课中吴老师也是十分注意学生的朗读,如:最后三句话的教学,体现了强烈的语文意识。课堂中。还有很多的个别读,集体读,表演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课堂上是书声琅琅。学生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掌握,读中体验,读中内化了文本。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二)通过看图,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一起欢度泼水节。)

  (6)人们围聚在*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表现了傣族人民的什么感情?

  (对*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板书:爱戴

  (7)我们敬爱的*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明了什么?

  (*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板书:心连心

  过渡:*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泼:念“p#”,不念“b#”。

  乐:在“欢乐”一词中念“l8”,另一个音念“yu8”,音乐。

  2、字形:

  乐:共5画,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写成两笔:竖、横。

  幸:要与熟字“辛”区分字形,不要混淆。“幸”字第二横最长,下面不要写成“羊”字。

  瓣:左中右结构,两边是“辛”字,第一个“辛”的竖要写成撇。中间是个西瓜的“瓜”。要与熟字“辨”区分异同。

  族:不要丢了右上边的“卧人”。

  驶:左边是个“马”,右边是历史的“史”字,不要写成“吏”。要与使用的“使”区别异同。

  祝福:这两个字都是示字旁,一个“点”,不要写成“衤”旁。

  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上下两个“火”,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毛”的最后一笔要写大些,把两个“火”都包在里面,要注意写均匀。

  3、解词:

  花炮:指燃放的彩花和鞭炮。

  象脚鼓:是傣族的一种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鼓身是木制的,羊皮蒙在鼓面。演奏时斜挎在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来给舞蹈伴奏。

  4、熟读本课生字词。

  (五)指导学生写生字的字头。

  (六)作业。

  1、写生字各一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了解*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二)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8自然段。

  (三)复习本课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二)练习概括每句话和每自然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生字词。

  (采用各种形式读熟,做到脱口而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三个同学读课文。第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第二个同学读4~6自然段,第三个同学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并且边听边想每个同学读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读后回答:

  (1~3)自然段写*到来前的情况。

  (4~6)自然段写*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7~8)自然段写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三)学习1~3自然段的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凤凰花开的时候,就是泼水节到来的时候。)

  (2)凤凰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从图上找一找。

  (火红火红的。图的右下角生长着,地上铺着花瓣。)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今年”是指哪一年?

  (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就知道了。)

  板书:1961年

  (3)那一年,*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为什么还要到那么遥远而又非常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呢?

  (*关怀着全国各族人民。)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的。

  (1)画出人们的动作词语。

  板书:敲起、赶来、撒满、欢呼。

  (2)“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能和*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3)人们把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

  (4)画出第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齐读,说说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5)人们为了欢迎*还准备了什么?读出有关句子。

  (龙船、花炮)

  (6)“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

  (江面上有很多的龙船驶过,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

  (7)“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读这一句时应用什么语气?

  (人们渴望见到*,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压抑不住的喜悦通过欢呼声表达出来。读这一句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

  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个人、集体)

  (四)学习4~6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看一看共有几句话?(两句)请两个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句介绍了*的外貌和神态。第二句是讲*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2、看图上*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

  (为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画出这段中描写*的动作词语,说说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板书: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说明*和傣族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

  4、全班一齐回忆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

  (1)这段有几句话。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自然段的意思。

  5、按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一起说说讨论的内容。

  (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的意思是泼水开始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们祝福。第三句的意思是傣族人民向*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描写*动作的词语有:端着、拿着、泼洒。这一段进一步说明*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6、练习背诵第5自然段。

  (1)请三个同学每人背一句。

  (2)每个同学小声背这一段。

  (3)全班齐背。

  7、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图上的内容?(4~5自然段)

  *来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这对傣族人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是双喜临门。傣族人民欢欣鼓舞,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全班齐读这两段,一定要读出欢乐的情绪。

  8、第6自然段描写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要读出语气。先自己小声练读,然后互读,最后全班齐背。

  (五)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请一个同学读,大家想:这两段表达了什么?

  (傣族人民的激动心情。)

  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难忘的?

  (因为*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3、全班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六)作业。

  1、写本课字词各三遍。

  2、熟读全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遵循儿童识记规律,鼓励自主,分类处理,分化难点,突出重点,突破识字难关。

  课文有一幅占一个整页的插图,我们不应忽视。本课教学可以图文结合,用好插图,引导阅读;再以阅读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2个生字及凤凰一词。

  2、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视频材料,生字卡、生词卡。

  2、学生准备:

  了解*的生*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1、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

  (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

  (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或挂图)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找到不认识的字。

  二、自主分类认读,尝试认字

  1、大家的生字都会认了吗?师用生字卡(或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尝试识字。学生不会认的带上拼音再读:

  凤凰恩敲襟褂

  咖啡踩端蘸寿

  ⑴哪些字你见过?在哪里见过呢?

  抽生读,全班读。

  ⑵你觉得最容易认的字有哪些?

  抽生认,全班读。

  ⑶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难记的字多读几遍,思考如何记住它。再与全组交流识字方法。

  ⑷哪些生字所代表的动作你会做?

  生做一做,再读。

  ⑸哪些生字组成的东西你见过?

  说一说,再读。

  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出来,再教读。

  设计意图:12个生字,数量看起来较多,但是分类处理,区别对待,就能化难为易。有的字见过面,有的容易认读,这些就不需花太多力气;剩下的是学生觉得较难认的,我们可以多花时间,用多种方式帮助识记,比如做一做动作,说一说词句,这样就能突破难点。

  三、朗读片段,检验生字认识情况

  师:刚才学的生字在词中、句中还会认吗?

  1、生词卡认读:

  (词卡呈现)

  凤凰*恩人敲打对襟白褂衣襟白大褂

  咖啡踩伤端正顶端蘸墨水蘸水笔长寿

  2、在句子中认读:

  师:这几句话,看谁读得更流利:

  **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生字加粗)

  3、自由读书,检验课文的字都会认了吗?

  4、边读书边想,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还不明白的,可以向同桌提问。

  5、哪一段你喜欢读,读给同桌听。

  6、哪一段你觉得难读,请教班上的同学读一读,再自己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将汉字及时纳入词中、句中,并在语言环境里会认会读,才算真正会认,这样的识字也才有真正意义。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复习。

  2、生观察第一、二排的6个生字,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同桌讨论。

  师:我发现这6个字都有点,它们的写法和位置都不一样。大家观察观察,再讨论讨论,看能发现些什么?

  (恩的下部分心,三个点笔势都不一样;寿特两字都有寸,可是寸的点的位置不同)

  3、观察讨论后,师范写,生试着练写2个生字。

  设计意图:学生书写质量高低往往与动笔前的观察水*相关联。因此,写字指导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观察,耐心观察。

  第二课时

  一、生字巩固,区分多音字

  1、复习12个会认的字:

  师:大家上节课学的字还会认吗?现在考一考吧!呈现12个生字,再轮流抽读。

  2、学习多音字:

  师:12个生字会读了,现在出四个简单的字来认一认,看会认吗?

  师呈现四个多音字好、空、乐、盛,抽生读。

  (读好。若生读hǎo师问:还可以读什么?读hào。以相同办法读后三个字)

  引导学生进行多音字的辨析、组词,注意纠正不当之词及读音。

  设计意图:识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目标。在各课教学的各个教学时段中,我们都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识字及巩固练习活动。

  二、自主读书,图文联系

  1、师:看来,多音字难不倒大家。不着急,难的来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这样吧,大家抓紧时间读书,读得越熟越好,待会儿就有难题考大家。

  (生自由读)

  2、出示挂图:

  (课文插图)

  师:大家认真看图,注意图上画的内容,再对照哪些内容是书上有的句子或段落。

  ⑴用──画出反映图上景物的句子。

  ⑵用∽∽画出反映图上人物活动的句子。

  ⑶用====画出图上人物表情或心情的句子。

  ⑷把自己画出的部分读给同桌听,看自己勾画的句子正确吗?

  3、生读书交流:

  课文除了写图上可以看得见的内容外,还有不能直接看到的内容,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⑴看到*对傣族人民泼水,我仿佛听到*_____________,我想_____________。

  ⑵看到傣族人民向*泼水,我仿佛听到傣族人民_____________,我想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目的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因为只有读懂了课文内容,才能正确勾画,才能对插图进行恰当联想。

  三、重点段朗读

  1、呈现课文第三自然段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⑴师:人们怎么赶的?

  师引:东村的说:嗨,今天*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大家会怎么说?走呀,快走吧,

  西村的说:嗨,今天*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

  南村的说:嗨,今天*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

  北村的说:嗨,今天*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

  他们会怎样应答,怎样的心情聚拢来?只有这四个村吗?能读出怎么赶来的吗?

  生读: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⑵读第三段全段:

  师:你们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左边的同学读,右边的同学听课文想象,再左右交换。

  师: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归纳并板书盛情迎候)

  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人们的盛情呢?

  读一读。

  2、指导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引导学生归纳出*与傣族人民敲鼓跳舞、泼水祝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敲鼓跳舞泼水祝福)

  设计意:通过对从四面八方赶来了的具体情境的再造,丰富了学生对于赶来的情境的想象,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朗读的干瘪状况。

  四、再读全文,感悟体验

  1、读课题,读全文,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师:这真是个难忘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能和傣族人民一起参加泼水节,大家太快乐了太幸福了。

  2、师: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可以填幸福、欢乐、开心、特别的泼水节等)

  设计意图:通过一种开放的句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概括自己的独特感悟理解,既发展语言,锻炼概括能力,又鼓励个性化的不同理解。

  五、识字巩固,写字练习

  1、观察第三、四排要求会写的字词,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范写。

  3、生写,看谁写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把识字任务分解,把书写要求分解,便于各个击破,利于扎扎实实地落实识写任务。

  六、板书设计

  盛情迎候

  11难忘的泼水节敲鼓跳舞

  泼水祝福

  设计意图:1961年的泼水节十分难忘。难忘的是傣族人民盛情迎候*的场面,难忘的是*与傣族人民同敲象脚鼓同跳傣族舞,更难忘的是*与傣族人民亲密无间互相泼水互致祝福,因此,板书抓住难忘的几件事情能突出重点,简明地反映课文主要内容。

  【特别建议】

  本课识字量写字量都较大,我们教学时可将任务分解,分在两个课时分别完成;还可以将目标进行分化,对容易者少花时间,把重点放在难认难记的字上。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不要只孤立记单个的生字,而应该尽快地将识记的汉字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认和运用,这才是最有效的识字巩固方式。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7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想象当时的欢乐场面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讲傣族人民热爱*和*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语句。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识字,写字。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朗读。

  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将学生的疑问归纳整理。

  二、问题阅读,初步感知

  1、教师谈话:这么多的疑问等着我们去解决,快快打开书,在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解决以下问题:

  ⑴ 泼水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

  ⑵ 为什么说这个泼水节是“难忘的”?

  ⑶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来。

  三、自主学习,读中识字

  1、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教师提出要求后,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圈出生字,并练习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生字,重点订正“恩”、“襟”、“凤”的读音。

  3、生字组词读,带句子读。

  4、练习:

  ⑴ 接力朗读课文,分小组赛读课文。

  ⑵ 出示本课中含有多音字“好、乐、空、盛”的句子。

  指名朗读,再说出它们的另一个读音,练习说话,体会读音不同,意义不同。

  四、学写生字,培养能力

  1、学生仔细观察要求书写的生字,并试着写一写。

  2、学生提出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组内评价,集体评价。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五、课堂总结,布置实践活动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的故事和我国其它少数民族的有关节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通过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交流学习

  同学们互相说说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的故事。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使学生对**及他与人民的深厚情谊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朗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教师引导: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分别找出描写傣族人民和*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小组汇报,并说说自己对所划内容的理解:

  教师相应指导:

  ⑴ 第三段:通过引导学生对“四面八方、敲起、撒满、驶过”等词语的理解,体会傣族人民的心情,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⑵ 第四段:引导学生观察*的服装、表情;想象,体验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特别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⑶ 第五段:引导学生想象朗读,体会*与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的热烈场面。

  5、教师范读第六、七、八段,再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小结:

  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难忘的泼水节?

  7、指名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扩展延伸

  1、学生互相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我国其它少数民族的有关节日。

  2、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学生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

  (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⑵ 识字小游戏:

  游戏一:

  找朋友:

  学生在“我会认”里把偏旁相同的生字用相同的颜色涂一涂。

  (凤、凰)(咖、啡)(襟、褂)

  游戏二:

  认读生字卡片后,教师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念字音,有该字卡片的学生站起来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⑶ 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教学多音字:盛)

  ⑷ 认读长句:

  ① *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 *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⑸ 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 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⑵ 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⑶ 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 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 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 交流、感悟:

  ① 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的心情。

  ② 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 句子3:人们欢呼着:“*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的激动心情。

  ⑷ 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3、抽生读4、5自然段:

  ⑴ 设疑:

  *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 交流:

  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 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② “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③ 这时的*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

  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① *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说一说。

  ② 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祝福什么?

  说一说。

  ③ 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4、学习第6~8自然段: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四、升华

  1、*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延伸

  找*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9

  一、本时段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傣族人民在凤凰花开的时候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但这一次的泼水节是敬爱的*和他们一起欢庆这个节日。

  二、本时段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学生的思想很活跃,课堂气氛良好。学生回答问题积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通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欢迎*一起过泼水节的热闹场面。

  五、本时段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识字、写字和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泼水节的热闹场面。

  2、如何使学生走近*,走进傣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受节日的热闹和人们的喜悦。

  六、本时段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解题激趣,营造氛围。通过图片和课外资料的补充,初步了解*,初步感受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尊重了学生的阅读需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理解的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在读书时做记号,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来感受、体验文章蕴涵的感情,同时,这也是一种读书的能力和习惯。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模块;品读课文,理解内涵。

  第四模块;总结课文

  七、本时段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尊重了学生的阅读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理解的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在读书是做记号,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来感受,文章润涵的感情。

  八、本时难忘的泼水节

  爱

  *←——→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段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10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想象当时的欢乐场面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讲傣族人民热爱*和*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语句。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识字,写字。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朗读。

  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将学生的疑问归纳整理。

  二、问题阅读,初步感知

  1、教师谈话:这么多的疑问等着我们去解决,快快打开书,在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解决以下问题:

  ⑴泼水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

  ⑵为什么说这个泼水节是“难忘的”?

  ⑶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来。

  三、自主学习,读中识字

  1、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教师提出要求后,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圈出生字,并练习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生字,重点订正“恩”、“襟”、“凤”的读音。

  3、生字组词读,带句子读。

  4、练习:

  ⑴接力朗读课文,分小组赛读课文。

  ⑵出示本课中含有多音字“好、乐、空、盛”的句子。

  指名朗读,再说出它们的另一个读音,练习说话,体会读音不同,意义不同。

  四、学写生字,培养能力

  1、学生仔细观察要求书写的生字,并试着写一写。

  2、学生提出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组内评价,集体评价。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五、课堂总结,布置实践活动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的故事和我国其它少数民族的有关节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通过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交流学习

  同学们互相说说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的故事。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使学生对**及他与人民的深厚情谊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朗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教师引导: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分别找出描写傣族人民和*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小组汇报,并说说自己对所划内容的理解:

  教师相应指导:

  ⑴第三段:通过引导学生对“四面八方、敲起、撒满、驶过”等词语的理解,体会傣族人民的心情,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⑵第四段:引导学生观察*的服装、表情;想象,体验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特别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⑶第五段:引导学生想象朗读,体会*与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的热烈场面。

  5、教师范读第六、七、八段,再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小结:

  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难忘的泼水节?

  7、指名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扩展延伸

  1、学生互相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我国其它少数民族的有关节日。

  2、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傣族泼水节作文10篇

傣族泼水节作文1

  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也就是泼水节又开始了,对傣族人来说,这个日子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当地人民会放假三天来欢度他们这一年中最隆重的民族节日。

  泼水节那天,歌声阵阵,锣声震耳,欢笑声随着水花飞舞,处处是“水!水!水!”的欢呼声,到处是幸福的笑声和快乐的尖叫声。整座城成了一片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原先傣族传统的泼水,只用树叶蘸一点清水泼洒在对方身上,以示祝福。但如今年轻人觉得不够尽兴,泼到兴高采烈之时,索性将整盆水一起泼出去。青年少年、男人女人、*人外国人,傣族人、汉族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当地人、外地人,几乎都是倾家而出,全都投入到泼水的人海之中。傣族少男少女当然是泼水的

  “主力军”,而美丽的少女,自然成为人们竟相泼水的对象。穿着民族服饰的傣家姑娘,是泼水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婀娜多姿的傣族姑娘,穿着裙子,轻轻地飞舞着,令整个狂欢的泼水节,也温柔起来、浪漫起来。

  不管认不认识,逢人便泼,盆、桶、瓢全都用上了,清清的水,带着美好的祝福,带着欢快的笑声,把人浇得浑身湿透,是那样兴奋,那样快活,一张张彩车,装点着都市,聪明的企业商家用五花八门的广告装饰着彩车,世界变得五彩纷呈,缤纷绚丽。傣族青年也要拜年的,不过拜年的形式和汉族不尽相同,人们成群结队,一路载歌载舞去拜年,把年长者或尊贵客人用竹竿抬起并抛向空中,如此倾情地欢乐和祝福。

  水这生命的源泉,给人间万物带来生命,给勤劳的人们带来吉祥,给美丽的西双版纳带来美好的明天。

傣族泼水节作文2

  大家都知道,泼水节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继而一般持续3天至5天。节日的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节日的盛装,挑着满桶的.清水,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相祝福着吉祥,幸福,安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泼水!泼水!泼水!。”鼓罗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恢宏!

  傣族泼水节还有一个传说哦!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有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7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时刻想着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用最好的就来灌醉了魔王,使他吐露自己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红发嘞主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的拔下魔王一根红发,勒主他的脖子,一用力,脑袋就掉下来了,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家被烧焦,后来魔王的头掉到了小河里,7个小姑娘为了不在让他危害人间,就拿着魔王的头,但是魔王头上的脏水流了下来,于是村名门用水来破掉小姑娘身上的脏东西,终于在傣历的6月把邪火扑灭了。乡情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每年就有了泼水节的习俗。

  泼水节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3天,到了节日,所有人都盛装打扮,先到佛寺浴佛,然后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青年人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爱情。大家互相泼,到处都是水的洗礼,谁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处处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征。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可以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就是这样喜庆,欢乐,美好的。

傣族泼水节作文3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重大的`传统节日,每年都要隆重地举行。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民间有个感人的故事。

  据说,古代农时由一位叫捧麻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但是,捧麻点达拉乍凭着自己法术高明,神通广大,乱显神威,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温就降温,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天神英达提拉决定对给人间降灾降祸的捧麻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拉提就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去“串”捧麻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他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七位善良、美丽的姑娘本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就很不满,今天听了“小伙子”的话更是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为人间消灾除难,姑娘们私下商议,要除掉十恶不赦的父亲,必须把父亲生死秘诀探出来。捧麻点达拉乍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塞宰”(意为“心弦弓”)。

  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她们趁他酣睡时,悄悄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弓塞宰”。当她们把“弓塞宰”对准捧麻点达拉乍时,他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那火到处蔓延。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把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轮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自己身上,冲去满身的污迹遗臭。

  为了纪念那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欢度新年时,都要举行泼水活动,以消灾除难,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历新年里的“腕脑”,就是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腐烂的日子,泼水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

傣族泼水节作文4

  傣族,是一个充满着欢乐的民族,哪里的泼水节挺有名的。

  我爸爸是个爱旅游的人,也常常带我们一家人去旅游。依然记得,去年,爸爸带我们一家去了傣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去旅游,我正想着为什么爸爸偏带我们去傣族呢,原来呀,这里将要举行深大的“泼水节”开幕仪式。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

  我们来到村长家,村长是个十分好客的老人,连忙把我们接进屋里。

  我们坐下喝茶,村长递给我们每人一套傣族服装,我的心思立马移到服装上,我走进里屋 ,关好门窗。换好衣服出来后,问爸爸:“爸,‘您老’早知道是泼水节吧?”爸爸说是,我又咳了两声,爸爸叹了一声。随即从包里拿出了一直还未装水的水枪。我已拿到水枪就往外跑,一跑出去就到处找,不一会儿,我就看到里村长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池。我跑到水池边,又看到瓷砖上刻着“泼水节专用”五个大字,我赶紧装好水,就跑回家去了。

  第二天上午8点,我拿起水枪就到昨天装水的地方埋伏,我等呀等,终于,一批“人马”来了,他们刚蹲下装水,我立马从草丛中“蹿”出来,用水枪射他们,他们尖叫起来,一下子变成了落汤鸡。他们一反应过来,马上用水盆装水泼我,我左蹿右蹿,他们一个也没泼着我。我对他们做鬼脸,谁知,另一队“人马”把我们都泼成了“落汤鸡”,我们一反应过来,马上朝他们射水,泼水。我与第一队“人马”从“敌人”变为了“战友”。

  我们笑着,闹着,可高兴了。不知不觉中,太阳当头。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到了家里。

  我回到村长家,想:我一定还要来,而且,下次来的时候,我要认识一下今天一起玩的那些人。

傣族泼水节作文5

  有一次,我们去傣族玩,有幸参加了泼水节,我换上傣族的服饰,去一起参加泼水节。我拿了一个刚买的脸盆,放满水,朝人海泼去。这时,有人在我背后拿起水,朝我倒过来,吓得我赶紧逃回妈妈身边去了。忽然,一盆水朝我的头上直冲下来,我立刻变成了“落汤鸡”。我一回头,原来姐姐也换好了衣服来参加了呢!我生气了,姐姐过来哄我,我拿起一盆水,朝姐姐和妈妈泼了过去。我笑得前仰后俯,姐姐和妈妈的样子太好笑了,大家都玩得不易乐乎。

  不一会,来了一辆车,上面坐着傣族的少男少女们,他们拿着水盆往下泼,不管认识不认识随便泼。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大家泼着。我也被车上的人泼得不成样子,我为了“报仇”拿起一盆水往车上的人泼过去,我乐了,车上的人被泼得不成样子。我正张开嘴笑,一盆水从我头上倒扣下来,原来是爸爸,我生气地拿起水盆,连倒十几下,把爸爸淋得浑身湿透,妈妈为爸爸“报仇”又给我来了一次浇灌。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在我们这欢笑中结束了。想当年,我们的*——*,也被泼得全身湿透了。我在想,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参加泼水节的。

傣族泼水节作文6

  泼水节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等于杭州的过年,为期三至四天,四月13日开始举行。在傣族那被泼到的人称为“落汤鸡”,但是被泼得越多,那个人的身上就洋溢着更多的幸福与吉祥。

  我见到了傣族的姑娘后,让我又一次想起了泼水节的由来: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

  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

  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在泼水节的前一个的晚上,大家先将家里的一切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接着将自己也要洗的很干净,否则来年家里会脏,最后大家才会准备好水盆、水枪等泼水工具。

  在泼水节的那几天里,人们会换上华丽的衣裳,拿着盆走到大街上,街上的桶里已经装满了水,而且水面上撒满了色彩缤纷的花瓣,传来阵阵清香,接着人们会欢天喜地的从桶里打水,往其他人的身上泼,被泼的人呢也会“回敬”一下,等到大家泼累了才会停下。这时,每个人身上的水都往下流,衣服都湿透了,街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泼水节一般维持三天,差不多在四月十五日就结束了。不过,傣族并没有变得死气沉沉,因为傣族人民还是那样的欢乐,那样的欢乐,那样的活跃。

傣族泼水节作文7

  我最喜欢傣族的泼水节!

  在新的一年第二月头一天,就是傣族的泼水节。这时傣族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各样的衣服,手里拿着盆,盆里盛着水,在一个美丽而广阔的地方举行盛大的泼水节!小孩子高兴地蹦起来大人们也很开兴,带着微笑。

  泼水节开始了!哇!一下子,寂静的地方热闹起来!您泼他,他泼您,一会儿一盆子的都用完了。男生们的衣服,裤子都湿透了,头发也是湿透了。女人也是,裙子都湿透了,头发也湿透了。虽然湿透了,但傣族人仍然很开心。应为;那个人泼过的水越多,那个人最受敬重。

  泼水节的由来:从前有个村庄,那里有个魔鬼,他每天破坏村庄,还抢了七个女人,做他的老婆。最小的女人最聪明。有一天最小的女人把魔鬼灌醉问他:“怎样能死?’他说;把我头扭掉。”可扭完头,头着火了,七个姑娘一人包一年。村人们跟她们泼水,破掉疲劳和劳累。这就是泼水节的由来。

  傣族的泼水节是伟大的 !

傣族泼水节作文8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傣族的泼水节泼水节到了,我们好高兴啊!一大早,我们就穿着鲜艳的傣族服装到江边去赶摆。

  澜沧江边很热闹,人们一个紧挨着一个,挤得透不过气来,但大家都喜气洋洋的,赶着去看放高升,划龙舟。只听“嗖——”的一声长鸣,高升就象一条青龙似的,冒着白烟飞上了云霄,顿时无影无踪。村寨的傣族男女坐在龙舟上,操着桨,严阵以待。一声号令,大家齐刷刷、争先恐后地用力向前划去,水面上溅起一串串水花,在阳光的映射下,泛出五彩斑斓的图画。*的观众齐声喝彩加油,得胜的人们笑得可灿烂了。吃着香喷喷的傣味烧烤,听爸爸讲着泼水节由来的故事,在为傣族祖先不畏强权追求幸福生活而感动不已的同时,心里甭提多暇意了。

  到了晚上,还有放礼花、放水灯和孔明灯等节目。各式各样的灯火,把夜空点缀得美丽极了。过了两天,开始泼水了。每个人全身上下都被浇透了,但人人都开心极了,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祝福。泼水节给我的快乐真是太多了,我好喜欢泼水节啊!

傣族泼水节作文9

  傣族泼水节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就相当于傣族的新年,一般在傣历的四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为期三至四天,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关于傣族泼水节还有一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合计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龄最小的姑娘用酒让他吐露出了自己的致命弱点,原来他怕用自己的头发勒住脖子,姑娘们齐心协力当时就用头发勒住了他的脖子,魔王的头掉了下来,变成了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为了扑灭火,七个姑娘轮流抱着他的头,其他人不停地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扑灭了火并把魔王的头扔到了江里,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七位勇敢的姑娘就每年都过傣族泼水节。

  最让傣族人难忘的是1961年的傣族泼水节,我们敬爱的*来到了傣寨,为了欢迎*,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笑容满面地接过了象牙鼓,和人们一起跳舞,傣族人们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多么快乐的傣族泼水节呀!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有机会让我们一起到傣家做客吧!

傣族泼水节作文10

  泼水节又是傣族的新年,在傣历6月24日到6月26日,是夏历四月中旬。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给佛像洒清水洗尘,还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做完这些,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男女青年,铜钹、脸盆盛水,然后涌出大街小巷,逢人便泼。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不管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笑声朗朗……

  相传,在古代有个火魔无恶不作,抢走了七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叫做侬香,她后来从一个白发花花的老爷爷那里得知只要拔下火魔的头发就可以把她*。姑娘们齐心协力,杀死了火魔,魔头成了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会起火。姑娘们就挑水去泼,终于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渐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除了需要泼水,还有歌舞活动,傣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腊嗬”﹔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曲调婉转,歌声动人……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鲤鱼等形象,由几十名青年奋力划桨,两边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3篇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五彩云南》设有“多彩的裙摆”,“风花雪月看白族”,“欢乐的泼水节”三个课题。运用丰富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开启一扇扇民族艺术之窗,让他们在这一片多彩的天地里去了解、发现各民族的特点,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的创造和表现。本节课为“欢乐的泼水节”的第二课时,着重从民族特色出发,展开对傣族的介绍。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重要的节日“泼水节”,学跳孔雀舞,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三维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课标指出的:“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应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掌握附点节奏,能初步掌握傣族简单的舞蹈动作。

  2、过程与方法:用体验、探究、想象、合作、视觉图象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能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歌唱、舞蹈等学习活动中,感受音乐作品,并能初步感受傣族的人文风情,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傣族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

  确立依据:课标中指出,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看孔雀的录像,学习孔雀的.姿态,创编孔雀的动作。

  确立依据: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合作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相应的情境,使儿童在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运用多种形式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体验、发现、创设、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生活的美。

  具体的教法有:

  1、情境创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融洽的音乐情境。

  2、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和新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3、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图像结合的动态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具体的学法有:

  1、观察发现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法。

  2、表演体验法。让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表演,发挥个性。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创编舞蹈,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在课堂一开始,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律动进教室。这样,可以放松孩子的紧张心情,释放他们的热情,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待会的歌曲表现做铺垫。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傣族的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傣族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对傣族有初步的了解。

  3、乘坐“七彩云南”号节奏火车

  创设旅游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今天的艺术活动。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的游戏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用动物的叫声模仿节奏型,进一步巩固附点节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当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4、到达第一站——“云南印象”

  课件出示,通过优美的音乐及迷人的画面,老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云南风土人情,学生对傣族的人文风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5、到达第二站——“孔雀园”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复习歌曲后,通过观看孔雀录像,引导学生模仿孔雀的姿态。鼓励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对表演得出色的同学给予评价观看傣族孔雀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进一步激发学生舞动的欲望,通过学习傣族简单的舞蹈动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编舞蹈,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6、到达第三站——“傣族乐器馆”(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中,通过介绍葫芦丝,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请学习葫芦丝的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对象脚鼓的认识和欣赏象脚鼓舞蹈,了解象脚鼓的声音、演奏方式,感受象脚鼓舞蹈带来的欢乐情绪。

  7、课堂结束

  在轻快、活泼的《孔雀舞》歌曲中,学生模仿孔雀的姿态出教室,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音乐艺术学科的特点、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辅助设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孩子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和享受。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2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格里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创设情境,学生全面热情参入,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其中1、2是重点,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我打算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教时:我将通过“揭题设疑 ,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一、揭题设疑 ,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多媒体显示泼水节的欢乐情景,让同学们说说所看到的情景,相机揭示课题,读准课题,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从而让学生带着“什么叫泼水节?人们互相泼水表示什么意思呢?等问题进入第二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按要求自渎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再指名请不同层次的同学分节读,读后互相正音,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结合朗读回答刚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书写

  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书写“泼、桶、祥、如、味”。这五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的特点。

  第三课时:

  我将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整理思路,指导背诵;补充练习,拓展知识”这三个坏节深化文意,并且让学生巩固本课学到的基础知识。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交流上网查找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节日,让他们更多的了解民族风俗习惯。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主要有复习导入、精读感悟、设计作业,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生字和新词。

  二、精读感悟:

  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课文学完后,我将指导学生书写剩下的5个生字“互、吉、幸、肯、离”重点指导“幸、离”这两个易错字。

  三、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后,我将布置两项作业,1、试着背诵课文,看谁第一个背出来。2、查找少数民族的风俗节日。学生可以通过书籍、上网查资料,也可以问大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知识。

  板书设计:

  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以简洁的板书来涵盖全文内容,突出主题“欢乐”

  20 欢乐的泼水节

  白天 早早来到 早已准备

  追逐 灌 泼 (脸上笑开了花)

  深夜 唱 歌 跳舞 赛龙舟 放烟火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3

  说教材:《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泼水节周记

泼水节周记

  一周的时间即将结束了,一周的时间,想必你学习了很多新技巧,写一篇周记,将自己的经历记录在里面吧。周记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泼水节周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泼水节周记1

  一天,我和妈妈、表哥、阿姨们一起去东阳梦幻谷去玩。那里有很多好玩的项目,其中最有趣的是泼水。

  我们兴高采烈地到达目的地后,我和二个表哥就一起去泼水,我们先往几个拿着水枪的小孩泼去,小孩也往我们这边射水,我们三个一直往他们身上泼水,他们终于有一个队员说:“我受不了。”说着就往回跑了,再打了一会,我也有点受不了了,就跑到一个缸里跳了进去,全身都泡在水里。过了一会,我想出去了,一出去二盆水扑面而来,我又湿透了,我真想泼回去,一看原来是二个表哥。“那向个小孩呢?”我好奇地问,大表哥说:“我们二个把他们赶跑了,多亏了小表哥啊。”没多久,被第一个赶跑的小孩来了,身上披着雨衣,头上带着防水帽,手上拿着水枪,边上还有几个大哥哥手上都有一把水枪,都象英勇的战士一样向我们冲来。

  开始对战了,小表哥大声说:“我先上。”忽然一盆水泼来,小表哥没看见滑了一跤,大家都哈哈大笑,我对表哥说:“我们要齐心合力。”我们三个人用脸盆使劲地泼,一直到他们受不了跑走了,我们终于赢了。时间过得真快啊,一个美好的夜晚啊,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晚上我又梦到了泼水,一次不一样的泼水,一次让人难忘的泼水啊!

泼水节周记2

  傣族人的泼水节一切都以盛大欢快而闻名于世。今年我借着在云南探亲之际参与了我梦寐以求的泼水节。

  我和大伙一起来到广场,提着我射程达三十米的水枪,没得说,我担当了“狙击手”的职务,而我前面两位担当了“重火力掩护”和开路机的责任,后面一人则是垫后。

  一声令下,一刹那间,刚才还*静如常的广场,就变成了“盆淋水雨”的战场,我看到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从广场走过,我打了个手势,全体便向他进发,距他几米的地方,我不声不响地向他喷出了一道水柱,瞬间我的朋友向他“慷慨”地向他送去了“重火力”的突袭,一位绅士在几秒种后被我们成功地“打造”成了“落汤鸡”,等他反应过来,我们早就已经化整为零,蹿进了人群中。就这样,我们连续“秒杀”了七人之后,突然发现情况不妙——他们竟联合起来向我们发起了反攻!!!我们就这样玩着、闹着、笑着……

  夕阳西下,我们恋恋不舍地回到亲戚家中,在那里听说了泼水节的由来。

  傣族是一个爱水、敬水的民族,被水泼到会被视为财神随行,在新的一年里会万事如意。真希望有机会再次参加泼水节!

泼水节周记3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傣历的6月,为期3一4天。过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西双版纳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最大的泼水节就在这里举行。

  泼水节最为有趣的当然就是泼水了。人们都愿意把水泼给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人;大家还相互泼,互相祝福。最兴奋的还是小伙子和大姑娘,他们泼得格外卖力,把一盆盆水端到人群中,从头到脚把人浇个透,真是躲也没处躲,藏也没处藏。你看,那位姑娘穿着质地考究的傣族传统服装,红红的,像一团火焰。她正举着相机,想把这个欢乐的场面拍下来,冷不防一盆水把她浇了个透,泼得她睁不开眼睛,相机也被浇透了。这要在*时,那还了得?可这是过节,过泼水节,到处都是一片欢歌笑语。

  水,到处都是水,泼得你睁不开眼,泼得你J慌了神。水,泼出了丰收的希望,也泼出了富裕的祝福。一盆盆水像一朵朵闪闪的银花,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他们来感受傣家人的“风俗”。

  水还在泼,歌还在唱;打响了腰鼓,敲响了错锣;吹起了葫芦丝,跳起了孔雀舞……为欢乐添彩,为生活增辉。

泼水节周记4

  前几天,爸爸跟我说,杭州有个景点叫宋城,这段时间那里正在举办泼水节。爸爸是在云南长大的,泼水节是爸爸学生年代美好的回忆。爸爸说,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傣族最隆重的节日。在云南,每年的泼水节,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我最喜欢玩水了。居然有泼水节?这一定很有意思!我多想去玩玩。

  今天晚上,爸爸终于宣布要带我去宋城了,我真高兴!吃完晚饭,我和爸爸,还有我的小伙伴贝贝和他妈妈一起出发去宋城。

  一进宋城,我就看见了那威武的水枪。我有些迫不及待了。我用比*时快得多的速度脱掉衣服,穿了一条小内裤,就加入到泼水的队伍中去了。我用脸盆舀了满满一盆水,哗的一声把水泼到贝贝身上了。贝贝也很快泼了我一身。后来,我到处乱泼,也不知道是泼到谁身上了。反正没关系,爸爸说过的,泼水节上互相泼水是互相祝福的意思。水面上有很多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浮板。我和贝贝在浮板上跑来跑去,时不时摔到水里,又爬上来,又摔到水里,真是太爽了。

  时间过得真快,爸爸说该回去了。我虽然还没有玩够,但还是听话地换上了衣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宋城。

泼水节周记5

  傣族是*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民间乐器非常丰富多彩,有葫芦丝,象脚鼓等,舞蹈有孔雀舞,狮子舞,大象舞等,令人叹为观止。节日更是数不胜数,有开门节,关门节,花街节,可是今天我要讲的是傣族的泼水节。

  瞧!一群身穿彩色衣服的傣族百姓拿着盆子来到河边,准备开始过节。一开始,大家眼疾手快,拿起盆子就泼,我还没有反应过来,那小小的白白的浪花就溅起三四米高,有的像蝴蝶,有的像美丽的白花,还有的像大大的问号。落在谁身上,谁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这圆圆的小水滴象征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寄托着别人对你的祝福。

  我也希望我能过上这样的节日,我想把祝福送给别人,也希望别人把吉祥、幸福、健康的水泼给我。

  我喜欢泼水节,但我更喜欢我们的民族、国家。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小学生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小学生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注重了这一点。

  课文导入,由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歌曲入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兴致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课件的直观性,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展示,调动了学生多种思维,轻松愉悦地进入课文意境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识记的过程中,利用猜字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动作演示、语言叙述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最后让学生自己想方法记生字,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尊重了学生的阅读需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理解的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在读书时做记号,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来感受、体验文章蕴涵的感情,同时,这也是一种读书的能力和习惯。

  “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在人们欢迎*的场面中,在*与傣族人民泼水的过程中,都抒发着兴奋与欢乐。因此,在课文的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感情,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想象读,齐读等,同时,我注意做好朗读前的感情渲染与铺垫,让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个性。

  注重知识的搜集与积累,使知识、能力、情感达到融合。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查阅关于傣族的泼水节、*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泼水节 反思 欢乐 《欢乐泼水节》教学反思【10篇】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00字

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