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论文大全锦集(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论文范文
当代中国是以改革开放作为社会转型的标志,整个历经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进的进程,这是一个基于经济转型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时代,伴随着物质层面与精神需求的巨大变革,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一系列重大改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课程中的一门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它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下面我们通过一篇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来了解一下该方面论文的写作方法。
题目: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意义分析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湖南理工学院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意义分析
自1987年教育部决定在普通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开展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研究工作。但纵观我国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客观上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表现为这样几种不良倾向:一是随意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负责同志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和认识还比较肤浅,课程开设随意化,形势与政策内容缺乏统一安排和科学规划,教学计划随意性大。二是非课程化倾向。不少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还停留在自发的形势报告、讲座等活动层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真正纳入课程范畴,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课时安排等。三是形式化倾向。许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机构,没有建立一支合理的的教学科研队伍,组织机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教学效果考核评估等方面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形势与政策教育难以取得实效。因此,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解决当前这一系列困境,推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首先要求我们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对其教育的意义有清醒认识。
首先,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以及有关部门先后下放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要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1987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经常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要求: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要开设时事政策课或讲座,以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现实的国情教育。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地位,并就课程的设置、基本内容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2004年10月,中宣部、教育部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意见》等,这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有效地规范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促进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其次,形势与政策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教育紧跟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既对当前形势与政策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又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以及现实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思想理论课取得实效的关键。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由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由知识接受到现实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把课堂知识与社会形势、政策发展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更加丰富、形象,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目的。
二、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创新
如何使形势教育的内容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满足学生思想发展的需要,这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体系归纳为三个部分构成: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基本理论包括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形势分析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国的国情等;基本形势指国际形势、国内形势、行业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内容;热点问题是学生社会普遍关注,学生特别关心的社会问题。在创新形势教育的内容过程中,我们应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把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与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的教学要点结合起来。要按教学要点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密切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力求做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重点选择近期发生的、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形势发展观即科学、具体分析认识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如2005年,我们就按照教育部社政司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以《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作为学生辅导资料,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教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10多个重点教学内容。
二是把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结合起来。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想实际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往往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推出和调整,这都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必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始终保持与时倶进的状态。如在2005年,国际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中,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补充国际反恐问题、中日关系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更快、更多地了解国际形势发展。
三是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点,做到教育教学有的放矢,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认清问题产生的背景、实质及其发展的方向、利弊等,从而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如去年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学生非常关注联合国改革和日本要求任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问题,我们就把联合国改革列入了教育重点。总之,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关键是要抓住了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寻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方法的创新
1、创新课堂教学。我校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把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每学期安排16周,每周安排1-2课时,并将教学考核计入学分,共计2分。在创新主课堂教学时,做到了三性,即加强对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全面了解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疑惑疑难问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2、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是弥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课时不足、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实现多模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大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每年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后或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院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社科部都要联合组织大型形势报告会,请各级党政领导或学校党委负责同志为学生作报告。聘请一批理论水平高、形势与政策感敏锐的教师组成形势与政策教育巡回报告团,每学期围绕一个或几个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生中进行巡回演讲,能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还可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挖掘教育资源,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进教育效果。
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环节。首先,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加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其次,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开展的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建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深入实践基地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了解形势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再次,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开展的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结合起来。经常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特别是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着的地方学习参观,让他们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激发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4、创新教育手段。要改变传统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改革滞后的局面,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的技术手段、影视音像资料等。充分发挥校报、校电视台、网站、广播台等校园宣传媒体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心的独特作用。校报中可开设形势与政策论坛栏目,电视台每周播放中宣部指定的形势与政策教育VCD等辅导资料,广播台可开设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可开设形势与政策专栏,设立专家网络信箱,定期邀请专家在网络与学生开展交流,以更加开放和主动的形式占领现代化教育阵地。
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的创新
1、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我院的具体做法是:在社科教学部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专职德育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从具备讲师以上资格的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机关中从事德育管理的成员选拔;各年级辅导员认真做好本年级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助教工作,并协助学工部及校团委广泛、深入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活动推向广度和深度。同时,我们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动态性和时效性的特点,采取一些有效手段,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教育,以整体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是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教研室都组织12次备课活动;通过专家辅导、推荐参考书目及集体讨论等形式,确定本学期授课内容和方式,并为各位主讲教师进一步备课提供帮助。二是坚持集中培训制度。学院常年坚持辅导员培训制度,把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培训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的素质。
2、创新教学组织实施。教师之间应相互之间应听课学习,并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估体系,实施三级考核制度:对于当年参加职称评定的主讲教师,由教务处和社科部两级评估组分别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重要的职评依据,对于其他主讲教师由教学督导组有计划地安排听课,或由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自行安排随机抽查,考核成绩作为动态调整该课主讲教师队伍的重要依据。
3、创新考评机制。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识记部分(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理解部分(主要指对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的正确理解)、应用部分(怎样将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与当前所学的政策形势联系起来,与自己身边的生活变化联系起来)。结合我院的实际,我们采取了这样几种考核方式。一是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以闭卷形式写一篇论文;二是社会实践和写心得体会相结合;三是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结合社会实践,以开卷形式写论文;四是闭卷考知识点与开卷写论文相结合的形式。
五、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与实践的效果分析
1、有效地推动了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贴近社会实景,贴近国际形势发展,贴近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理论兴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将学生平时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搬上课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日关系、联合国政策、科学发展观思想、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等问题都引入了课堂;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活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走出课堂,以多种形式直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把握时代脉搏,从而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注重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大是大非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普遍提高。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学生明显增多。学生党员长期坚持开展我是党员,向我看齐活动,被誉为大学校园里的先锋工程,受到中组部、中宣部的肯定。2005年,我院学生就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励达120项(次)。学生考研氛围日趋浓厚。连续两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超过13%(特殊专业除外),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年又有接近60%的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
3、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效地培养和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土建系2001级学生陈欣为广东陌生病危青年捐助骨髓,成为中华骨髓库全国配对成功的第一人。陈欣被评为2003年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外语系团总支坚持13年志愿服务,被评为湖南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机电系爱心社立足校园,服务社会,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光荣称号。中国特色理论研究会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不少毕业生主动服务基层,到边远、贫困地区建功立业。近两年来,每年都有数十名毕业生参加团中央西部志愿服务计划,到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工作。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摘要:新课改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当成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内容与目标。因此, 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使得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 还能推动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本文就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资源丰富, 在社会与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的人才标准更加关注人才所具有的地理素养。而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 只有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地理品质与能力, 才能为其更好地利用地理知识提供条件。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涵盖有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 分别从学生发展所必须提升的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等方面给地理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那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 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1 恰当设计实践活动, 推动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增强
地理实践力指的是人们在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户外考察等地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行动品质与能力。只有确保高中生具备较高的地理实践力, 才能使得他们能恰当借助地理工具高质量完成实践目标, 并产生浓厚的地理探究兴趣, 最终通过地理眼光欣赏与认识地理环境。因此,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在重视教材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 还应积极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实践活动, 使得他们都能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推动自身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乡土资源是开展地理实践力活动的重要素材来源, 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调查某区域环境变迁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布置些较为开放的任务, 引导学生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运用传统调查方法并结合现代技术等软件调查近十年该区域的景观变化, 教师将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加工, 并和学生一起探究其变化原因。在这过程中, 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到有效加强, 同时也对乡土资源的了解变得深刻, 提升乡土情怀。
2 合理设计对比环节, 促使学生区域认知力的提高
区位认知是指学习地理学科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 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预测、解释、分析人地关系系统问题与特点的能力与方法。地理知识在研究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共性, 但是在现实中他们却都具有自身的一些个性特点。同一纬度上的事物, 在东西区域中就有很多的区别, 在南北区域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性。针对这一情况,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把对比教学法应用其中, 使得学生在对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的过程中, 逐渐强化自身的区域认知水平。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有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在教学中就可提问学生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洋流方向为什么相反副极地海区为什么北半球存在环流系统, 而南半球不存在这种系统呢同一海区的西部与东部为什么有的为暖流, 有的为寒流学生要想正确回答这些问题, 就需要对这些区域先做全面的认知, 接着才能一一将其异同进行对比, 从而逐渐发现一些个性化的影响因素, 如地势、地形、风带与气压带等。在此基础上, 学生就可针对具体区域中不同方向的洋流分布特点进行对比, 从而精准掌握各个区域中所具有的洋流分布情况。最终, 学生们可得出气压带相同的海区, 由于南北半球不同的风向导致洋流也有不同的方向;海域相同的西部与东部, 由于洋流不同的来源, 导致他们的性质也不同, 从高纬度来的洋流为寒流, 而从低纬度来的洋流为暖流等结论。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在对比教学中, 可逐渐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3 科学设计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力的优化
综合思维属于学习地理学科的一种思维方法, 指的是人们拥有的动态、系统、全面地了解地理现象与事物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具有动态性特征,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分析及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一些复杂性较强的地理问题的时候, 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思路, 从而深入而透彻地分析地理问题, 最终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就可指导学生深入思考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有效防治方法等。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相互交流、讨论, 就可总结出导致温室效应形成的关键因素为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在此基础上, 高中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温室效应可能会对地球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使得学生在深入探究中, 逐渐形成环保意识, 同时还可提高自身用教材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水平, 最终切实优化高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再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与《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时候, 还应及时把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综合在一起进行阐述, 激励学生从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地理资源产生的消极影响。只有这样, 学生在思考地理问题的时候, 思维才能更为缜密, 考虑才能更为周全, 以便推动他们策划出操作性更强的荒漠化防治策略。
4 巧妙设计生活情境, 推动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增强
人地协调观, 指的是人与环境之间共生、和谐的关系, 崇尚一种融洽、平等的相处观念,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一直以来, 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 虽然在自然改造与经济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凸显出的生态失衡及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假如在未来的发展中, 仍旧用牺牲生态环境为条件来换取发展的话, 那么地球资源将面临很大的枯竭危险。针对这一情况, 要想实现后代长久发展及环境质量优化的目标, 就需要人们都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 努力做到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环保及生态意识的培养, 借助生活事件与现象的恰当引入, 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 使得他们能明确人类和地理环境间的对应关系, 掌握地理环境质量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从而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回想现实生活中人类有哪些活动影响了水循环的一些环节这些影响属于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受到什么启发一些学生由城市绿化切入, 谈到增加下渗及蒸发、涵养水源、推动水良性循环、缩减地面径流;一些学生提出清淤河道, 推动水循环;一些学生说企业排放工业废水造成水污染;一些学生说乱砍滥伐导致山泉干枯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使得学生可进一步思考降低甚至消除人类对水循环产生负面影响的方法, 从而使得学生在分析与探究生活化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身的人地协调观。
5 结语
笔者从一线地理教学实际出发, 明确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 找寻和总结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落脚点, 并将其恰当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地理能力与品质。
参考文献
[1]林福森.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 2018 (31) :134, 151.
[2]贾惠敏.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J].文理导航, 2018 (3) :66-67.
[3]何芬.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习题微课设计探讨[J].地理教学, 2018 (5) :14-16.
[4]袁亚平.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以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 2018 (8) :155.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论文大全锦集 大全 论文 教育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